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I
刖呂
齊、梁兩朝,定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統治時間長達近80年,今蘇南地區為京畿重要區域。南京與蘇南許多市、縣(區)、鎮(鄉)、村,至今保存著大量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齊梁文化遺存,尤為珍貴,是齊梁曆史文化的鮮活見證和研究齊梁文化的寶貴資料。我們在編著《常州齊梁文化遺存》時,特選擇一些市、縣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同時附於書後,旨在說明齊梁文化不是某一時期或一個地方的文化,而是我們共同的曆史文化。此處,我們也選擇了台灣省齊梁文化遺存的幾幀照片一並編入,目的是體現齊梁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優秀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齊梁文化遺存,弘揚齊梁文化,乃是我們共同的職責和義不容辭的長期任務,在建設文化強國的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促進作用,也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南京,為六朝古都,是南朝的宋、齊、梁、陳四朝的京城(時稱“建康”),至今保存的齊梁文化遺存最多、最為豐富,如:覆舟山(也叫九華山、龍舟山,是六朝軍事要地、帝王遊樂場所)、棲霞寺、靈穀寺、雞鳴寺、定山寺、誌公塔等等,和10多處(座)齊、梁陵墓石刻。陵墓石刻中,以棲霞山甘家巷梁安成康王蕭秀(475—518,梁武帝蕭衍七弟)墓前石刻為保存最好,有一對石辟邪、一對石柱和兩通石碑;以梁始興忠武王蕭儋(478—522,梁文帝第十一子)的墓前石刻最有六朝書法藝術價值,墓前(也在甘家巷西南)有石辟邪一對、龜跌一,石碑一,石辟邪用整塊巨石雕成,昂首挺胸,矯健有力,造型生動,龜跌高1.16米,通高5.16米,厚0.28—0.37米。石碑髙4.45米,碑額,題“梁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碑由徐勉撰文,貝義淵書,2800多字楷書長文,多能讀通,是截止目前唯一可以辨識的一塊南朝墓碑,1956年建亭加以保護。附近還有梁鄱陽忠烈王蕭恢(?一526)、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等。此外,位於仙林農牧場張家村的梁臨川靖王蕭宏(473—526,梁武帝蕭衍之弟)墓,位於南京煉油廠小學內的梁桂陽簡王蕭融墓,位於堯化鎮仙新路側的梁南平元襄王蕭偉墓,位於棲霞鎮董家村邊的梁新渝寬侯蕭暎墓,位於淳化鎮劉家村邊的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位於棲霞區獅子衝的梁元帝蕭繹陵等的石刻,也極為
珍貴。這10多處齊、梁陵墓,加上句容、丹陽、常州(含武進)、江陰等地都有齊、梁陵墓石刻,說明了齊、梁陵墓與宋、陳陵墓一樣,大都建在建康及京畿地區,它們對於研究齊梁文化是極重要的“活化石”。茲選一些遺存於下:
1.雞鳴寺與寺塔(圖1-1)
雞鳴寺本是三國吳後苑,晉為廷尉署,梁大通元年(527)梁武帝在此建了規模恢宏的同泰寺。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即此。為當時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最大的四座寺院之一。另外三座是常州建元寺(即今天寧寺)、常熟興福寺、江陰的香山寺。侯景叛兵圍台城時,雞鳴寺寺院毀於兵火,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同泰寺基上建起了雞鳴寺。
圖1-1為雞鳴寺寺塔,是南京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該寺塔因“文革”時被南京無線電元件九廠占用,1973年失火,寺內觀音樓、豁蒙樓、景陽樓等被焚。1983年開始重建,基本上恢複了清末寺院的格局與規模。
誌公塔(圖1-2)
誌公,也叫寶智、智寶,寶公,
原姓朱,為南朝高僧,曾為梁武帝蕭衍的國師。天監十二年(513),
他口念“菩薩當去耳”,無疾而終。
武帝特地為他罷朝三日,素服哀悼。原葬在鍾山獨龍阜。蕭衍女兒永定公主出資20萬,在玩珠峰下為其建五層石塔,塔頂鑲琉璃寶珠,故名“玩珠塔”,俗稱“寶公塔”。次年,又在塔前建“開善精舍”,後稱“開善寺”,並造、誌公塔。唐代稱寶公院,北宋時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名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寺院遷址,改名靈穀寺,成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今誌公塔,係1981年重修(圖1-2)。
3。 棲霞寺全景圖(圖1-3)
棲霞寺,蕭齊永明元年(483),為隱士明僧紹舍宅改建。唐朝,改稱功德寺,又增殿宇閣樓40餘所,極為壯觀,與山東省“靈岩寺”、湖北
省荊州“玉泉寺”、浙江省天台縣“國清寺”並稱為國內“四大叢林”。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恢複為棲霞寺。至今仍保存著南朝石像、唐朝石塔、碑刻等許多文化遺存。棲霞寺,在清鹹豐五年(1895)毀於火。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建。有千佛岩、舍利塔、無量殿等名勝。圖1_3為明代版畫《棲霞寺全景》圖,足見當年規模之恢宏、莊嚴。
蕭宏墓石辟邪和神道碑(圖1-4-1—圖1-4-2)
蕭宏(473—526),南朝梁南蘭陵(治今常州市西北)人,字宣達,梁武帝蕭衍之弟,封臨川靖王,墓在南京棲霞區仙林農牧場張家村。墓前石辟邪高大魁偉,氣勢雄奇,雕刻精致,為南京陵墓石刻群重要組成部分,極具觀賞性。
S.蕭景墓神道及石辟邪(圖1-5-1—圖1-5-2)
梁吳平忠侯蕭景,為梁朝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卒於梁普通四年(523)。墓前有石辟邪一對(一殘缺,一殘缺埋人地下),石柱完美,巍然吃立。
蘇州市,有不少齊梁文化遺存,如:北寺塔(梁代)、寒山寺(梁代)、吳中區靈岩寺、光福寺(梁代)等。蘇州市角直鎮(原吳縣境內,現為蘇州市吳中區)的保聖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在宋代,寺院達到了最盛時期。明代,被列為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內一副對聯:“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裏禪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甫裏,係角直古稱。惠之,即唐代塑聖楊惠之。該寺被列為國家第一批文保單位,是重要的齊梁文化遺存。
1.保聖寺大門(圖2-1)
保聖寺大殿,原有十六羅漢(也有說十八羅漢的),現有九尊,中間的禪定羅漢,據原軍委工程兵研究設計所所長,60歲後任總參工程兵部(工作)顧問的殷之書教授(角直人,1920年生)所著《古保聖寺考》(古吳軒出版社,2008年)說:“當地傳說有兩個。一個傳說他是梁武帝蕭衍,梁武帝對佛教的貢獻大,三次想出家未能成功,被逼回宮當皇帝……另一個傳說他是菩提達摩……傳把他塑在南向正中間,把祖輩們塑在他兩旁,這就太過僭越了!錯誤太大了!錯誤太大了!令人懷疑這尊羅漢不是達摩,而是另一個德高望重的羅漢在坐禪,達摩是不可能坐在正中間的。”盡管至今很難有確切結論,但保聖寺建於蕭衍稱帝的第二年,是有文獻可稽的史實,為重要的齊梁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