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熟市齊梁文化遺存

1。興福寺(圖3-1)

《常熟市誌》載:興福寺,位於城區北郊虞山北麓。南齊間,邑人郴州刺史悅德光舍宅為寺,始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改名興福寺。唐貞觀後,稱破山寺……後屢有廢興,迄今千餘年,為江南一大名刹。今寺門之匾額“興福禪寺”,係今人沙孟海補書;“毗尼法界”,

為明末江西布政使孫朝讓書。圖3-1為興福禪寺山門之前牌樓。

2.昭明太子讀書台(圖3-2)

《常熟市誌》記載:蕭統(501-531)字德施,蘭陵(今江蘇常州市)人。南朝梁武帝長子(第1068頁)。讀書台,位於城區虞山東南麓石梅,與原遊文書院相鄰,相傳為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遊學著述之處……台上築長方形亭,髙3.65米,縱5.16米,橫4.60米……亭正中的壁間石刻“讀書台”三字,係清乾隆八年(1743)蘇州知府覺羅雅爾哈善所書。右側嵌砌之石,上部鐫刻昭明太子像;下部為跋

文 讀書台係虞山十八景之

一,1982年11月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

四、江陰市齊梁文化遺存

江陰市齊梁文化遺存頗多。香山寺、文選樓、紅豆庵、犀帶橋、香水潭、金雞墩,梁敬帝蕭方智墓(俗稱蕭天子墓)、梁敬帝女兒墓(俗稱公主墳或石塚)等等,其中許多都與昭明太子有關。尤以香山紅豆樹及有關傳說蜚聲古今中外。相傳唐著名詩人王維經過香山寺,觸景

生情,便寫下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有名詩篇。江陰市古今文史資料皆記載昭明太子為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清江陰知縣、進士第文林郎蔡澍撰的《重建梁昭明太子讀書樓碑記》猶在。清賜進士第通議大夫、提督江蘇等處學政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紀錄七次劉吳龍紹明氏撰的《重修顧山文選樓碑記》等文獻,及清代文人包棟臣撰、光緒帝師翁同龢書的對聯一“法王曆刼不魔,煙雨溯南朝,冠蕭梁四百八十寺;太子斯文猶在,樓台興

由江陰著名劇作家張左一創作的大型錫劇《紅豆相思情》(七場)是迄今為止,第一部以昭明太子愛情傳說為主題的戲劇作品,是齊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存。該劇本發表在1987年12月江蘇《影劇月報》。上演後,廣受好評,榮獲江蘇省第二屆錫劇節優秀劇本獎、全國第四屆戲曲電視片大賽二等獎。圖4-2為該劇劇照之一。

五、宜興市齊梁文化遺存

江蘇宜興市也有齊梁文化遺存。最著名的是任公橋,任公釣台。任昉(460—508年),齊、梁時著名駢文家、詩人。齊時,與蕭衍(梁武帝)等為“竟陵八友”。齊東昏侯時,任昉官拜宰相。史載梁天監二年(503年),他以吏部郎中出任義興(即宜興)太守。他在任上,清廉節儉,俸祿多周濟貧民,乃致兒妻食麥,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次年,調入京城,既至無衣,沈約遣人持衣衫迎之。誌書載在宜興任上,他餘暇常至西汍邊垂釣。離任後,老百姓懷念他,便在西犰邊築“任公釣台”。明代天順四年,進士沈暉(宜興人,曆任都察院副都禦史等職)的《溪上草堂二首》其一雲:“任昉台前還釣水,坡翁祠下亦求田。如今我獨懷前輩,他日題詩在後賢。”對他倍加讚頌。

任公亭(圖5-1)

任公釣台(圖5-2)

今宜興境內有“任公橋”

等多處齊梁文化遺存。善卷洞還有齊梁“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欲界仙都”石刻這一重要文化遺存。圖5-1為建在

任昉原釣魚處(西汍邊)的“任公亭”。圖5-2為“任公釣台”,釣台題字及楹聯,由宜興當代著名書家儲雲教授所書。

六、鎮江市齊梁文化遺存

位於鎮江招隱寺後半山的讀書台增華閣,相傳是梁武帝長子蕭統(即昭明太子)讀書之處與編纂《文選》之所。係清同治年間由江南提督馮子材重建。內設石案,上刻“普通元年,歲在庚子”,東邊山牆上有《重修招隱山昭明讀書台記》。“文革”後,讀書台又重修,內原有我國著名文物鑒賞家、書畫大師謝稚柳先生所寫《讀書台記》。近年,室內又作了新的布置。

1.昭明太子讀書台最新外景(圖6-1)

昭明太子讀書台或《文選樓》據文獻記載,湖北襄陽、安徽池州、當凃,浙江天目山、桐鄉烏鎮、紹興會稽山,江蘇揚州、南京、江寧、江陰、常州孟城小黃山、武進區鄭陸鎮等都有,至少不下10處。至於《文選》編成於何處,亦有諸多說法,值得作進一步的探究。

2.招隱寺牌坊(圖6-2)

建於招隱山的招隱寺石坊,始建於東晉。原山門石坊上橫額篆書:“宋戴顆髙隱處”,石柱上刻有兩副對聯,分別是:“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煙雨鶴林開畫本,春詠鸝唱憶高蹤”。招隱寺是鎮江“城市山林”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相傳蕭統曾在山腰上讀書,在增華閣讀書和著文而聞名,為重要的齊梁文化遺存之一。

七、丹陽市齊梁文化遺存

丹陽,古稱曲阿、雲陽等。據(清)光緒十一年編修的《丹陽縣誌》、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續修的《丹陽縣誌補遺》中記載,境內有多處南朝陵墓石刻,大都在今陵口鎮東南隅。又據有關書籍記載,其中有齊武帝蕭賾、齊明帝蕭鸞、梁文帝蕭順之、梁簡文帝蕭綱墓等。由於墳墓皆已不存,墓主身份能真正確定的甚少。但遺存的陵墓石刻是齊梁文化重要遺存,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梁文帝神道石天祿(圖7-1)

石天祿,為梁文帝神道旁邊石刻,由於年久風化與幾經損壞,曾幾經修補才得以保存。2010?2011年上半年,又一次進行了大的補修。天祿造型雄偉威武,很有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