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名人軼事掌故和民俗(3 / 3)

民國九年8月,我國著名曆史學家屠寄(1856—1921)與好友潘祠會(江蘇宜興人),應當時任黃山旃檀禪寺主持的天寧寺長老冶開清鎔(1852—1922)之請,在旃檀禪寺“又恢複其未競,丹鸌一新。且於法師常護七旬壽誕,演傳毗尼戒法,一壇雲集受戒弟子數百千指”之

時,兩人便合撰了有名的《黃山旃檀禪寺碑記》。他們在碑記中寫道:“江蘇常州武進西北隅,有黃山者,史載戰國時楚春申君黃歇公子讀書處,後人因名黃山。至梁代武帝蕭衍崇信佛法,禮釋誌公為國師,造寺茲山,供佛庇僧,名九龍寺……”我們從這個《碑記》中,不難發現孟河黃山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齊梁文化的最珍貴的遺存處之一。今此碑保存完好,字跡清晰。2010年1月,我們曾陪同屠寄先生的後人屠樂勤女士及周有光先生之子、中國科學院的周曉明教授等前去孟河觀看此碑。南京的一些研究六朝史的專家學者也認為此碑非常具有曆史價值,是研究齊梁文化的瑰寶。

口述人:陳國良(八十八歲),原武進縣安家舍(鎮)人。解放前,曾在孟河、萬綏、小河一帶寺院事佛。新中國建立後還俗,有一些文化,現身體尚健。

流傳地區:今常州新北區孟河鎮、春江鎮、羅溪鎮及武進區奔牛鎮一帶。

搜集整理:綠如藍

二十二、旃檀寺的傳說

江蘇武進西北隅,有一座名山叫做黃山,它是因戰國時楚國的春申君黃歇當年曾在此讀書,留有讀書處在山上,後人給它取名的。黃山北臨長江,山巒起伏,風景優美,其最高峰玉皇峰下有一座著名禪寺,叫旃檀禪寺,曆史非常悠久,是梁朝開國皇帝蕭衍崇信佛法,請他的國師誌公和尚在南蘭陵故鄉親自建造的。寺院後的東牆側嵌立的《黃山旃檀寺碑記》記載得一清二楚。此碑今存九龍禪寺旁村落。保護完整無缺,字跡及雕刻圖案清晰。

為什麼梁武帝蕭衍要請誌公建造這座寺院並取名旃檀禪寺呢?這裏麵有個故事:

蕭衍建立王朝的第七年即天監七年(508),他捐出在故裏(今萬綏)的舊第為寺院,以示對佛的虔誠,取名“慧炬寺”,讓不願在京城建康(今南京)為官、享受富貴榮華的國師誌公(也稱為“智公”或“智寶”)作為寺主長住,專心致誌研究佛學。那誌公本是個竒特不凡的人物,相傳七歲時就依鍾山僧儉禪師,專修禪觀,受戒後,取名釋寶誌(智),人稱“誌公”。因他經常披頭散發,赤著雙腳在街頭巷尾瘋瘋癲癲,“胡言亂語”,齊武帝蕭賾聽說他妖言惑眾,甚至竟胡言齊朝要亡,非常生氣,便下令將他關進監牢,是蕭衍推翻了齊朝後,才頒詔書將他釋放,並親自接他出獄的。蕭衍深知誌公智慧過人,有遠見,就聘請他為“國師”,幫助自己治理國家。誌公是個看破紅塵的出家人,他對做官擔當此大任自然不感興趣。但想到是蕭衍救了自己,又對自己如此器重,便隻好答應。但他當官沒多久,即感到官場錯綜複雜,爾虞我詐,心裏十分厭煩,便向梁武帝請辭,還提出要求到皇上的家鄉禪寺去專心研究佛法,最好是皇上舍宅而建的那座寺院。蕭衍拗不過他,隻好答應了。就這樣,誌公便來到了慧炬寺住了下來。

再說蕭衍執政後,他對佛學更加崇信,把它定為“國教”。他在京城建造了許多寺院後,一心想在家鄉再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於是,便請已經在其家鄉的誌公國師為其建造,誌公自然滿口答應,並問皇上:“建造的寺叫什麼名字?”那時,蕭衍正在翻譯印度佛經,他懂得梵文,便隨口答說:“旃檀禪寺”。誌公感到莫名其妙,問道:“皇上,您取這個名,怪怪的,是什麼意思?”蕭衍說:“旃檀,是梵語,就是‘檀香’。寺院誦經焚香,不是用的檀香嘛?”誌公一聽,覺得皇上學問淵博,通曉經義,此名非常好,連連稱是,答應自己很快就會按皇上旨意建造好旃檀寺院。第二年,一座規模恢宏、氣勢不凡的寺院就在黃山的最高峰下拔地而起。從此,千百年來晨鍾暮鼓,香煙繚繞,成為四百八十寺中非常壯觀的一座寺院。後雖幾經戰火損毀,但在清光緒初元,又修複如舊。

資料來源:1985年《武進縣萬綏鄉誌》、《武進縣孟城鄉誌》、《武進縣小河鄉誌》、《蘭陵鄭塔裏村誌》等。這些誌書皆有記載,基本情節一致,鑿實。

綜合整理:課題組

二十三、懊惱橋

萬綏鎮東的嚴莊巷村東南約300米處,有一座古時從萬綏到西夏墅、常州必經之路的古老石橋。橋由三塊青石橋麵鋪成,每塊青石長約12尺,寬2尺許,橋麵傾斜,呈東南高,西北低,橋名人人皆知,叫“懊惱橋”。

“懊惱橋”的來曆,有這樣一個傳說:梁武帝蕭衍建都建康(今南京)後,思念故鄉,想在故鄉建座九龍殿,作為東巡和駕返祭祖的行宮。可是,他很不放心臣子們奠基,怕擇基不好會弄壞了家鄉真龍寶地蕭家王朝的風水。

擇了良日,蕭衍和一班臣子從建康乘舟東渡,浩浩蕩蕩順江而下。船至黃山腳下,係舟登高,隻見江邊山巒起伏,樹木蔭鬱,江水浩淼,山水風光融為一體,蕭衍不由喜上眉梢,一見其山地形,大有八龍戲水之勢,臨江建殿,真乃美中之美也。可他細細一想:“不對!不對!我要建九龍殿,尚少一龍啊!”蕭衍頓時又大為掃興,跨馬馳奔萬綏而來。行至嚴莊巷村東石橋上,他又忽然想起:“我身為皇上,本是龍軀,那所缺一龍不就是我自己嗎?”但他不願在臣子麵前暴露自己一時的愚笨,隻是連呼“懊惱,懊惱!”一邊用腳在橋頭連蹬數腳,竟把橋石蹬斜了,“懊惱橋”也就因此出名了。

梁武帝蕭衍回京後,傳旨南蘭陵智寶寺的誌公禪師,命他在黃山

督造九龍寺,以示皇帝說話是金口的威嚴和彌補建造九龍殿的失策。

懊惱橋為什麼從此一直是一頭高一頭低呢?就是因為這座橋是皇帝禦足蹬斜的。後人如果鋪平,改變原樣,就是違反天意,抵觸聖旨,有欺君之罪,必然大難臨頭,因此一直傾斜不平至今。

選自1985年《武進縣萬綏鄉誌》

十四、懊惱橋的來曆

在今常州西北萬綏鎮東南一裏多路的嚴莊巷村河上,橫跨著一座平麵石橋,橋名“懊惱”,

是萬綏通往西夏墅鎮的必經之橋。這橋由三塊黃山虎劈石鋪成,每塊長約一丈二三,寬二尺有餘。這橋自東南至西北走向,

與眾不同的是橋麵東南高而西北低,據說橋麵從來就是這樣傾斜著的,與梁武帝蕭衍很有關係。

傳說當年蕭衍取代了齊和帝,做了皇帝,在建康(今南京)建都後,因思念早年仙逝的母親張尚柔心切,一天晚上在睡夢中見到母親住在萬綏九龍宮殿裏,那殿內金壁輝煌,九龍環繞,殿上匾額有“九龍行宮”四個大字。心想:家鄉哪有“九龍宮殿”?梁武帝正在夢中沉思時,突見狂風大作,頃刻間宮殿化為烏雲,把他嚇出一身冷汗,夢醒時分天已大亮。他細想:我已是天子,給母親造座九龍行宮,有何不可?這也算作為我做皇帝兒子對母親的一點孝心呀。

梁武帝擇了吉日,便與幾位心腹大臣從建康一路順水沿江而下,來到了長江南岸的今孟河鎮黃山腳下,係舟登岸。隻見江邊山巒起伏,樹木蔥鬱,大江奔騰東去,驚濤拍岸,山水自然融為一體,不禁脫口而出:“好江山,好風光。”武帝邊走邊看,深諳黃山地形,確似八條蛟龍嬉水之勢,如果真能在此建造九龍宮殿,真乃天人合一也!一旁大臣察言觀色,進言道:“陛下,此地依山傍水,風水獨好,若能在此建造宮殿,定能安慰皇太後心!”蕭衍一聽此話,心裏倒也喜滋滋的。可他轉念一想,夢中見到的是九龍宮殿,我也有心要造九龍行宮,但眼前可惜隻有八龍相伴,尚缺少一龍啊,還是再到別處看看吧。他十分惋惜之後,便跨馬直奔萬綏而來,當行至今嚴莊巷河村邊石橋上時,忽然想起:“我貴為天子,當今皇上,本是龍軀,這所缺一龍不是我自己嗎?”但他是皇帝,金口玉言,不能在大臣麵前顯露自己一時的愚笨,隻得連呼:“懊惱!懊惱!”想想著急,就用腳在橋頭上連蹬三腳,不料竟把這橋頭石頭給蹬傾斜了。從此,“懊惱橋”不脛自走在民間傳開了。

梁武帝回到建康後,傳旨萬綏智寶寺的誌公禪師,命他在孟河黃山督造九龍宮殿(即今九龍禪寺),以示皇帝威嚴,同時也是為了卻母親夢中所托之願。如今“懊惱橋”遺址仍在,隻是橋麵被雜草掩沒了,不留心的人是難以尋找到的。

搜集整理:餘忠良

編者附言:此故事根據《萬綏鄉誌》編寫。九龍禪寺原作為郗氏家廟,供奉皇太後。

二十五、齊高帝吃大閘蟹的故事

常州境內有兩大湖:西太湖:(也叫“隔湖”)和長蕩湖(也叫“洮湖”),兩湖是盛產大閘蟹(螃蟹)的著名淡水湖,早在古代,就聞名天下。其品質之優和味之鮮美,絲毫不遜於陽澄湖的大閘蟹。每到傲霜賞菊的秋冬時節,正是大閘蟹個大、膏肥、肉鮮之時,吃蟹成了一種時尚,遠悅近來的美食家們趨之若鶩,前來品嚐或購買,無不嘖嘖叫好。如今天更是遠銷海內外。“常州蟹”成了人們秋冬“潤燥、補肺、養陰”的首選。常州盛產大閘蟹,與人們秋冬愛吃蟹的養身之道,源源流長,民間一直流傳著齊高帝吃蟹的這麼一個故事呢。

常州一帶的大閘蟹,原是每年海潮倒灌之時,沿著長江入海口進人西太湖的逆流而上者。常州北部的卜弋、萬綏、孟城一帶,曆史上都為水網密集的濕地,水草肥美,加上氣候溫和濕潤,適宜螃蟹的繁殖生長,遇到冬天氣候特別暖和的年份,夏季螃蟹便會在此瘋長。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南北朝時代,遷居來晉陵武進縣東城裏(今常州孟河鎮萬綏)的漢代名臣蕭何的後裔蕭道成逐漸掌握了劉宋王朝的軍政大權,公元479年宋順帝劉準遜位,蕭道成自立為帝,改年號為建元,建立南齊政權。

因眷戀故鄉,稱帝後的蕭道成在家鄉常州西部一帶建起行宮,一天他正在行宮中賞花休閑,忽有後宮內侍來報,說後宮嬪妃一起哭

訴,說晚上有一種不識之怪物侵人後宮寢室。此物長著八隻長腳,一對大鉗,二隻小眼,全身裝甲,到處橫行,晚上從門縫中爬人後宮寢室,嚇得後宮嬪妃宮女一夜未能安睡。

蕭道成一聽大怒道:“豈有此理,把它給我抓好來!”一會兒手下內侍便到後宮把幾隻怪狀動物抓住送了過來。蕭道成一看果然形狀怪異、麵目可憎,便下令速將此物下油鍋烹死。衛士們抬來一口加熱產油鍋,把那幾隻怪物放了進去。一會兒一股從未曾聞過的香味就彌漫了整理個房間。蕭道成覺得處死它們尚不解恨。便令衛士們把它們撈起吃它們的肉。衛士們費了一番功夫,敲邊鼓開了外殼,放入口中一嚼:哇!他們從來沒有吃到過這樣美味的東西。便趕緊上來報告蕭道成,蕭皇帝本來不信,可是剛才被那香味一熏,感到食欲來襲,心想既然他們剛才都吃了,不妨親自嚐試一下,便道:“拿將上來”!不一會兒,一隻熱氣騰騰烹熟的怪物就送了上來。蕭道成小心翼翼咬了一口,頓時滿頰生香,隨口便道:“哈!真的味道不錯。”下麵的人聽皇帝叫“哈”,便以為這種怪物皇帝認識,叫“哈”(吳方言“蟹”讀做“哈”)於是“哈”的名聲就傳開了。大家也才知道這是一種美味佳肴,蕭道成也就成為天下官場吃蟹第一人。

搜集整理:陳成龍流傳地區:常州及周邊地區

二十六、三老殿的傳說

萬綏的東嶽廟原是蕭家的家廟。提到這個家廟,當地的人們都能說出一大串故事,如涉及蕭衍祖宅地的“萬歲裏”、“慧炬寺”、“智寶寺”、“南寺裏”、“東嶽廟”、“三老殿”,等等。

蕭衍的祖宅地的名字原叫“中都裏”,那是根據當時的習俗,延續他們老家山東蘭陵縣居住地的名稱而起的。公元502年,蕭衍起兵反齊做了皇帝後,這裏就改稱“萬歲裏”。梁武帝信佛後,把祖宅送給了佛寺,這個佛寺的名稱就叫“慧炬寺”。後來智寶和尚主持這個寺時,又改為“智寶寺”。這個寺的規模很大,民間一直有“跑馬關山門”之說。又因這個寺院是建在南朝時代,老百姓又習慣稱它為“南寺”,於是蕭衍的祖居地又有了一個名稱叫“南寺裏”。蕭衍倡導“三教圓融”說,便在南寺中建了一個規模最大的殿叫“三老殿”,後來又建了道教宮觀“東嶽廟”(建在“南寺”的北邊一點)。這就是這些名稱的來由和變遷經過。

南寺中的這個特殊的“三老殿”,有人說是全國唯一,也有人說在什麼地方還有一個,但這個“三老殿”是最先建造的。所謂“三老殿”,就是殿中供著釋迦牟尼、孔子、老子三座像。這三人在世時分別是釋、儒、道的長老,故稱“三老殿”。

皇帝蕭衍從小就精讀儒學,年輕時與道教大師陶弘景為友,崇信道教。後又人竟陵王的西邸,成為“竟陵八友”之一,與蕭子良、沈約等人共讀佛學,使他精通了儒、道、釋的真諦。他從政後,研究社會的現狀,發現社會不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種教派理論的爭鬥,有時引發了人群之間的矛盾衝突,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促使三教圓融。於是他在深人研究三教的教義、教理之後,便把儒家的“仁義”,道學的“無為”,釋教的“因果”合三為一。在陶弘景的配合下,他把三教的理論統一在“行善”兩字之下,提出了“三教同源說”。同時,還在他的祖宅地建了這座“三老殿”,隆重舉行了“三老殿”的開光儀式。

據說,現在萬綏這個地方流傳下來的為菩薩開光的一套儀式,就是蕭衍在那時親自設計的。開光儀式在淩晨生命啟動時進行,由蕭衍的國師誌公和道教大師陶弘景主持。儀式結束後,全國上下慶祝三天。傳說,這期間,蕭衍還親自主持了全國各地三大教派的“講經大會”,討論了三教的理論,規劃了“圓融”後各自組織的統一性和獨立性。從此,“三教”在王權的推動下,變成了真正的圓融,使宗教文化趨於和諧。

“三老殿”後來就成了東嶽廟中的最後邊的一個“殿堂”。相傳唐代修建東嶽廟時,唐太宗又親自規劃了一次,使布局更名副其實。

“三老殿”曾在唐末朱溫造反時遭一場大火焚燒過,但有關“三老殿”的故事卻一直在萬綏老百姓中流傳著,一張三教圓融的“三老圖”現在還保存在東嶽行宮中呢。

搜集整理:郭重威

十七、羅妃橋

羅妃橋在武進縣萬綏鎮南街,殘跡猶在。

傳說一千四百八十多年前,梁武帝蕭衍少年時代在東城裏(今萬續鎮一帶)家鄉,與羅姓姑娘相愛。後來,蕭衍打倒了齊和帝蕭寶融,在南京登基為皇,封羅妃姑娘為貴妃,接進宮裏同享富貴。

且說蕭衍掌握了政權,就寵信智寶和尚,尊為國師,當作活佛來崇拜。耗費國家大量金錢,到處建寺院,經常做佛事。並舍宅為寺,把東城裏老宅改建為智寶寺。自己多次舍身同泰寺,一心信佛,不大過問國事。羅妃雖是區區一女子,卻能知書達理識大體,時常勸說武帝當以國事為重,親民為重。而武帝迷了心竅當作耳邊風。羅妃因憂鬱成疾而亡。沒幾年,大將侯景叛亂,把蕭衍圍困在台城(今南京雞鳴山),致其活活餓死。

蕭衍始以愛民除暴得天下,終以佞佛荒政失天下。人們將此當作過眼煙雲,不以為然,而對羅妃憂國憂民的胸懷十分欽佩。於是在羅妃舊居前麵的小河上,建一小橋,名之為“羅妃橋”,一直流傳於今天。

講述人:費益人,老中醫,孟城鄉人,已故。

采錄人:吳之光、王洪

選自《武進民間文學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二十八、羅妃醬油

在齊梁故裏,關於羅妃的故事很多,這裏講一個“羅妃醬油”的故事。

也許陌生人會感到奇怪,一個皇妃怎麼又和“醬油”連在一起了呢?這裏邊自有道理,因為這種醬油現在還在民間製作著,使用著,每當萬綏人在製作這種醬油或使用這種醬油時,都會想到羅妃,這醬油是羅妃首先製作和食用的,因此它也就被老百姓稱為“羅妃醬油”。

萬綏是平原地帶,旱田多,民間多種大豆,收獲下來的大豆除了做豆腐夕卜,就是賣給榨油的人榨油,自己很少食用,有時也僅煮一點鹽水豆吃吃而已。

羅妃在家中做姑娘時,有一次,她娘讓她煮鹽水豆,她忘了放鹽。父親回來後,她生怕被父親罵,不敢把豆端出來吃,於是悄悄地藏了起來,哪知這事竟被她忘了。幾天後想起來,她跑去一看,見到那豆碗裏全部長出了“白毛”,這下急了,想趁父母不在家時悄悄地把它倒掉,但那些“白毛”豆已結成了餅,擠在一起,想倒也倒不下來。她隻好去洗。洗的時候,偶爾有一滴水濺到了嘴裏,她感到味道很鮮,又用指頭沾了一點再去嚐嚐,的確是“鮮”。她猛地想到若真的如此,這些“長了白毛”的豆浸出來的“油”一定好做調料的啊!

她進了皇宮後,有一次與蕭武帝閑談時,把這事說了。蕭衍很感興趣,於是就調來了幾個宮女和羅妃一起來試製,讓她研究如何把大豆製成調味油。經過幾個月試製,這種調味品終於製成了。蕭衍很是高興。問明了全過程後,隨口說就叫它為“醬油吧!”皇帝的話一錘定音,“醬油”的名稱從此也就這樣誕生了。

蕭衍把這個調味品稱為醬油是有它道理的。因羅妃是把熟大豆和麵粉調在一起製成餅後發黴而成的,這種“餅”當地人稱“僵餅”。羅妃既然是用這種餅製成的“油”,自然可稱為“僵油”了,但聽話的人不知是把“僵”字聽成了“醬”字呢,還是因這個“僵”字不吉利,於是把它叫成了“醬油”。後來羅妃還製作了“豆瓣醬”等一係列的豆製品。“羅妃醬油”從此一直在萬綏民間製作著,使用著,一直到今天。

搜集整理:郭重威

二十九、梁武帝與素火腿

素火腿,是常州地區的傳統名菜,是一種豆製品,為“素食”。既然為“素食”,為何又用“火腿”這個葷菜名呢?原來這與梁武帝當年提倡素食有關。

梁武帝蕭衍,為南蘭陵(今常州新北區萬綏)人,是一個篤信佛教的皇帝。他後半生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公元511年,他在華林殿發表《斷酒肉文》,宣布“弟子已勒諸廟祝,及以百姓,凡諸群祀,若有祈報者,皆不得薦生類,各盡誠心,止修蔬供。”大力提倡素食。皇上此言一出,民間自然產生素食葷名的現象。作為他家鄉的南蘭陵地區,從此更以素食祭祀了。

以後,梁武帝他還曾召集全國佛教僧人在建康(今南京)開展禁止肉食的辯論,並親自撰寫《蓮池大師戒殺文》,在他有名的《梁皇寶懺》中吟誦,贏得了全國廣大佛教徒和僧人的擁護。公元517年,他又下詔,令“祈告天地宗廟,以去殺之理,欲被之含識,時以宗廟去牲,則為不複血食,改素饌祭祀”,號召天下以素食代替血食,並以身作則。這樣,就連皇家祭祀“天地”用的“五牲”,也改用豆製品或五穀雜糧代替,但仍原名保留,因此也就產生了素火腿、素雞、素牛肉、素鵝、素鴨之類名稱。梁武帝為了推廣祭祀不用“肉食,五牲”之舉,據說他晚年還特地回故裏南蘭陵郡縣所在地巡行。關於“素火腿”名稱的來曆,據說是他在民間豆腐作坊看到做豆腐幹時得到的靈感,便讓作坊主人試製出來,是他親自取名為“素火腿”或“素雞”的。“素火腿”從此成為人們的美食,迅速推廣到江南各地城鄉。不久,素火腿、素雞等食品便在民間流傳開來,流傳下來了。

素火腿,條形狀,一般長約15厘米,直徑5厘米,重約200克左右,以豆腐皮為原料。以前,豆腐皮用上等大豆去次去劣,浸透,過磨三到四次,煮漿,去泡沫,然後冷卻結皮,用稻草心撈揭,揭過四五張後的漿再做豆腐、百頁。這種豆腐皮含植物脂肪多,吃在嘴裏滑潤無渣,有油香味。再用鐵鍋文火焙製,讓佐料和豆腐皮相互浸潤,佐料味道被豆腐皮吃進,使素火腿有了肉味的醇厚、彈性和口感,更加潤口,而又不失韌性,製作十分講究。現在,製作方法改用半機械化,將豆腐皮采用真空包裹工藝,壓製成圓筒形,上塗素麻油,呈棕紅色,有光澤。分開成兩片,形狀、色澤酷似煮熟火腿肉。食時切成薄片,裝在白瓷盆內,色澤鮮亮。用上等醬油煮製,不需再加佐料,喜辣者蘸辣油。細細嚼來,堅中有柔,朝而不膩,鹹中帶甜,既有豆腐皮的焦香味,又有麻油香,食來別有風味,所以民間祭祀時,故能“騙過”神仙以及各位諸神,覺得是真的火腿肉,真的雞肉,人們對自己非常虔誠呢!但知道它們與梁武帝的關係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

搜集整理:餘忠良

三十、萬塔

梁武帝大通三年,按院巡行江南,回奏梁皇,常州南門外山河寺工程浩大,金碧輝煌,可算江南之最,隻可惜有寺無塔。

當時梁皇正在興頭上,信口說道:“如此壯觀大刹,怎能無塔?工部速撥巨款,建它萬座寶塔,每塔塑一神女,來年朕躬身禦駕親臨。”聖上隨口而出,怎能更改?隻得傳旨下去。

蘭陵郡王接得聖旨,嚇得沒有主意。山河寺到溻湖隻有三裏地,且有武宜河貫穿其間,如何造得萬座寶塔?急忙傳諭各地窯墩,磚瓦一律送山河寺來。一時山河寺南河岸上,磚瓦木石堆積如山。同時又張榜招賢:

能如期造成萬座寶塔者重賞。

幾個月無人應召,郡王心急如焚。一日,忽聽說有人應召而來,真使郡王喜出望外,急忙請進王府中。

郡王一'看此人商不過胸,垢麵就牙,

肌膚黑如塗炭,醜陋不堪入目,郡王皺著眉大失所望。“主公不可以貌取人,隻要依我一個條件,自有移山補天之術。”“什麼條件?”“招我為郡馬。”郡王心中一驚,自己唯一的女兒,美如出水芙蓉,嬌容含粉的牡丹,怎能許配一個侏儒?轉而一想,事情迫在眉睫,又無人敢應召,不如暫時把他穩住再說。“隻有五個月功夫了。”“何用五個月?!”“三個月?”“太多。”“三十天?”“何必?!”“你可知道每座塔內還得塑一個神女?”“知道。三天足夠了。”“三天?!那要幾萬民工?”“不用。”“不要戲弄本郡!”“哪能?!”“立下軍令狀來。”“好吧!後堂好生伺候。”郡王派了幾個人把他監視起來,若三天寶塔建不成,叫他身首分離。三天寶塔建成,叫他魂歸南嶽。

第一天,他酒飽就睡,第二天睡醒就酒,第三天醉了還抱著酒壺。監視他的人心中發笑,想他要死何必到這裏做個斷頭冤魂?到了夜裏,風雨大作,悶雷驚滾,五更方止。

翌日,紅日東升,卒子急喘飛報蘭陵郡王,山河寺南塔如春筍林立。

郡王驚喜萬分,帶著夫人、郡主、小吏,還有那個矮子,車馬齊發,前往山河寺。隻見晨光照耀著不可勝數的寶塔,高者接雲蔽天,低者如春筍露尖;大的如山似崗,小的如磚似甕。

而觀看的人如蜂蟻雲集。郡王、郡夫人、郡主一麵數寶塔,一麵盤算發落矮子的辦法。走著走著,郡主在一座七層塔前停下:“父王,快來呀!這裏麵沒有神女!”“怎麼會呢?你走前一步看哪。”矮子說著走過來。郡主走前一步,矮子乘勢一推,把郡主按坐在那沒有神女的神壇上,使女、夫人急忙去拉,郡主不動彈了,她成了一個活脫脫的泥塑木雕的偶像。要找那矮子算賬,也查無蹤跡了。

幾經滄桑,萬座寶塔在戰亂中化為頹垣斷壁。直到大宋神佑年間,有一個陽湖知縣在塔林的廢墟上建了個小鎮叫“萬塔”,但因他是廣東人,把“萬塔”讀成“慢答”,至今武進人把那兒寫作成“萬塔”,可說成“慢答”。

講述人:陳正華采集人:顧洪大

選自《武進民間文學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三十一、南蘭陵四橋的故事

萬綏是一個古鎮,古橋很多,曾有“十三橋之鄉”的稱呼,但最出名的橋除了張陵橋(紀念張皇太後而建)、“五相橋”(因南蘭陵蕭氏先後出了二十五位宰相而名,誌書上省稱“五相橋”,橋今已不存),還有四座,就是指齊梁時代的蘭陵橋、鳳凰橋、懊惱橋、羅妃橋。但有的人把“懊惱橋”排除在外,說另一座是“金雞橋”,他們的理由是:“懊惱橋”不是齊梁時代造的。

蘭陵橋是蕭氏家族定居武進東城裏後所建的第一座橋。為什麼蕭氏家族南渡後立足未穩,就急於要建這一座橋呢?故事是這樣的:他們在古孟瀆登岸,向東城城裏走的時候,必須要經過浦瀆(河)。當時浦瀆上隻有一座小木橋,這蕭家浩大的人馬怎能過去呢?隻能暫時以船為大本營,先派精幹人員進城,然後再一家家的人慢慢地過這座獨木橋,就這樣忙了一個月,才在東城裏定住下來。這時,曾任淮陰令的蕭整就決定要在這裏造一座橋了。不久,這座由四塊麻石鋪成的橋就造好了。為了表示祖籍地在山東蘭陵,於是就把這座橋定名為“蘭陵橋”。蘭陵橋做橋麵的條石共有四塊,每塊長一丈八,厚八寸,中間一塊是青皮石,其它三塊是麻石,建築精致、美觀。由於橋是在後來建的東嶽廟的廟門口,後人又稱它為“廟橋”。蘭陵橋在北宋時曾改名為“千秋橋”,含有祈求太平的“萬歲千秋”的含義,還把這個出過皇帝的萬綏改名為千秋鄉,以祈求太平昌盛。

鳳凰橋造在蘭陵橋不遠處的一條小河上,是一座由三塊條石鋪成的橋,橋窄小。這裏又有一個與蕭衍有關的故事:蕭衍發跡首先在襄陽,他的父親曾在那裏做官,官邸在城內,但家已從武進萬綏遷到秣陵縣三橋。據說蕭衍出生那天,母親做了一個夢,發現兩隻金鳳凰飛到了她的床上,金光閃閃,五彩斑斕,張氏夫人醒來後,即刻就生了一個又大又胖的小男孩,蕭順之夫妻大喜;當晚蕭順之也做了一個夢,夢見蕭家始祖蕭大心騰雲駕霧來.到他的床前告知他,蕭家即將要出帝王,要他把那兩隻金鳳凰留住,趕快回到家鄉建兩座紀念鳳凰的橋,這樣以後就能保住帝王的位置。蕭順之夢醒後,立即整裝啟程,回到家鄉在祖居地的正東方建了兩座橋,但總不能把兩座橋都叫鳳凰橋吧!他想了一會兒後就有主意了,因萬綏一帶人們常把鳳凰叫做“金雞”,於是他便把左邊的一座橋叫做“鳳凰橋”,把右邊的一座橋叫做“金雞橋”。果然不久蕭家真的出了皇帝。

懊惱橋是蕭衍無意中取的名。懊惱橋是原來的一座沒有名稱的古橋,是因為蕭衍最初沒有當場決定在黃山下興建九龍禪寺所生懊惱而使橋改名的,後來九龍禪寺雖造了,但懊惱橋的名字卻一直沒有改過來,留在萬綏的民間。

羅妃橋是蕭衍為安撫他的愛妃羅妃,使她能在皇家花園中觀魚賞景而造的。

5見在,這JL座橋中的懊惱 羅妃橋舊址:當地政府已立碑加

橋、羅妃橋還存在著。懊惱橋還以保護,古蘭陵河依然綠水長流,輝仍然是一頭高一頭低,而羅妃橋映藍天白雲。已被土覆蓋了,但原來橋的結構還保存著。蘭陵橋已拆移了,鳳凰橋、金雞橋已消失。

搜集整理:郭重威

芳樹

梁武帝?蕭衍綠樹始搖芳,芳生菲一葉。一葉度春風,芳芳自相接。色雜亂參差,眾花紛重疊。重疊不可思,思此誰能愜?

三十二、八池的傳說

萬綏老百姓,不管是男還是女,是老還是少,都知道萬綏的“四橋八池”。這四橋就是蘭陵橋、羅妃橋、懊惱橋、鳳凰橋;八池就是馬池、碗池、墨池、龍池、燈池、將家池、東大池、西大池。它們不僅都與齊梁、與蕭家有關,而且每一個池、每一座橋,都有一個很有意義的傳奇故事。

第一個是關於馬池的傳說。

蕭道成在家鄉練兵時有兩個基地;一個是水兵基地:一個是馬步兵基地。水兵基地在黃山腳下,馬步兵基地就建在故宅地南的那片平原上,還開挖了一個讓馬飲水、為馬洗浴刷毛的池塘,這個池塘就叫馬池。馬池在現在萬綏鎮蔡家村西,離村800米左右。現在尚在,約一畝水麵,呈圓形。

故事就要從齊高帝蕭道成講起。蕭道成本是個戰將,非常愛馬,常常親自為自己的一匹稱為“黑旋風”的戰馬刷毛洗浴。在征戰中,他還常和“黑旋風”同宿野地。但在一次激戰後,“黑旋風”失蹤了,蕭道成非常痛苦,為此三天不食,後來終因戰事繁忙,戰馬失蹤地又在北方,蕭道成也隻能把這件事忘了。過了幾年,蕭道成做了皇帝,有一次他騎馬回鄉祭祖,一路疾奔進蘭陵縣,經過東城天子路,直奔祖宅而去。當離祖宅三裏路時,他突聞馬的嘶叫聲,那嘶聲既雄壯又顯

得淒涼。愛馬的他感到了馬的委屈,立即放鬆馬韁,依那馬的吼聲而去。

蕭道成遠遠地就識出了那匹馬原來就是他當年心愛的“黑旋風”。這時,那馬也轉過身,昂著頭,對著他,踏起了碎步,慢慢地向他走過來。

蕭道成和他久違的戰馬相會了,相會在他們家練兵飲馬的馬池旁,他不禁眼含淚花,用手撫摸著戰馬。戰馬迎風嘶鳴了幾聲,就把頭鑽入了主人的懷中。蕭道成貼著馬頭,親切地撫摸著它的鬃毛,想了很久很久……覺得這馬回來太神奇了。

現在馬池尚在,這個離現在1500多年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著。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碗池的傳說。

碗池是皇家洗碗的一個池塘,在現東嶽行宮東北方向約一千米,即在蕭家的祖宅地南寺裏。清《武進陽湖合誌》中有“碗池”的記載。

相傳這個池中的水從來不幹,清朝和民國時發生了幾次大旱,遍地無水,田土開裂,但這個池塘裏一直有水,人們通宵達旦排隊取水,每人限發一桶。就是碗池中的水救了故裏不知多少人的命。

碗池呈圓碗狀,長寬約十餘丈,池塘清澈見底,有水無魚,冬暖夏涼,水質很好,如礦泉水一般,泡茶、煎藥甚佳。清末民初,孟河名醫費伯雄、鄉紳馬伯藩等醫家名士,經常派人來池挑水,經三裏之遙回去專為燒茶、煨藥之用。此水質很硬,投人銅板都不會下沉。池水煎藥,藥效好,對治病有利,能使病人早日康複。這樣,孟河醫生的名氣大,成了名家,使孟河醫派的影響越來越大,附近幾十裏遠的病人或家屬都來找孟河醫家看病,取碗池的水回去煎藥。

第三個傳說講的是墨池。

墨池是蕭家洗硯台的地方,由於蕭家的子子孫孫大都崇文,洗硯台把一個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所以叫這個池為“墨池”。

墨池又稱“硯墨池”,位於東嶽行宮後,呈橢圓形,像文人所用的“硯墨台”一樣,它隻一畝地大。齊梁時,在池前有皇家書院。蕭氏兒童大部分都在這個書院中讀過書,有的成年人也在此著文寫作。據說昭明太子小時候就在這裏讀書寫詩。他們在墨池中洗筆、洗硯台是非常方便的。

第四個傳說講的是龍池。

龍池位於梁武帝故宅南邊,是一個橢圓形的池塘。南北略長約30餘丈,傳說這個池塘原來沒有,也不是開挖的,而是在梁武帝執政時由一陣龍卷風“卷”出來的,你說神不神?

南北朝時,政局混亂,皇族內部互相殘殺,齊朝就是由於蕭氏家族內互相殘殺而滅亡的。蕭衍執政後,許多皇親和士紳都來勸說蕭衍停止內部相殘,但蕭衍起先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這時據說上天發怒了,就責令龍王刮起了一陣龍卷風,便刮出了這麼一個“池塘”,好似警告蕭衍:若你不順從天意民心,下場就別說了!蕭衍是個熟讀儒學的人,自然知道“天人感應”的道理,立刻明白了上天對他的警示,從而下決心停止蕭氏家族和皇親國戚中的自相殘殺,使梁朝維持了穩定,進人了昌盛發達的階段。因為這個池塘是由龍卷風刮成的,後人就稱它為“龍池”了。

第五個傳說是燈池的故事。

燈池位於浦河東邊,池麵六丈有餘,又稱“圓圓塘”。既有個圓圓塘的名字,為什麼又稱為“燈池”呢?這裏有一個傳說:萬綏本是水陸交通的要道之地,稅務部門自漢朝始就在這裏設卡收稅。據說某年有個稅官沒有回去過年,留在了萬綏。為了鬧元宵,他就發動商家紮了許多各式各樣的燈船,放在這個池塘裏,使這個池塘裏燈光一片,形成了一個燈的“海洋”,老百姓都拍手叫好。從此,這個圓塘就有了一個名稱叫“放燈池”,簡稱“燈池”。

第六個傳說是將家池的故事。

將家池位於東嶽行宮東北,池麵約十丈有餘,池水很清。大家知道,齊梁皇帝是從萬綏走出去的,是蕭家的文臣武將打出來的。由於這個池塘位於蕭家的祖宅地南寺裏內,最初一些文臣武將大都曾住在池塘的附近,他們每次征戰歸來滿身塵埃,都習慣把戰馬往池塘旁的大樹上一拴,然後在池塘裏洗個澡,洗去塵埃,把灰塵和疲勞留在了池塘中,接著再刷刷衣服,幹幹淨淨地回家,因而被老百姓稱為“將軍的池”,後來簡稱為“將家池”。

第七個故事是東大池和西大池的傳說。

這兩個池子,在東嶽行宮兩側,頗像兩顆明珠,傳說是龍的兩隻眼睛。東大池裏有許多紅鯉魚,每當汛期或發大水,它們就會跳過附近一條埂,跳進浦河或孟河,通過長江進人大海,人們都說是蕭家後來出人頭地是鯉魚跳龍門。兩大池在蕭家祖居地兩邊,是家用池塘。不知什麼原因,凡蕭家有人亡故後,也都要到這個池塘取水淨身呢。

搜集整理:郭重威

三十三、皇家花園

“皇家花園”是萬綏人津津樂道的f個話題,常有母親帶著孩子,對著鎮西那一片麥田,指指點點地對讀子敘說著昔日的皇家花園。

據老一輩人說,皇家花園原有兩處:一處是蕭道成家的花園,一處為蕭衍家的花園。現在人們所說的“花園裏”,實際上是指兩處合在一起的那一片地方,萬綏人以前都稱“大花園”,後來就簡稱“花園裏,,了。

齊高帝的花園在現萬綏鎮的中長溝至西溝橋處,規模約有二十三四畝地之大,南邊原是蕭家的祖墳塋,上邊有幾棵大槐樹,綠蔭遮天,顯得非常幽靜,樹林內多有鳥雀築巢,整天吱吱喳喳,有築巢引鳳的吉祥之氣。老人們還說,那時還會經常看到陵園上空紫氣氤氳,一片彩虹,是塊寶地,正是這塊寶地才使蕭氏家族興旺,子孫中能人輩出。

梁武帝的花園在齊高帝花園的東北部,彼此毗鄰。這花園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他家原有的花園,另一部分是專門為他的愛妃所建的。為他愛妃所造的花園才真的叫“皇家花園”,它小巧玲瓏,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一片江南風光。因為羅妃出身水鄉,喜愛江南鄉土,又不願進京,蕭衍怕她憂鬱成疾,就專門為她建造了這個花園。這兩個

花園連在一起,中間有一道花牆相隔。

當時雖然規定皇家花園不準其他人進去,這個“規定”管得了大人,卻管不了孩子,這裏麵有一個小故事:

花園的南邊有一個小村莊,叫蔣家村,蔣家村裏有一群十三四歲的男孩子,其中有一個領頭的叫大寶,頭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腦筋特別機靈。他常常想,這個高高的圍牆裏到底有什麼好看的東西呢?他想要進去看一看,便約了五個同年伴,搭了人梯,帶頭爬了進去。當第四個孩子想進去時,偏偏給巡邏的士兵發現抓住了,一盤問才知道已經進去了三個孩子,便立即吹響哨子,開始大搜查,結果把大寶他們都抓了起來,綁在花園門口的幾棵大樹上。這時,剛值蕭衍回來見羅妃,瞧見綁著三個孩子,很驚訝。他了解了情況後,便問禁衛軍的頭領:“怎麼處理?”對方答道:“立斬!”蕭衍向前走了幾步,托起大寶的頭看了看,見一臉稚氣,即歎了口氣,揮了揮手。旁邊的一個內侍問禁衛道:“怎麼還不放人?你難道不懂皇上的心嗎?”禁衛軍立即。把三個孩子放了下來。內侍讓孩子向皇上請罪,孩子們一齊跪了下來。蕭衍摸了摸他們的頭,意味深長地說:“孩子,應該懂規矩了啊!”然後讓禁衛軍送他們回家。

這個故事在老百姓當中流傳較廣,每當大家講到這個故事時,都會豎起大拇指誇讚蕭梁王。

搜集整理:郭重威

三十四、墨池開筆

齊梁時代,蕭家的祖宅地附近有個池塘叫墨池。就因這個蕭家,就因這個墨池,萬綏有了一個被傳承一千多年的民間風俗:“墨池開筆”。

墨池是蕭家洗硯台的地方,由於子孫們大都崇文,從小習字洗硯台把一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所以叫做墨池。

蕭家為什麼出了這麼多皇帝、宰相、文人騷客?民間認為,就是由於蕭家的子孫用這個池塘的水來研墨、洗硯台、洗筆,是這個池塘的水成就了一大批蕭家精英。於是老百姓也效仿蕭家,讓一個個學子在開學前,祭了孔老夫子後,就要來拜墨池。

拜墨池的儀式是這樣的:學子穿了整齊的衣帽來到池塘,焚香點燭,行三拜九叩大禮,然後用一支新筆放在池旁的一個專用碼頭上泡,一邊不斷地把筆放進嘴中含。據說含的次數越多越聰明,然後再舀一碗水喝下去。

說也怪,這水在池中時是墨黑的,可一舀上來後就清澈得好照見人,喝到嘴裏是甜滋滋的。當這個學子把這碗水喝下去後,據說眼睛就亮堂了,他就會發現水中的“墨神”出現。老人們說,墨神是個胖墩墩的中年人,穿一身布衣,笑眯眯的。還有人說,這墨神就是蕭家的皇太子蕭統,皇太子來向你傳“經”了。既然有皇太子來傳經,你怎會不聰明呢?學子見到了墨神後,還須再次向墨神跪拜,行三跪九叩大禮。有的人家還要放十二響的鞭炮,虔誠的家長這時也會隨著學子一起向墨神跪拜,口中默默禱告“願皇太子保佑……”,然後再到岸邊的墨神廟中請一張墨神的像,鳴著鞭炮,敲著鑼鼓回到家中,把墨神的像掛在中堂,再行跪拜儀式。

這個“開筆”儀式是每個學子開蒙時必須要履行的一個手續。雖會因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同,有的人家會繁瑣一點,有的人家會簡單一點,但這個儀式不能省,成了一個規矩。

另外,當一個學生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或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或成績下降時,據說隻要跑到墨池旁坐上一個時辰,喝上兩口甜津津的水,思路就會清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這是許多萬綏人的切身經曆,是墨池“洗筆”這個民俗的內容。

民間說起墨池來,總是津津樂道的,他們能舉出曆史上萬綏走出去的一大批精英的名字來,說他們都是“開過筆”的,如蕭統、蕭子顯、蕭子良、蕭綱、蕭繹等許多名人。同時也能舉出一些不舉行“開筆”儀式的人,最後成了一個個大笨蛋或壞人,如蕭綜、蕭寶卷等人。

現在這個墨池雖已差不多被填平了,但總還是有一些老年人為了自己的孫男孫女,來到原地址去緬懷,給孩子們講有關故事。有時,還會讓孩子們拜一拜或叩個頭,表一下自己的心願呢。

搜集整理:郭重威

龍笛曲

(梁)蕭統金門玉堂臨水居,一顰一笑千萬餘,遊子去還願莫疏。願莫疏,意何極。雙鴛鴦,兩相憶。

三十五、吃了梁王餅就能打勝仗

“吃了梁王餅就能打勝仗”,是萬綏民間千餘年來的一句民諳。為什麼有這句民謗呢?這裏邊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蕭衍登基做了皇帝後,麵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必須盡快統一南方,鞏固後方,把疆域向南、向西南擴大,認為隻要南方統一,鞏固了,發展了,才能去北伐,趕走來犯的“五胡”,進而統一全國。這就決定了梁朝戰爭的頻繁,不久就舉全國軍力進行南征。

戰爭打響後,他很快就發現了問題:軍隊中的軍人大都是北方人,不僅不服南方水土,更不能食南方的大米飯。更主要的是,經過三百多年的戰亂,遍地災荒,在南邊的荒山野林中很難獲得糧食,致使南征屢遭失敗,而失敗的原因就在這個“吃飯”問題上,飯吃不飽影響了軍人的情緒和士氣。所以他很著急,還為此嚴懲了幾個運糧官呢,但再罰多少運糧官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在當地征收不到糧,運輸又萬分困難,運糧路途中往往還要被敵軍和綠林好漢搶劫,這該怎麼辦呢?蕭衍急忙找群臣商討對策,可大家提出的大都是一些無用的主意。找皇族討論,也都拿不出個辦法來。

蕭統很聰明,他見到父王憂心忡忡,了解了父王的難處後,便到父王那裏去獻策了:“父王,你不好把這個難題寫成一個詔書張貼出去,讓老百姓幫著想想辦法嘛?”

“老百姓?”

“是啊,他們人多,我們人少,他們有成千上萬個腦袋,我們隻有幾十個腦袋,再加上他們成天為吃飯動腦筋,而我們隻是飯來張開,所以在吃飯上想的點子一定比我們要多。”

“兒聰明,說得對!”蕭衍高興了,很快叫人把皇榜貼出去。

萬綏是蕭家的家鄉,皇榜貼到東城的城門洞中。

一個蔣姓百姓看到了,他的先祖是北方人,家中還保存著北方飲食的習慣。看了皇榜,他心裏有數了,就急急忙忙回去準備了半天。第二天,就帶著一個褡褳,一早到東城門的門洞裏揭了皇榜。在皇榜前值班的禁衛立即調來一匹驛馬,通過驛道,兩三個時辰就把這位蔣姓百姓送到了台城的內宮中。

那蔣姓百姓家就住在蕭家萬歲裏不遠處,平時和蕭家人很熟。當時,梁皇宮內有一個規矩:凡是故鄉來的人一律要安排住宿,供應飯食,熱情接待。再加上蔣姓百姓揭了皇榜,雖然當時已是中午,過了上朝的時刻,還是很快就被引到了蕭衍的麵前。

姓蔣的百姓在同鄉蕭衍麵前一時竟忘了下跪,急忙直通通說道:“萬歲,這件事太簡單了,太簡單了,隻要讓每個兵掮上十塊千層餅,不就可以解決十天的用飯了嗎?”說罷,他便把背上的那個褡褳解下打開,拿出卷起來的幾卷千層餅,送到了梁武帝的手中。

梁武帝接過了一卷,

撕開一層,掰下一塊,放在嘴中,咂哂嘴,又把那厚的一卷放在手中試試分量,再一層一層撕開,

小小的一卷千層餅竟撕出了一大堆。這時,蕭衍很高興了,立即把那些餅遞給了手下人,然後站起來高興地抓住對方的手,激動地說道:“你立了大功了啊!這辦法好,這辦法好,這千層餅好,這千層餅好啊!朕封你為南征軍軍需大臣,負責製作千層餅。”

蕭衍這聖旨一下,一批大臣和幕僚立即被召來,共議這軍需大計。進行一番討論後,有一個幕僚討好地說:“皇上,軍糧的問題現在總算解決了,但這個餅既用於軍隊中,總要有個名字啊,我看就叫梁王餅吧!”

“不好吧?”蕭衍推卻了幾句,見眾人紛紛說“叫梁王餅好”、“叫梁王餅好”,呼聲很高,他也就默許了。

再說那蔣姓百姓做了官回到故裏後,便組織鄉親們辦了個大作坊,日夜開工製作許多“梁王餅”。

運輸官急忙組織運輸,每個上戰場的將士十天發一次幹糧,那就是十卷梁王餅,既不重又不占地方。這樣,將士打到哪裏吃到哪裏,隨便喝一點水就可解決“吃飯”問題了,既方便,又合北方士兵的口味。將士的肚子問題解決了,打仗更勇敢,兩年內就把南方的那些割據者、綠林好漢、酋長長老統統征服,統一了南方。

就在慶賀勝利的時刻,軍營中不知不覺地流行開了一句民諺:

“吃了梁王餅就能打勝仗。”這句民諺後來流傳到萬綏,萬綏人就把這句民讀一代又一代一直傳到了現在。

搜集整理:郭重威

三十六、梁武堰

在今江陰市長涇實驗小學內,

一條澄清的小河靜靜地穿過校園,

河上築有一壩,名曰“梁武堰”。

據《涇裏誌》記載,長涇集鎮東南的四房橋,西側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河道,稱為“西涇河”。古時西涇河兩岸地勢高亢,十年九旱,耕民雖辛勤勞作,但因無法取水澆灌,幹旱年份常常顆粒無收。

民間傳說,在南朝梁代,時屬南蘭陵的西涇河岸百姓的疾苦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梁武帝蕭衍欽派在江陰顧山讀書的昭明太子親赴東舜(長涇鎮古名)實地考察。昭明太子來到鄉間地頭,和當地農夫共同研究禦旱之術、引水之法。在昭明太子的指揮下,當地農民因勢利導,根據西涇河地勢髙低不同的情況,分段築堰,分層蓄水,綿長的西涇河上,分別壘築十八座壩。為了搶時間趕在農事之前完成工程,農民們日夜奮戰,運土夯壩。夏季的暴雨來得猛烈,上遊的堤壩被雨水衝垮,形成了不小的決口,情急之下,一農夫趕著水牛衝向大壩堵住了決口,這壩後人稱作“牛腰壩”,位於現在長涇鎮人民路西端。

梁武堰處在西涇河的最高區域,根據《涇裏誌》記載,“該堰壩為東西走向,長16米,高6米,攔截西涇河水,上遊四水彙集於龍集嘴,下遊通向鳳凰浜、東清河。堰堤水位落差4米。堰堤東有下船坊,呈葫蘆形,池底有青石板。”明嘉靖《江陰縣誌》稱,“梁武堰在七裏村,梁武帝時所築,長廣丈餘,居民不敢以畚鍤犯之”。上個世紀70年代,當地農民罱河泥時,常有青石板被挖出,幹旱時,還可以看見梁武堰石腳的殘跡。

梁武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極大地改變了東舜地區的水利灌溉。當雨水豐沛時,西涇河地區的壩區就形成了18座小水庫。當雨水稀少時,農民用水車層層向上遊壩區駁水以增加蓄水量,堰區從此告別了幹旱,莊稼連年豐收。堰區人氣漸盛,東舜亦名聲大增,附近築陳家花園,建廳堂樓榭,村落綿延及數華裏。明朝餘睦曾賦詩一首,對梁武堰作了精彩的描述:

作為古代水利樞紐工程的梁武堰,其遺址是目前無錫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個。保護、開發和利用曆史人文資源,乃今人之本分。1985年10月,江陰縣人民政府將梁武堰遺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1986年8月,長涇鄉人民政府和長南村村民委員會共同樹立“梁武堰遺址”碑廊,詮釋了梁武堰的概況以及它所蘊含的曆史內涵。2007年,長涇鎮人民政府在遺址旁的龍集嘴架一座橋,取名“梁武橋”。

梁武堰與古今無數個雄偉的水利工程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而其間為民造福的精髓卻是一脈相承的。長涇的曆史與文化,蕭梁先賢的聰慧與勤勞,將昭示後世子孫發奮開拓,勇往直前。

搜集整理:丁鳳鳴

編者附言:《梁武堰》的傳說雖發生在江陰,但在常武地區民間也廣為流傳,故收入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