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 3)

第九章

倪衛球(1974—),男,金壇人。三級演員。

1994年畢業於常州戲劇學校錫劇表演專業,進金壇市錫劇團,主攻麟派老生。王要參演作品有:《掃鬆》、《徐策跑城》、《二堂放子》、《何文秀》、《天要下雨娘要嫁》等。

2001年,《徐策跑城》參加常州市笫五屆青年演員會演,獲表演三等獎。在大型兒童劇《飛吧?大雁》中飾大廚,獲常州市青年演員會演表演一等獎、上海市第五屆優秀兒童劇展演優秀演出獎。此外,在《少年華羅庚》、《永遠的雪梅》、《留守小孩》中飾演重要角色,均隨劇團獲全國大獎。

夏雲馨(1928—),筆名雲心。男,溧陽人。文

化館員。創作《翠竹青春》、《大路朝陽》等多部小戲。小戲《陽武崗》參加鎮江地區群眾文藝彙演。小戲《錦盒記》參加常州市法製文藝彙演,獲創作獎。創作的京劇《王福星酒店》及錫劇《護馬記》,先後參加鎮江地區專業劇團彙演,獲創作獎。七場錫劇《更鳳記》發表於《江蘇戲劇叢刊》。新編古裝戲《西廂後記》(上下集),參加常州市戲劇征文,獲三等獎。六場錫劇《小康人家》由溧陽市錫劇團演出120多場。

夏蘆慶(1936-),男,常州人。中共黨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醫療係。先後在36141部隊、新疆自治區重工業廳工作,曆任軍醫、科長、廳革命領導小組組長等職。1982年轉業至常州市文化局,先後任常州市文化局劇目工作室主任、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常州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戲曲學會理事、常州市戲劇創作研究會顧問。為常州市十一屆人大代表。

自五十年代初開始文藝創作,先後發表小說、詩歌、散文各類作品50餘萬字。獲過全軍短篇小說一等獎、蘭州軍區歌曲創作一等獎。著有話劇《鴨綠江畔》、歌劇《阿依木汗》等劇作。任劇目室主任十五年,組織創作了大戲近300部,小戲小品500多部,並對錫劇《紅樓夜審》、《風流母女》、《歡喜店》、《血色杜鵑》,滑稽戲《樂在其中》、《土裁縫與洋小姐》、《多情的“小和尚”》、《諸葛亮與小皮匠》、《龍子龍孫》,京劇《洪佩玉》等30多個重點劇目進行加工提高。其中,一部獲全國優秀劇本獎,三部被拍成電影,20多部獲國家及省級獎。

任職期間,組織攝製了七部電視劇。其中,《遠方的課堂》獲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駿馬獎,《人生難忘少年時》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惲代英》獲21屆電視劇金鷹獎。其餘均在省級電視台播出。

在研究工作上,製定了“立足常州,麵向全國,聯係實際,注重應用”的方針,組織開展了對錫劇、滑稽戲的曆史與現狀,戲曲的改革與發展,藝術創造學,藝術管理學等課題的研究。撰寫了《論創作環境的創造》、《創作群體論》、《關於滑稽戲的思考》、《菊殘猶有傲霜枝——新時期常州戲劇創作述評》等20餘篇學術論文及專著《常州戲劇》。主編了《錫劇賦子集》、《滑稽戲論集》、《毗陵曲壇掇錄》、《劇壇群芳錄》等書。主持了《常州文化誌》、《江蘇戲曲誌?常州卷》、《曲藝誌》等5部藝術集成、誌書的編纂。1990年被評為江蘇省十大藝術集成、誌書編纂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評為江蘇省文化係統先進工作者。

夏誌堯(1956—)男,浙江上虞人,三級演奏員。1975年就讀於上虞市“五七”大學文藝係,曾在聯江中學、上虞市青年越劇團、江蘇鎮江市越劇團、武進越劇團工作,1989年調至武進錫劇團工作。

1989年參加江蘇省慶祝建國40周年優秀劇目獻演,以《鳳飛何處》獲優秀伴奏獎。1999年參加第五屆江蘇省錫

劇藝術節,以《竇娥冤》獲優秀伴奏獎。1995年參加了上海有線電視台電視藝術片《孔繁森》的拍攝。2001年參與演出的《風流母女》在第六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上成績卓越,該劇還榮獲“中國戲曲現代戲突出貢獻獎”。以《浣紗謠》在江蘇省第七屆錫劇藝術節和第五屆戲劇節上獲“優秀伴奏獎”,該劇還被評為2006年至2007年度江蘇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和“五個一工程”獎,並在中央電視台11套戲曲頻道多次全劇播出。

奚鳴鶴(1941一),男,武進人。會計師。曾任武進區鄭陸鎮文化站會計、鄭陸鎮圖書館館長。武進市戲劇家協會理事、名譽理事,常州市戲劇家協會會員,常州市戲劇創作研究會會員,常州市新故事研究會會員,鄭陸鎮詩書畫協會副會長,武進區老千部詩詞楹聯協會會員,武進日報優秀通訊員。

自六十年代初開始業餘文藝創作,在1975年至1978年間,曾被多次借調到武進縣文化局創作組進行戲曲創作與改稿工作,先後創作了戲曲30餘個、小品40餘個、曲藝作品150多個。其中,戲曲《團圓月》、《回頭是岸》、《報產之前》、《關門大吉》、《家家香》、《老子與石子》,小品《遲到的考驗》、《納稅之前》、《選擇》,評彈開篇對唱《一筆貪汙款》等,分別參加了武進縣、常州市文藝會演,獲創作與表演獎。

戲曲《報產之前》編入小戲集《招工的時候》,1980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小戲《關門大吉》於1986年由江蘇省群藝館結集在《戲劇專輯》中出版。小戲《團圓月》獲常州市戲劇小品征文三等獎,並編入《常州市戲劇小品集》。

著有《戲劇在農村有陣地有觀眾》、《農村需要文藝小分隊》、《自帶舞台下鄉受歡迎》、《鄭陸掀起京劇熱》等評論,在《常州廣播電視報》、《常州日報》、《武進日報》等報刊上發表。

2001年退休後,協助鄭陸鎮文化站組建了“詩書畫協會”、“京劇、錫劇潢唱隊”。根據當地史實,創作了戲曲表演唱《鄭陸有個沙家浜》、《好似當年阿慶嫂》、《璀燦鄭陸閃金光》等。

徐飛(1981—),女,常州人。中共黨員。常

州戲劇家協會會員。1999年畢業於常州文化藝術學校,同年入伍,進南京海軍指揮學院。2003年進常州市文化館,擔任戲曲創作輔導員。

2003年,獲江蘇省首屆戲曲“紅梅獎”青少年演唱大賽金獎。2004年和2009年,兩次獲江蘇省戲曲票友大賽錫劇“十佳票友”金獎。

徐銘(1952—),男,常州人。主任舞台技師,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1963年11月考入常州錫劇團學館習藝,工文武小生,畢業後進團任演員1990年調入常州青年錫劇團主持行政工作。曆任常州錫劇團行政組長、團長助理、副團長、團長。

曾在《啞女告狀》中飾呆大、《借妻》中飾張古董、《三篙恨》中飾王金龍、《孟麗君》中飾劉奎璧、《秋香送茶》中飾張二相公、《報童之歌》中飾胖警察、《沙家浜》中飾沙四龍、《盜仙草》中飾鹿童等角色。1980年參加江蘇省戲曲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紫羅蘭》中扮演耿德仁,獲演出二等獎;同年,參加常州市第一屆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會演,在《櫃中緣》中扮演劉春,獲二等獎;1986年參加江蘇省第二屆錫劇節,在《雙蓮記》中扮演轎夫,獲表演獎;1988年參加江蘇省第三屆錫劇節,在《歡喜店》中扮演阮巴喜,獲表演獎;並參加影片《紅樓夜審》的拍攝。從事劇團行政管理和藝術生產工作以來,先後擔任大型現代錫劇《孔繁森的故事》、《杜鵑紅》等戲的藝術總監,參予新劇目編審,主持新戲投排、組織對外演出達千百餘場,營業收入逾千萬元,被市文

化局評為1994一1995年度先進工作者,並榮立三等功。2005年主抓劇《煙村三月》獲江蘇省2005~2006年獲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

徐玉珍(1920—20〇5),女,祖籍無錫。三級演員,武進縣錫劇團表演藝術家。曾任武進縣業佘戲校教師,武進縣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武進縣五屆政協委員。

幼年喪父,9歲進絲廠當童工。13歲拜師陳梅森學藝,工花旦。三年滿師後以主潰《李三娘》一劇成名,與梅蘭珍、沈素珍、林月珍並稱“錫劇四珍”。

1937年在蘇州閶門外小荒場演出期間,率先將武林班的“大鑼調”(後來改稱“大陸調”)引進錫劇,成為錫劇的第二基本調。1945年在上海曹家渡一帶演出《臘梅放花》、《雪地產子》、《西廂記》等劇目。她扮演的青衣旦丫環角色,扮相甜美,身段輕靈,伶牙倒齒,表情豐富,一時名聲大噪,被譽為“活紅娘”。

1950年加入友聯錫劇團(武進錫劇團前身),相繼參加現代戲《撲滅鄰火》、《救災如救火》、《慶豐收》、《婚姻問題》、《槍斃趙根生》、《鬆柏長春》、《試驗田》、《回頭走大路》、《積善人家》、《長夜到天明》和古裝戲《吊犯》、《李翠花打花轎》的演出。1951年,《撲滅鄰火》在蘇南地區戲曲會演中獲演員一等獎。1954年,《吊犯》、《庵堂認母》獲華東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三等獎。1956年,《李翠英打花轎》獲蘇州地區戲曲會演演員一等獎。1983年參加錫劇、瀘劇灘簧戲著名演員聯合演出,與季梅芳搭檔演出《秋香送茶》,深受滬、錫、常等地觀眾的歡迎。

徐玉珍在錫劇舞台上塑造了眾多丫鬟藝術形象,成為丫頭的典範之一,有“丫頭王”之稱。

徐龍飛(1921—1997),男,上海人。瀘劇演員,聯誼滬劇團創辦人。

1949年,年僅28歲的徐龍飛以典當禦寒毛衣的一元六角錢辦了營業執照,在上海新閘路山海關路沿街二樓開了一個小茶館,店名“複興園”,成立了民間瀘劇草頭班,組織丁蘭芳、筱正武、筱蘭英等知名演員聯合演出。後定名為聯誼瀘劇團,從此搖著小船,活躍在江南水鄉。

上海解放後,軍代表找到了徐龍飛,對他講了解放區流傳的白毛女的故事。他便組織班裏自編自潢了《白毛女》,成為上海解放後第一個演《白毛女》的滬劇團。

1954年,在常州市文教局的組織領導下,以聯誼滬劇團為主體,與紅旗滬劇團筱福弟等共同組建了常州市聯誼滬劇團,徐龍飛為副團長。

他擅演反派小生,演技精湛,曾在多部傳統滬劇中擔任主要角色,並組織創作演出了大型現代滬劇《為奴隸的母親》、《戰士在故鄉》,並在省、市會演中獲獎。

他作為常州市滬劇團奠基人,一生不求名利,努力創作,認真演戲,管理有方,善於用人,為滬劇的發展做出了無私的貢獻。

徐企平(1932—2010),男,常州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中共黨員。抗日戰爭時期就讀於四川重慶篤行小學及複興中學,課餘參加抗日演劇活動。1950年畢業於常州正衡中學。195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同年參加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幹部訓練班進修。此後一直在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及導演係任教。1977年起一度兼任西藏班班主任5年,獲中央文化部授予“先進教學集體”稱號。1990年曾應美國加裏福尼亞州立大學()之邀,任該校戲劇係客座教授,授導演課一學期’

執導英語劇《蝴蝶夢》。1991年獲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導演“金獅獎”。1994年獲上海寶鋼高雅藝術基金會特別榮譽獎,並授金質獎章。先後收入《中國藝術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辭典》、《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世界五千名人辭典》。

徐企平在導潰上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他所排劇目上。其中話劇有1981年導演的藏語話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京、滬、拉薩演出,轟動國內外。黃佐臨謂“驚人的成功”,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藝術總監科克爵士()謂“我們所看過的世界上最好的莎士比亞戲劇”。1982年導演的《愛,在我們中》,創“重疊空間結構”等新的舞台調度,其立體創造意識,為戲劇界所關注。1986年導演《泰特斯?安德尼克斯》參加上海笫一屆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一百八十餘人登台,場麵恢宏,為觀摩者所驚歎。評論文章有“首先是中國戲劇家給了這出長期被冷落的戲以壯闊的舞台生命”之語。其他話劇作品有:《孔繁森》、《局部地區雷陣雨》、《別人的腦袋》、《流放中的回憶》、《斯諾在中國》等。

還應邀為國內戲曲院團排演劇目三十餘個,其中有:淮劇《春之圓舞曲》,《奇婚記》,滬劇《藍眼睛》,川劇《維洛那二紳士》,桂劇《深宮棋怨》,湘劇《龍頭杖下》,越劇《吳王悲歌》等。均在全國或省市獲獎。

在國內外發表有關導演的理論文章十餘篇,其中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導演計劃》、《導演隨筆》、《導演思維的轉變》、《演員十誡》、《導演的選擇》等。著有理論專著《戲劇導演攻略》。

徐國富(1963—),男,金壇人。三級演奏員。1980年考入金壇戲校,1983年進溧陽錫劇團,1984年擔任樂隊主胡,1985年進高淳錫劇團,1990年調回溧陽錫劇團。擔任主胡的劇目有:《珍珠塔》、《三看禦妹》、《尋兒記》、《五女拜壽》、《雙玉蟬》等。

徐玲妹(1910—?)女,武進人。從師周甫藝。唱腔工穩,能博采眾長,受師叔沈阿煥“軟懦”風格的影響較深,自成一格,具有“委婉纏綿”特色。擅表演,演《庵堂相會》之金秀英,《拔蘭花》之王大姐,獨具特色。尤以《搖棉花》中童養媳婦一角,作混身蜷縮,每聞惡婆婆一聲喚,頓刻毛骨悚然,將懼怕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長期與黃雲泉合作。她在“坤角三鼎甲”中,年紀最小而輩份最高。1956年在南京作示範演出,於《雙奪郎》中飾大妹郎,與周菊英的二妹郎、李如祥的王老漢,三人在“奪郎”一段,輪流對唱大段各十二段,用[快簧調],速度之快,胡琴亦難跟上,而板式儼然,成為絕響。

徐標新(1971—),男,蘇州人。一級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上海越劇院演員,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演藝工作者聯合會會員。

1985年考入常州市戲劇學校,學習錫劇表演專業,專攻文武小生。得到錫劇表演藝術家吳雅童和吳小童父子的親授,學習繼承了吳派代表劇目《珍珠塔?跌雪?後園會》、《梁祝?回十八》以及錫劇傳統劇目《三請樊梨花》、《三訪楊柳村》、《庵堂認母》等。1986年為彭真同誌作彙報演出,1987年為首屆錫劇廣播大賽錄製了吳派名段《方卿二次到襄陽》音帶。

1989年進入常州市青年錫劇團,主演了《寶蓮燈》、《楊門女將》、《半把剪刀》、《啞女告狀》、《唐僧與香貞》、《春江月》、《三看禦妹》等大戲。兩次獲得常州市青年演員會演一等獎,1996年獲常州市崗位能手,1997年獲江蘇省“紅杉樹杯”大賽二等獎,1998年獲“優秀青年演員錫劇大獎賽”優秀表演獎。成為劇團的當家小生,深受錫劇觀眾的喜愛。

2000年,作為人才引進調入上海越劇院,改學越劇,憑著良好的天賦和勤奮,很快適應了新環境。2003年,拜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陸錦花為師。他把錫劇的表現手法揉進了越劇的創作中,主演的大戲有:新編越劇《珍珠塔》、《情探》、《碧玉簪》、《盤夫索夫》、《狀元打更》、《花中君子》、《千古情怨》、《畫皮》、《青衫記?紅袍》、《紅樓夢》,新創現代戲《丁香》等。小戲有:《真情無界》、《君臣遊園》、《評雪辨蹤》、《宿廟題詩》、《寶玉夜探》、《南彙海邊的火》等。此外,參演滬劇《龍鳳花燭》,並在越劇電視連續劇《新路》中飾演錢正興。

2001年,獲上海越劇“新秀獎”。2005年,獲“東方戲劇之星”稱號。2006年,被授予上海民族民間藝術博覽會參演榮譽證書。2007年,參加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三屆“中國戲曲紅梅薈萃”大賽,獲“中國戲曲紅梅金花”稱號。2009年,獲“粉墨佳年華年度之星”稱號,主演的新編越劇小戲《真情無界》獲得“優秀作品獎”。

2004年以來,舉辦了四次個人專場,出版了數盤個人、、音像製品,並得到各界新聞媒體的追蹤報道。2010年應中央電視台邀請,錄製了《名段欣賞個人專輯》。2011年錄製了《燕升訪談專題》,在中央電視台十一頻道播出。

徐結鬆(1968—),男,安徽人,舞台技師。

1990年入常州市滑稽劇團,從事道具製作工作,現任舞

□自〇

參與製作的滑稽戲有:《土裁縫與洋小姐》、《兩個男人一顆心》、《新潮衝擊波》、《勿要板麵孔》、《芝麻綠豆官》、《祝你一路平安》、《諸葛亮與小皮匠》、《黃仙人》、《夜總會曆險記》、《為了美麗》、《春之聲》、《為了我們的家園》、《警笛長鳴》、《錢糧師爺》。獨立製作的有:《危險一眼眼》、《紅線》、《我要做好孩子》、《阿拉美麗苑》、《天地良心》、《十字路口》、《飛揚少年》、《逼煞錢師爺》。其中獨立製作道具的大型兒童滑稽戲《我要做好孩子》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全國文華新劇目獎,在第三屆江蘇省戲劇節中獲得道具設計獎。1993年隨《諸葛亮與小皮匠》劇組晉京並進中南海作彙報演出。

徐萍萍(1974—),女,溧陽人。二級演員。巾賊貞。1995料業於常州市文化藝術學校,拜沈惠^蘭為師。1995年到鮮日市測團工作。冑錄六屆常州

^市青年演員會演中獲表演三等獎,在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舞台藝術級比賽中獲優秀傳承獎。在第五屆江蘇省

?二紅梅獎大賽中獲優秀表演獎。曾經在大型古裝戲《金瓜

子》中飾演史貞女,在《三女審夫》中飾演柳若蘭,並由揚子音像出版社發行。在現代戲《媽媽你不要哭》扮演王小君、《放飛》中飾演陸婷鳳、《我們快樂成長》中扮演劉老師,在古裝戲《五女拜壽》中演翠雲、《狸貓換太子》中演冠珠、《珍珠塔》中陳翠娥、《三看禦妹》中飾劉金定、《夜明珠》中演秋月、《金玉奴》中飾演金玉奴、《後珍珠塔》中演陳翠娥、《雙玉蟬》中演呂碧雲、《尋兒記》中飾演常夫人。

團長,武進縣文藝學校副校長,武進縣戲曲協會副理事長,丹陽縣人民代表,武進縣第五、六、七、八、九屆政協常委。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常州市和武進縣文聯委員。

13歲拜花碧蓮為師,學唱越劇。1955年加入丹陽縣越劇團,翌年在鎮江地區專業劇團會演中,因出色扮演唐伯虎獲優秀演員

獎。1958年被選送江蘇省戲曲學校越劇班進修,後回丹陽縣越劇團。先後在《紅樓夢》中飾賈寶玉、《十一郎》中飾十一郎、《轅門責夫》中飾楊宗保、《瓊宮戀》中飾陳郎等角色。其中《責夫》、《寶玉哭靈》、《十一郎洞房》等唱段,分別由江蘇和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1964年調至武進縣越劇團,主演的《沉香扇?書房》一折,1980年由中國唱片公司灌製成唱片發行。1985年調武進縣文藝學校,為錫劇培養了一批學員。

徐琴芳(1907—1985),小名阿官。女,武進人。電影演員、京劇票友。少時受家庭影響,酷愛戲劇。1924年考入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翌年加入友聯影片公司,與胡蝶聯袂主演《秋扇怨》而成名。徐琴芳個性爽朗,有巾幗丈夫風,能騎馬、舞劍、開汽車,欽慕古代除暴安良的俠義紅粉。主演了《荒江女俠》、《紅蝴蝶》、《虞美人》、《海上英雄》、《雙劍俠》(兼編劇)等多部影片,成為紅極一時的武俠明星。“五卅慘案”發生後,偕同丈夫陳鏗然等趕赴南京路現場及有關場所,搶拍了不少珍貴的素材,並及時剪輯製作成紀錄片《五卅滬潮》。

她同時嗜好京劇,擅唱譚派老生。在常州得汪劍儂、蔣君稼等名票指點,在上海又向名票程君謀、名琴師陳彥衡學戲。偶一登台,其扮相俊秀有神,唱腔寬亮動聽,收放自如,為時人所矚目。民國二十九年(1940),她攜全家流亡在廣西桂林一帶,為維持生計,登台演唱京劇。之後遷到成都,進一步鑽研京劇的“五功四法”,戲路更寬。主演《文昭關》、《烏盆記》、《捉放曹》、《四郞探母》等劇,飲譽一時。

新中國成立後,她加入上海市戲劇家協會。1950年,與童芷苓合作主演影片《姐妹冤家》後告別影壇。1954年加人上海大眾京劇團,專工老生。與著名京劇演員華香琳、高盛麟等組班赴南京演出,又曾與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赴無錫演出,在江蘇、浙江、雲南等地均獲得很高評價。1981

年被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並在館裏成立京劇組,和華香琳、袁漢雲成為京劇組的“三鼎足”。

殷延平(1956—2009),男,常州人。一級演員。曾任常州市藝術高等職業學校副校長、常州市滑稽劇團團長。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理事,江蘇省滑稽戲研究會副會長,常州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常州市十一屆人大代表,常州市青聯常委,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常州市德藝雙馨演員。曾獲得“文華獎”、“白玉蘭獎”和“梅花獎”三項大獎。

1978年起從事滑稽戲表演。先後在《樂在其中》、《一見鍾情》、《土裁縫與洋小姐》中擔任重要角色,在《兩個男人一顆心》(又名《難得糊塗》)、《芝麻綠豆官》、《為了美麗》、《熱鬧的黃昏》、《諸葛亮與小皮匠》、《龍子龍孫》、《我要做好孩子》、《阿拉美麗苑》、《錢糧師爺》等戲中擔任主角。其中,在《樂在其中》、《土裁縫與洋小姐》中扮演鐵公雞、王樂樂,獲1984年江蘇省青年演員新劇目調演和1986年省新劇目觀摩演出表演獎。1990年參加江蘇省新劇目觀摩演出,主演《兩個男人一顆心》,獲優秀表演獎,同年獲上海首屆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主角獎。1988、1996年參加江蘇省第一、二屆滑稽戲節,在《熱鬧的黃昏》、《龍子龍孫》中分飾金不換和龍波,均獲優秀表演獎。1993年在大型滑稽戲《諸葛亮與小皮匠》中成功塑造了中學教師諸葛文,獲江蘇省首屆戲劇節優秀表演獎。同年,該劇應邀晉京,並進中南海獻演,同時參加全國現代戲第11屆年會展演。2000年因主演《我要做好孩子》中父親金亦鳴一角,獲江蘇省第三屆戲劇節優秀表演獎、文化部第九屆“文華表演獎”,2001年又獲得第十八屆中國“梅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