《明刊本西廂記硏究》獲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一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一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4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證書,表彰其為文化事業做出的貢獻。1995年榮獲中國作協頒發的抗戰文學紀念牌。
蔣振武(1914一2003),男,浙江海鹽人。中共黨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常州市京劇團副團長。
童年淒苦,由一私塾教師蔣幼庵撫育,認為義子。
7歲時,義父故世,義母將他送入戲班謀生。10歲時,進杭嘉湖水路戲班“田記大舞台”,拜班主王蘭田為師,隨班練功學藝。習學老生、花麵,也學會文武小醜、乃至彩旦武戲。1934年,投身“荊記大舞台”,在浙江一帶演出,先後與名演員小楊月樓、徐鴻培、小王桂卿、陳鶴峰、高百歲等同台合作。1939年,在上海拜名醜孟鴻茂為師,隨師在上海演出,協助排本戲《怪俠歐陽德》。1949年,參加紅星舞台,專工花臉。1953年,紅星戲班在常州登記,稱為常州市紅星京劇團(後改常州市京劇團)。1981年,調至常州市文藝學校,擔任教學工作。參與創作、排練的戲有:《薛剛鬧花燈》、《七擒孟獲》、《唐荊川殲倭記》(合作)、《修槍記》(合作)、《焦裕祿》(合作)、《激浪丹心》、《亮眼哥》等。1971年,調至常州市文工團,輔導青年演員排演《紅色娘子軍》並參加演出。
蔣盤芳(1927—1988),男,宜興人。自幼酷愛戲曲,隨娘舅川大(樂隊琴師)跟班習藝。1951年參加金壇縣群力錫劇團,1952年,更名為金壇縣錫劇一團,任副團長。1960年隨團調至溧陽,任溧陽縣錫劇團副團長。1961年參加江蘇省錫劇流派會演,曾與王漢清、王彬彬、吳雅童等著名演員同台合演《珍珠塔》中的方卿。1962年拜王彬彬為師。在金壇和溧陽錫劇團時,《珍珠塔》中飾演方卿,《何文秀》中飾演何文秀,《孟麗君》中飾皇甫少華,《金玉奴》中飾莫稽,《秦香蓮》中飾陳世美,《紅樓夢》中飾賈寶玉,《樊梨花》中飾薛丁山,現代戲《霓虹燈下的哨兵》中飾陳喜、《紅色娘子軍》中飾洪常青、《林海雪原》中飾楊子榮、《奪印》中飾何書記等主要角
色。由於唱腔、嗓音、身材、麵容等均酷似王彬彬,被蘇南地區廣大觀眾譽為小王彬彬。1969年因溧陽錫劇團改建京劇團而轉業。1977年調往原沙洲縣劇團(現改為張家港市錫劇團)。
謝慶(1965—),男,上海人。二級演員。中
共黨員。1985年畢業於西北民族學院,進常州市歌舞團當舞蹈隊演員。1997任演出部主任,1998年任副團長。2009年調至常州市錫劇院,現任錫劇院院長,江蘇省舞蹈家協會會員,常州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著有論文《從民間舞蹈跳幡神看地域文化的融合》,發表在《藝術百家》2002年第四期;論文《舞蹈與雕塑》,發表在《劇影月報》2002年第六期。
謝鳴(1919一2007),男,無錫人。1937年投師兪榮富學唱灘簧。由於讀過小學,有點文化基礎,隨時把前輩的精彩唱段記錄下來,彙成集子,學戲不久,不僅能隨編隨唱幕表戲,還能當排戲先生。相繼排了《珍珠塔》、《玉蜻蜓》、《玉夔龍》、《雙珠球》、《雙金花》、《蜜蜂記》、《藥茶記》、《合同記》、《牙痕記》、《三請樊梨花》等戲。1947年還排了長達60本的幕表戲《滿清三百年》。嗣後,又排了《李闖王》、《九件衣》等。1950年參加蘇南行署主辦的“民間藝人講習班”期間,為《長夜到天明》劇組成員集體創作了錫劇第一個劇本。後與吳雅童來常州落戶,共同組建了“常州新華實驗錫劇團”(常州市錫劇團前身),並創作排演了《打虎不留情》、《張文祥刺馬》等戲。
1952年7月,參加蘇南行署主辦的“蘇南地方戲曲集訓班”期間,被調到班委創作組,將電影劇本《葡萄熟了的時候》改編成錫劇推廣,從此走上專業編劇崗位,先後在江蘇省文化局戲曲審定組(後改稱“劇目編審室”)、江蘇省錫劇團、高淳縣錫劇團任編劇。相繼挖掘、整理、改編了《庵堂相會》、《借黃糠》、《水潑大紅袍》、《養媳婦》、《賣妹成親》、《繡荷包》、《珍珠塔》、《尋兒記》、《三訪楊柳村》(與薛明合作)、《三推新郎》(與史曼倩合作)、《梨花歸唐》(和周小儂合作)等錫劇劇目,以及淮劇《大過關》、揚劇《陳英賣水》。創作了現代戲《傳家寶》、《山鄉水歌》、《帶頭的新娘》及古裝戲《吹燈試筆》等。其中,《庵堂相會》參加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優秀演出獎,並拍攝成戲曲影片;《賣妹成親》參加1955年浙江省戲曲會演,獲一等獎;《珍珠塔》、《尋兒記》均為眾多錫劇團體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
1984年退休回常州後,仍然筆耕不綴,創作了《孔洛娘打賭》、《剖腹奇冤》、《鬼斷家私》、《一塊田》、《賣瓜》,改編了《楊門女將》、《純陽與牡丹》、《狸貓換太子》等,分別為常州、無錫、金山、江寧等錫劇團錄用。出版有《謝鳴劇作選》、《錫劇集韻》二書。
謝乃強(1947—),男,無錫人。二級編劇,江
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錫劇研究會理事。1961年於江蘇省戲曲學校畢業,即分配至金壇縣錫劇團工作,從藝幾十年,自學導演和編劇,1996年調至金壇市劇目創作組,從事專業戲劇創作。先後共創作、改編和移植了戲劇及小品幾十個,供劇團演出和參賽。如創作的《孫悟空大破波月洞》演出曆時六年,超千場;改編的《蝴蝶杯》演出超千場,該劇1987年由江蘇電視台錄製成舞台藝術片,於同年播放;改編的《金玉奴》演出超千場,曆時五年。
創作的校園劇《放飛》由溧陽市錫劇團演出,並獲第六屆江蘇省錫劇節劇目獎、第六屆常州市青年演員會演創作獎,2003年獲第三屆中國戲劇文學獎劇本獎。創作的大型清裝戲《段老夫子》獲第三屆江蘇省戲劇文學獎二等
獎(一等獎缺),第五屆中國戲劇文學獎劇本獎。1997年自編自導的小戲《治病》參加了常州市青年演員新劇目會演獲創作獎。2002年自編自導的小戲《落選》獲江蘇省首屆農民藝術節一等獎,又於2003年獲常州市“五個一工程”獎、常州市文化局優秀征文獎,入編《常州市群眾文藝優秀作品集》,並由武進市錫劇團排練巡回演出。2003年自編自導的小品《招聘軼事》獲第五屆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銅牌、第五屆常州市小戲小品征文演出優秀劇目獎,並發表於江蘇《劇影月報》。2007年,小品《天下無賊》獲常州市笫八屆小戲小品曲藝征文及演出大賽中獲征文二等獎。
2000年參加常州市《戲曲誌》編纂工作。
謝愛勤(1944一),女,無錫人。三級演員。1959年進句容縣錫劇團,1979年進溧陽錫劇團,工花旦。
她嗓音純樸,表現力強。曾在古裝戲《三請樊梨花》中演樊梨花,在《三看禦妹》中演劉金定,在《尋兒記》中演常夫人,在《後珍珠塔》中演陳翠娥,在《百花公主》中演百花公主,在《宮鬧劫》中演武媚娘等。在現代戲《狠心奶奶糊塗娘》中演昌明娘,該劇於1987年參加江蘇省首屆錫劇藝術節,獲演員獎。
韓振華(1941—),男,常州人。一級演員,江蘇人民藝術劇院主要演員,中國魯迅研究學會顧問、理事。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本科。1973年參加江蘇省話劇團,曾在26部話劇中擔任主要角色。善於在話劇舞台上塑造個性鮮明、反差極大的正反麵角色,並且在掲示角色深層情感方麵獨具表現力和風采。
1981年在話劇《阿正傳》中飾魯迅,受陳白塵表彰,《新華日報》評語“再現魯迅先生傳情、傳神的風貌”,中國魯迅研究會送題詞“神似出風
采”。兩次扮潰列寧,在話劇《換馬的騎士》中刻畫出真實的晚年列寧形象,展現列寧平民化品格,獲江蘇省優秀表演獎。在話劇《黃橋決戰》中飾粟裕,儒將氣度的分寸把握到位。此外在《妻兒老小》中主演鄭風,在《下裏巴人》中飾老藝人周阿鑫,均獲省優秀表演獎。
他是一位三棲演員,曾在全國省、市電台錄製《牛虻》、《紅岩》、《斯巴達克斯》等40多部國內外長篇小說,以及上百部廣播小說,以聲音形象鮮明,人物交替對白清楚,聲傳人物心理深刻,得到聽眾好評,並多次在全國獲獎。其中《白衣女郎》獲1988年首屆廣播劇白玉蘭獎。1991年為南京陸軍學校解說大型軍事史料片《古戰場的回聲》,獲江蘇省優秀獎以及全國、全軍一等獎和三等獎。1992年主持參賽節目《刑法訴訟法》專題係列,獲全國二等獎。出版三十多盒少年兒童語音教學盒帶。
編導小品《普法鴛鴦》,入選1997年中央電視台全國普法文藝大賽,在《曲苑雜壇》播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表彰。
參演了上百部電視劇、20多部電影(包括數字電影)。在陳家林曆史劇《張文祥刺馬》中飾馬新怡,《天平天國》中飾丞相之首陳承容;在瓊瑤劇《梅花三弄》中飾白勝齡,《水雲間》中飾杜福全,《蒼天有淚》中飾季總管。參演的港台劇有《天外飛仙》、《女人湯》、《仙劍奇俠3》等;參演的內地劇有《狄仁傑3》、《顏真卿》、《牌坊下的女人》、《潛伏》等。
參演電_1|《褲襠巷風流記》獲全國四項大獎。電影《豆蔻年華》獲第10屆“金雞獎”。在電視劇《秋白之死》中飾魯迅,獲1987年“飛天獎”榮譽證書。
韓斌生(1944一),男,陝西省西安人。研究員。九三學社會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現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學會會員,江蘇省魯迅研究學會理事,常州市文學藝術評論學會副會長。
1966年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先後在寶雞文理
學院和常州教育學院從事文科教學與文藝評論。1990年進常州市文化藝術研究所,從事專業研究評論工作,擔任副主任。2004年起先後在珠海藝術學院和江南影視藝術學院任副院長、教授。
出版有研究專著和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藝評論,共計300萬字。其中,專著《文人瞿秋白》獲江蘇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大哉,洪深》獲全國戲劇理論優秀著作獎及常州“五個一工程”獎一等獎,《瞿秋白與中國現代文化》獲華東地區優秀政治理論著作獎,《電視編導基礎》獲江蘇省教育廳精品教材立項,《吳祖光與新鳳霞傳》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並全國發行。擔任廣播劇《永久的青年——瞿秋白》主創,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發表論文有《虛實?意境》、《中外文學鑒賞中的主體情感運動》、《瞿秋白影劇文化活動述評》、《洪深傳》等,入選曆屆常州市社科優秀成果獎。主持《洪深評傳》課題的研究工作,參與大型工具書《中國新詩鑒賞大辭典》、《中國朦朧詩鑒賞大辭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等多部著作的撰稿工作。
路歌(1934—),原名劉秀芝。女,北京人。江
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1950年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分配至鐵道兵文工團。曾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調鐵路文工團話劇團任演員,曾在《同甘共苦》、《千萬不要忘記》、《黃花嶺》、《青春的一代》等劇中任主角。1966年調到常州戚機廠文化宮,任副主任。
創作獨幕話劇《生老病死》,在《劇本》月刊發表。導演話劇《楓葉紅了的時候》、《於無聲處》等。她在電視劇中塑造了一大批風格各異、形象鮮活的人物,如:《編輯部的故事》飾勇剛媽,《心河渡》飾老院長,《海馬歌舞廳》飾奶奶,《人間煙火》飾金子媽,《樓上樓下》飾居委會主任,《好想好想談戀愛》飾準婆婆。還參加了《派出所的故事》、《其實我不
傻》等近2卿電娜啲拍攝。此外,發表隨筆散文等文章共卄餘萬字。
路亞方(1942—),男,常州人。三級演奏員,
錫劇主胡。1970年至武進錫劇團工作。
1984年,《訪瓜園》、《鴨絨被》、《蓮花朵朵》在江蘇省首屆錫劇節獲樂隊伴奏獎。1986年,《風流母女》在江蘇省第二屆錫劇節獲樂隊伴奏獎。1987年,《風流母女》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華東?上海),獲優秀音樂伴奏獎。
筱蘭英(1928—2012),女,上海人。原名金水英。曾任江蘇省戲劇家協會理事、常州市滬劇團副團長、主要演員。
13歲拜申曲藝人王蘭英為師習旦角,經常流動演出於江浙滬一帶。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參加綠蔭滬劇團、文濱第二劇團、新藝滬劇團、紅旗滬劇團和聯誼滬劇團(常州市滬劇團前身)。在《王貴與李香香》中飾李香香、《白毛女》中飾白毛女,還在《九件衣》、《楊乃武與小白菜》、《雷雨》等一百餘出戲中擔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1956年在瀘劇《為奴隸的母親》中飾賣婆,獲常州市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一等獎;1957年在滬劇《雙脫花》中演母親一角,獲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潰員一等獎;1989年參加常州市“天寧之夏文化藝術節”戲曲小品會演,獲優秀表演獎。1956年當選為常州市人大代表,1980年任常州市政協委員。曾被授予常州市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960年出席江蘇省文教群英會。
筱正武(1923—2007),原名薛金林。男,上海人。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常州市瀘劇團團委、藝委主任,常州市第一屆政協委員。
1939年拜申曲藝人丁正武為師學藝。滿師後曾組建兄弟劇團流動演出於江浙瀘一帶。195#隨“聯誼滬劇團”到常州登記,改名常州市滬劇團。從藝數十年,曾在《玉蜻蜒》、《孟麗君》、《王寶釧》、《家》、《啼笑姻緣》、《蘆蕩火種》、《為奴隸的母親》、《母親》等戲中分別擔任申貴升、元仁帝、薛平貴、覺新、樊家樹、刁德一、根生、陳冬生等角色,演唱工邵(濱孫)派,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所演角色常有創造。創作、改編或整理的劇本有《跳出了圈套》、《雙脫花〉、《開天辟地》、《野火春風鬥古城》、《向秀麗》、《女單邦》等。1957年改編滬劇小戲《雙脫花》,獲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核;960年創作的滬劇《向秀麗》,獲鎮江專區文藝會演劇作、演出一等獎;1985年編寫說唱《旅行離婚》,獲常州市老年文藝會演演出一等獎、創作二等獎。
筱福田(1922—2006),男,海門人。原名施福田。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常州市滬劇團主要演員,曾任團委、藝委會主任。
7歲時拜嚴福田為師學申曲(滬劇的前身),12歲入上海“大世界兒童申曲班”,與丁是娥、邵濱孫等同班習藝。17歲滿師進文濱劇團登台演出。195#入常州市滬劇團,主演過《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楊乃武、《蘆蕩火種》中的陳書記、《借黃糠》中的李俊旺、《陸雅臣》中的陸雅臣、《家》中的高老爺等幾十個劇目。主演的《為奴隸的母親》獲江蘇省戲曲會演優秀獎。曾任常州市政協常委、市文聯委員。
鄢紅星(1969—),女,常州人。常州市戲劇家
協會會員,常州市青年越劇培訓中心主教老師,工徐派小生。榮獲1990上海“大世界”越劇演唱賽一等獎,1996年全國卡拉大賽金獎,1999年全國民間越劇藝術節演唱獎金獎。主演劇目有:《紅樓夢?金玉良緣》、《北地王.哭祖廟》等。
管建新(1954—),男,溧陽人。民盟盟員。曾
任溧陽市錫劇團團長,常州市戲劇家協會理事,溧陽市戲劇協會名譽主席,溧陽市影視協會副主席。
1974年任茶亭公社聯誼大隊團支部書記。1979年考入溧陽縣錫劇團,先後在傳統錫劇《冤家姐妹》中主演焦春林,在《後珍珠塔》中主演方飛同,在《姐妹皇後》中主演肖絢,在《五女拜壽》中主演鄒士龍等角色。行政上擔任團委、藝委等職。1988年到溧陽市文化局籌備文化市場,先後任文化局音像發行站站長、市升茂公司副總經理等職。1999年到溧陽市錫劇團任錫劇團副團長、大眾影劇院副經理。2001年任團長、大眾影劇院經理。先後在校園音樂劇《我們快樂成長》、《心靈的震撼》,傳統錫劇《珍珠塔》上下集,《五女拜壽》、《夜明珠》、《狸貓換太子》、《中秋恨》、《雙玉蟬》、《尋兒記》、《三看禦妹》、《金瓜子》等部大型舞台戲中擔任藝術總監或策劃統籌等。擔任政協溧陽市委員會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屆常委。2001—2002年度被民盟常州市委評為優秀盟員。2010年度獲上海第八屆優秀兒童劇展演“優秀前台工作者”稱號。獲得首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創意及出品人獎金獎。
潘建華(1952—),男,常州人。1964年考入常州市錫劇團學館,1967年轉入常州市錫劇團,師從丁甲飛先生,扮演了一些較有影響的角色,如:《半把剪刀》中飾徐天賜,《三篙恨》中飾江郎,《紅嫂》中飾彭排長,《沙家浜》中飾郭建光,《珍珠塔》中飾方卿。1989年調入常州市滑稽劇團,參加拍攝了由滑稽戲《樂在其中》改編的電視劇《陽台變奏曲》。
潘振迪(1947—),男,武進人。經濟師。武進
區政協常委。
七十年代初在武進戰鬥文工團、武進縣錫劇團擔任作曲。1979年調至武進文藝學校任教務主任。期間,先後參加省、地區專業文藝調演的劇目作曲與設計唱腔,並發表了《略述錫劇音樂》論文。
1980年開始劇本創作,作品多次參加省、市、縣舉辦的專業、業餘文藝調演。其中較有影響的作品有《張郎休妻》、《喔唷唷危險來》、《勿能推板一眼眼》,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並被列為全國職工優秀作品推廣和交流。
薛平鴿(1981—),女,武進人。三級潰員,常
州市戲劇家協會會員。2000年畢業於江蘇省戲劇學校錫劇表演專業,畢業後進武進錫劇團工作,2006年畢業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現代文秘(群眾文化管理)專業。
曾在《竇娥冤》、《三請樊梨花》、《生死牌》等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2001年在常州市第五屆青年演員會演中獲得表演三等獎;2004年,在第六屆會演中獲二等獎;2010年在第八屆會演中獲一等獎。2007年參加《浣紗謠》伴唱,在第五屆江蘇省戲劇節中獲伴唱獎。主演的小戲《餛飩飄香》獲在江蘇省第九屆“五星工程獎”金獎,在江蘇省第五屆“紅梅杯”比賽中獲優秀表演獎。
著有論文《我對“以歌舞演故事”的理解》,在《劇影月報》發表。
薛阿珍(1973—),女,江陰人。三級演員,常州市戲劇家協會會員。
1991年考入常州市藝術學校錫劇表演專業,工青衣、花旦。1995年畢業後,進入常州市青年錫劇團任演員。先後在多部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如:《啞女告狀》飾掌上珠,《梨花情》飾梨花,《攀弓帶》飾吳氏,《觀音前傳》飾妙元,《半把剪刀》飾梁惠妹,《春江月》飾春燕等。
2001年,《啞女告狀》一折參加常州市第五屆青年演員會演,獲三等獎。2007年,《贈塔》一折參加常州市第七屆青年演員會演,獲表演二等獎。2010年,《拔蘭花》參加常州市第八屆青年演員會演,獲二等獎。
2011年,《拔蘭花》參加江蘇省笫五屆“紅梅杯”大獎賽專業劇團組,獲“表演獎”。
薛泉芳(1951—),女,武進人。常州市戲劇家
協會會員。
七十年代初開始從事業餘戲劇演出活動,參演現代小戲《三留老木匠》,獲鎮江地區文藝調演一等獎。後考入武進錫劇團,任花旦演員。曾在《海島女民兵》、《恩仇記》、《尋兒記》、《屠夫狀元》、《三拜堂》、《金銀親》等多部現代、傳統大型劇目中擔任主角。
後轉業,仍積極參加業餘戲劇活動,並多次參加省、市戲劇比賽,曾獲常州市錫劇演唱賽三等獎、常抖市“花仙杯”業餘錫劇大獎賽三等獎、常‘柿第四屆蘭陵音樂會三等獎、常州市“連環杯”錫劇卡拉演唱大賽第二江蘇省“童鷹
杯”錫劇卡拉〇廣撤寅唱大賽三等獎、江蘇省戲小品曲藝大賽三等獎。
薛梅媛(1947—),女,無錫人。三級演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1961年參加金壇縣錫劇團工作,長期擔任主要角色,如《開欄之前》中飾紅英,《海島女民兵》中飾海霞,《珍珠塔》中飾陳翠娥,《紅燈記》中飾李鐵梅,《奇襲白虎團》中飾崔大嫂,《智取威虎山》中飾常寶,《霓虹燈下的哨兵》中飾春妮等,其中《開欄之前》在1976年代表鎮江地區參加江蘇省小戲調演時獲演員獎。
1980年調常熟市錫劇團,在《文武香球》中飾張桂英,《雪地產子》中飾愛玲,《李三娘》中飾李三娘,《柳如是》中飾柳如是(該劇在1983年參加蘇州地區新劇目彙潰時獲演員獎),《龍鳳合同》中飾官太太(該劇1984年在無錫參加創作劇目彙演時獲演員獎),新編現代戲《常青藤》中飾李大嬸(該劇在1986年蘇州地區新劇目彙演時獲演員獎)。
薛靜珍(1930—2008),女,武進人。蘇州市錫劇團當家花旦,二級演員。中共黨員。曾任江蘇省戲劇家協會理事,蘇州市文聯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原姓葉,八歲時被送到無錫,給錫劇名醜薛文德做養女。1947年隨父學藝,1950年進毅風常錫文戲劇團。1952年被選派到蘇州,參加蘇南地方戲劇團集訓班。學成後進吳縣錫劇團,先後拜張雅樂、姚澄為師,工花旦、青衣。1959年進蘇州錫劇團。1961年出席江蘇省文教群英會。1962年參加江蘇省錫劇著名演員演出團演出。
代表角色有:《屈原》中飾禪娟,《珍珠塔》中飾陳翠娥,《孟麗君》中飾孟麗君,《狸貓換太子》中飾李妃,《農家寶》中飾姚根娣,《孔繁森》中飾孔母等。其中,《屈原》參加江蘇省戲曲會演,獲演員獎。《農家寶》先後參加江蘇省戲曲會演和華東現代戲會演,並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片。《孟麗君》、《女太子》等主要唱段由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灌製成盒帶和唱片。
衡洪興(1955—),男,常州人。江蘇省戲劇家
協會會員,中國鐵路文化藝術協會會員。曾在鐵道部戚墅堰機車車輛廠文化宮工作,並擔任戚機廠京劇隊隊長和市工人藝術團京劇隊主要演員。
他受父母的熏陶,從小即愛好戲劇,經常出入劇院練習演唱,中學時曾參加現代戲排演。1978年底由工廠選送蘇州京劇團學習,拜著名須生兪少荃為師,專攻老生。主演過《文昭關》、《空城計》、《搜孤救孤》、《龍鳳呈祥》、《洪羊洞》等二十多出戲,受到同行和觀眾的好評。後又赴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學習,得到王琴生、耿其昌等名師指點。其演唱的《四郎探母》、《文昭關》、《上天台》、《洪洋洞》等唱段多次在省、市及上海、蘇州等地廣播電台播放。
1992年在全國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舉辦的全國中青年京劇票友“瓷都杯”邀請賽中獲最佳表演獎。1995年在文化部、全國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中央電視台等8家單位聯合舉辦的全國京劇(卡拉0)大獎賽中獲二等獎。
1986、1987年分別在江蘇省人民廣播電台和文化廳舉辦的京劇大賽中獲三等獎。1990年在江蘇省文化廳、戲劇家協會等五家單位聯合舉辦的“五一杯”業餘京劇演唱電視廣播大獎賽中獲一等獎。1992年在江蘇省“新華杯”“中華大家唱(卡拉)曲庫”群眾歌唱比賽中獲二等獎。1992年在鐵道部職工“中華大家卩昌(卡拉)曲庫”歌曲演唱比賽戲劇組中獲最佳歌手獎。1989年在常州市“童鷹杯”業餘京劇大賽中獲一等獎。1994年在常州市“嵩生杯”京劇名家邀請賽彩唱組中獲銀獎等。1994年11月應邀參加在福建武夷山市舉辦的第一屆中國京劇票友節中演出《上天台》。1995年1月應邀參加武漢“老年文彙”創刊10周年紀念活動,和北京、天津、武漢等地的全國著
名演員和表演藝術家同台獻藝。1995年8月應邀參加上海舉辦的“95全國名票彙演”。其事略被編入《中國民間名人錄》。
霍文麗(1970—),女,武進人。三級演員。
1985年考入常州市戲劇學校。1989年進人常州市青年錫劇團,主工彩旦、老旦,兼攻武旦,以表演、武功見長。後從事辦公室工作。
曾在《珍珠塔》中飾方朵花,《啞女告狀》中飾掌夫人,《櫃中緣》中飾趙氏,《擋馬》中飾楊八姐,《楊門女將》中飾楊七娘,《寶蓮燈》中飾蛇精等。1994年獲常州市第三屆青年演員會演二等獎。1996年,在《血色杜鵑》中飾辣椒嫂,該劇獲“五個一工程”獎。
鞠永銘(1950—),男,常州人。館員。江蘇省戲
臟協會部,常州市齡彡:協會、音綠協會會員,常州市鍾樓區文化館館長。
1969年入金壇縣京劇團,任演奏員。1974年恢複錫
劇團,曾在《十一郎》、《賣油郎與花魁女》、《何文秀》、《火焰山》、《珍珠塔》等錫劇中擔任作曲、配器和唱腔設計。創作錫劇小戲《紅菱塘》,獲鎮江專區專業劇團彙演二等獎。1982年調回常州,先後在廣化區、鍾樓區文化館工作。其間,多次組織錫劇、越劇等戲曲的普及工作。創作戲曲表演唱《服務城建為人民》、《保障法就是好》和大型民樂合奏曲《常州道情》、錫歌《唱支山歌給黨聽》,分別獲市一、二等獎和市第七屆蘭陵音樂會創作、演出銀獎和銅獎。參加拍攝過電影《渡江偵察記》、電視劇《燭之光》。撰寫6篇論文,入選江蘇省蘇、錫、常、通群文研討會,連續六年被授予區先進工作者,兩年獲市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江蘇省文化廳授予省文化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戴輝(1942—2011),筆名洪俊。男,金壇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金壇市錫劇團團長兼黨支部書記,中國演出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錫劇研究會理事,金壇市文聯委員。
1959年考入金壇市戲校音樂班,1962年到金壇錫劇團從事錫劇音樂工作。在樂隊中是多麵手,吹奏樂、弓弦樂、彈撥樂、打擊樂均能熟練操作,曾先後為《東風解凍》、《喬遷之喜》、《包公誤斷狄青案》作曲。其中,現代戲《喬遷之喜》在江蘇省調演中獲音樂獎。
1983年,帶領劇團內富餘人員承包劇團排練廳,改為“大華書場”,並以書場為龍頭,先後開辦經營部、錄像室、文化招待所等7個項目。安排了20餘人就業。1984年在江蘇省委宣傳部召開的全省劇團負責人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新華日報》、江蘇人民廣播電台、常州人民廣播電台均有其事跡的介紹。
戴林海(1932—),男,武進人。1979年任常州
市文化局副局長,分管劇目創作和藝術生產。期間領導和組織了常州市首屆青年演員會演,任組委會副主任兼評委會主任,322名青年參賽,101名獲獎。獲獎的吳小英、居亦琴、劉平鴿、楊小琴、董明華、張克勤、殷延平、呂雅白等後來大都成劇團尖子。
曾擔任江蘇省第二屆錫劇節領導小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精心設計並具體負責實施有全國15個錫劇團800多人參加的31場規模的大型藝術活動,獲得各界好評。負責組織江蘇省首屆滑稽戲節的工作,做到精心組織,精心安排,精心實施,確保了演出和理論研討的質量,得到了常州文化人“熱情、好客、誠懇、厚道”的讚評。
曾擔任常州市專業劇團創作劇目會演主席團秘書長,組織市屬和武進、金壇、溧陽專業劇團六台大戲、三台小戲,600多人參演。為豐富上演劇目,培養戲曲人才,起推動促進作用。還配合江蘇省文化廳參加籌辦了華東六省一市演出工作會議和江蘇省曲藝工作會議等活動。
組織領導了《紫羅蘭》、《紅樓夜審》、《攀弓帶》、《孔洛娘打賭》、《褚鳳娣》、《十裏荷塘》、《母子星》、《風流母女》、《訪瓜園》、《中意不中意》、《樂在其中》、《土裁縫與洋小姐》、《多情的小和尚》、《同灑相思淚》、《洪佩玉》等一大批劇目的創作、修改、上演、調演,一批劇目獲得全國和省級獎勵,有的被拍成電視或電影,有的被選調晉京演出。曾在江蘇省劇目創作會議上,介紹了常州“怎樣抓重點劇目”的經驗。文化部《藝術通訊》1984年刊登了報道《願作腐草培鮮花——記常州市文化局副局長戴林海同誌》。
曾撰寫《針對文藝演出團體的特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好戲離不開領導抓》等二十多篇論文。《情理相宜,注重實效》的論文曾在江蘇省首次文化係統思想政治工作經驗交流會議上印發和潰講,會上被授予江蘇省文化係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曾主持國家重點研究項目“十大文藝集成誌書”常州部分的編纂工作,得到江蘇省文化廳的表彰獎勵。
退休後,繼續為群眾戲曲活動的開展奉獻餘熱。經常組織業餘京劇和地方戲曲演唱會,深受戲迷票友擁戴。
戴博元(1924—),筆名石人。男,常州人。大專
文化。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
早年參加京劇票社,曾請教於趙化南、名票蔣君稼等。演出《女起解》、《四郎探母》、《打漁殺家》、《金玉奴》、《打龍袍》等劇之花旦、小生。後從事撰寫戲劇史料及京劇評論。先後被聘為常州市戲曲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常州報》特約記者,《中國戲曲誌?江蘇卷》撰稿人,《江蘇戲曲誌?常州卷》編輯部成員、撰稿人。論述有《趙子敬與昆曲》、《戲劇評論家張肖傖》、《常州歌台繽紛錄》、《清末以來常州的京昆活動》、《解放後繁花紛呈的常州京劇舞台》、《常州戲樓劇場誌》、《譚鑫培演〈寧武關〉》、《陸小曼的一生》、《舞台姐妹在常州》、《蔣君稼歌台摭聞》(合作)、《常州京劇票房活動紀實》(合作)及戲曲史料、京劇評論等文章70餘篇、20餘萬字,分別發表於《常州戲劇論文選集》、《常州方誌》、《龍城春秋》、《江蘇戲曲資料選輯》、《藝術百家》、中國人民大學《戲曲研究》(複印資料)、《中國戲曲誌?江蘇卷》、《戲劇電影報》、《中國紡織報》、《劇影月報》、《貴州戲劇》、《貴州銀屏》、《常州文史資料》、《常州日報》等報刊。附錄
曆代常州戲劇家
元代
孔學詩(1260—1341),字文卿,號性齋。男,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移居溧陽。南宋德佑元年(1275),元兵至金陵,欲授其官職,力辭。擅辭曲,取材南宋洪邁所作的《夷堅誌》,作雜劇《秦太師東窗事犯》,寫秦檜謀殺嶽飛的故事,有元劇本。為常州地區已知最早的元曲作者。明初,《太和正音譜》將其列入“傑作”。其後,金仁傑的《東窗事犯》以及明代傳奇《精忠記》、《精忠旗》均受其影響。孫楷第的《元曲家考略》對他有考證。
宮天挺(生卒年不詳),字大勇。男,開州(今河北大名)人,客居並卒於常州。曆學官,曾任釣台書院山長(院長)。作雜劇6種,現存《死生交範張雞黍》與《嚴子陵垂釣七星灘》2種。《範張雞黍》寫東漢山陽人範式與汝陽人張邵生死相交的感人故事;《七星灘》則寫西漢末年嚴子陵與劉秀為友,後劉稱帝,欲聘嚴為官,嚴痛感官場腐敗,寧可老死山林,堅辭不就的故事。有元刊本。又有明刊本,其中以《元曲選》比較流行。
陶國瑛(生卒年不詳),男,0比陵人,在元仁宗皇慶(1312)前後作有雜劇《森羅殿》,有元刊本。
賈仲明(1343—1422),亦作賈仲名,號雲水山人。男,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後徙官南蘭陵,定居常州。精詞曲,曾侍明成祖朱棣於燕王邸,甚得寵愛。所作雜劇16種,今存6種:《對玉梳》,也叫《玉梳記》,全名《荊楚臣重對玉梳記》,寫秀才荊楚臣與女姬顧玉香的愛情故事;《蕭淑蘭》,也叫《菩薩蠻》,全名《蕭淑蘭情寄菩薩蠻》,寫蕭賦詞擇婿的故事;《玉壺春》,全名《李素蘭風月玉壺春》,寫名妓李春蘭和書生李唐斌相愛的故事;《金安壽》,也叫《度金童玉女》,全名《鐵拐李度金童玉女》,寫金童和玉女下凡了卻塵緣,複經鐵拐李度化,再脫凡胎上天為仙的故事;《升仙夢》,全名《呂純陽桃斬升仙夢》,講述呂純陽度妖成仙的故事;《裴度還帶》,全名《山神廟裴度還帶》,寫唐代宰相裴度拾金不昧,得中狀元的故事。均有明刊本,收入《元曲選》內。
他還著有《錄鬼簿續編》2卷,為元末明初雜劇作家的小結,共錄有鍾嗣成等71人,每人均載有簡曆與作品。存天一閣藏本與鄭振鐸影印本。並為鍾嗣成《錄鬼簿》中關漢卿等82人撰寫了憑吊之詞曲【淩波仙】。對這些雜劇作家的性格才具、生平經曆作了生動的闡述,是今人研究元代雜劇與戲曲家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
明代
蔣孝(生卒年不詳),字維忠。男,武進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官戶部主事。工詩文,善散曲。作有南曲譜《南九宮譜》,此書編於嘉靖年間,當時正值北曲衰退,南曲勃起。蔣在京期間,看到陳氏、白氏的《舊編南九宮譜》.與《十三調南曲音節譜》有曲無詞,乃於南戲或散曲中選擇唱詞,附於每曲之後,共填曲牌詞719個,成為南曲曲牌填詞規劃之書。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南戲和散曲作品,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存明刊本。後由沈璟依此發展而成《南九宮十三調譜》,再由沈自晉(沈璟侄)加以修訂補充,編成《南宮新譜》,可見其影響深遠。
吳嶔(生卒年不詳),字昆麓。男,武進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幫助魏良輔校正其昆曲之著作《曲律》,並補充了聲腔、流派等內容,從原來的18則增加至20則。校正增補後,該書改稱《南詞引正》。
曹大章(1521—1575),字一呈,號含齋。男,金壇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工詩文,善散曲,喜於喧鬧處作文。曾為魏良輔(豫章人,寄居太倉)的戲曲論著《南詞引正》作序,擴大了該書與昆曲的影響。作有傳奇劇本《雁書記》。其散曲作品未結集,大多被收入《吳騷全編》、《南宮詞記》和《南詞引正》中。
楊柔勝(生卒年不詳),又名楊枝,字柔卿,號新吾。女,武進人。嘉靖萬曆年間,作傳奇劇本《玉環記》、《綠綺記》2種。其中《玉環記》影響頗大,該劇取材於唐範擄的傳奇小說《雲溪友議》,寫書生韋皋與妓女玉簫兩世姻緣的故事,曲折動人。《綠綺記》則寫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相互愛悅的故事。存明刊本《六中種曲》與《傳奇彙考標目》中。
屠隆(1542—1605),字長卿。男,祖籍蘭陵(常州),生於浙江鄞縣,曾任青浦知縣、禮部郎中,楊柔勝之夫。作有傳奇《曇花記》、《修文記》和《彩毫記》3種,均存。前兩種寫修道成仙的故事,《彩毫記》寫李白生平,仍雜有神仙故事。近年,經不少研究者考證,認定其為《金瓶梅》的作者。
謝林泉(生卒年不詳),男,常州人。諳熟南北曲,善笛。嘉靖年間,協助魏良輔吸收海鹽腔、餘姚腔及江南民歌小調,對流行於昆山一帶的戲曲腔調進行整理加工,創立了一種舒徐宛轉的新腔,稱“水磨腔”,即昆腔。魏每製一曲,皆由謝以笛試奏與校正,並於萬曆間引入常州。
薛近袞(生卒年不詳),男,武進人。名士薛應旅之子。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官至河南、浙江布政司。取材唐代白行簡傳奇小說《李娃傳》,作《繡襦記》傳奇4卷,寫妓女李亞仙與世家子鄭元和的愛情故事。情節較元石君寶、明朱有燉所作的雜劇《曲江池》有較大發展,增加了李亞仙為鼓勵鄭元和獵取功名而剔目勸學的情節。有明刊本多種,其中以《六十種曲》最流行。此劇刊印後,消息不脛而走,搬演者甚眾。之後,有許多戲曲劇種改編演出,尤以昆曲為多。
張景嚴(生卒年不詳),號瀨濱。男,溧陽人。約明神宗萬曆中前後在世。工南曲,作有傳奇《分釵記》,寫時人武生與二蘭的故事。劇目存於《重訂曲海總目》及《今樂考證》。
沈祚(生卒年不詳),男,武進人。約萬曆年間作有傳奇《指腹記》。
彭天錫(生卒年不詳),男,金壇人。家富有,曾任小官。好昆曲,潛心鑽研。常為學得一出戲,而破費家資數十金。能戲甚多,頗有學術修養。擅演醜角淨角,尤以扮演權奸之類的反麵人物最為成功。喜交文人學士,與馮夢龍等切磋劇藝。曾五次至好友張岱杭州的家中,演出五六十場,而其技不盡。張岱在其散文集《陶庵夢憶》中,對彭的表演藝術有生動的描繪與精辟的評論,謂:“千古之奸雄佞幸,經天錫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錫之麵目而愈刁,出天錫之口而愈險。”可見其藝術功力。阮大铖亦與之交厚,在其《詠懷堂集》中有《贈彭天錫》、《壽彭天錫配史孺人四十》等贈詩。
鄭鄭(1594—1639),字謙止,號峑陽。男,武進人。早年講學於東林書院,工詩,文章負大名。天啟二年(1622)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改都察院禦史。後因言事得罪魏忠賢宦黨,被貶回故裏。崇禎六年(1633),遍訪北曲之老伶工,點定《北西廂記》、《北西遊記》、《幽閨記》、《琵琶記》、《還魂記》等北曲劇目及曲譜,編為《選曲》刊行,成為後人研究北曲的重要書籍。
張文龍(生卒年不詳),男,武進人。作有雜劇《旗亭記》。
薛菜(生卒年不詳),男,武進人。薛近袞之玄孫。崇禎四年(1631)進士,累官開封知府。明亡,棄家為僧,法名米,隱於靈岩山中。工詞曲,作有傳奇《雨蝶痕》。曾為其曾祖近袞所作的《繡襦記》中的鄭元和加以考證,確定鄭即唐元和年間(806—820)的狀元鄭詈。
唐宇昭(1602—1672),字孔明、雪穀、雲客,號半園。男,武進人。唐荊川玄孫。明太學生,多才藝,能詩善畫。與弟宇量均崇禎舉人,時稱“唐氏二難”。約於崇禎後期作有傳奇《桃花笑》。
清代
馬世俊(1617—1666)字章民,初號野臣,後號甸臣。男,溧陽人。清順治十八年(1636)狀元。康熙三年(1664)升侍讀,充會試同考官。與其兄馬世傑以文學名聞江南,時稱“二馬”,為“瀨上十三子”之一。好詞曲,作有雜劇《古其風留人眼》及《齊人記》2種,有刊本。
史集之(生卒年不詳),男,溧陽人。約於順治年間創作傳奇《清風案》與《五羊皮》。
陳周(生卒年不詳),男,武進人。約於順治年間創作傳奇《詩扇記》。
呂師(生卒年不詳),男,武進人。約於順治年間創作傳奇《非翻案》。
董元愷(生卒年不詳),男,武進人。約於順治年間創作傳奇《銅虎媒》。
鄒金生(生卒年不詳),男,武進人。康熙後期至乾隆年間,任宮廷律呂正義館樂工。曾奉乾隆帝命,與同館周祥鈺等人,廣泛收集南曲與北曲之宮譜,編成《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共82卷。包括:南曲的引、正曲、集曲,北曲的單曲共計2094首曲牌,連同變體,共計4466首。並有北曲套曲185套,南北曲合套36套。內容極其豐富,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戲曲音樂的寶貴資料。
同時,他與周祥鈺等人還創作了雜劇《鼎峙春秋》與《忠義璿圖》各240出。《鼎峙春秋》取材於《三國演義》故事,劇本從尊蜀漢、抑魏吳的思想出發,著力歌頌諸葛亮的智慧和關羽的忠義。《忠義璿圖》取材於《水滸》故事和有關傳奇,如《水滸記》、《義俠記》等。劇本除采擇有關梁山英雄的傳說外,還增添了張叔夜、李若水等人,並著力稱讚了張、李的真忠真義。這兩部大戲,均是清代宮廷戲的代表作,主要為帝王嬪妃和王公貴族演出。有乾隆原刻本和《古本戲曲叢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