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正史方誌家譜古籍辭書曆代名人著作(3 / 3)

宋明帝時,官至南兗州刺史,總督淮南五州諸軍。

梁武帝(464—549)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與蕭齊皇室同族。博學多通,才兼文武。齊世,初為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參軍,以文學遊於竟陵王蕭子良之門,與沈約、任阯等稱“竟陵八友”。永泰元年(498)七月,仕至齊輔國將軍、雍州刺史。

【文獻要旨】

.我國正在編纂《清史》,由著名曆史學家戴逸任總編。戴先生主編的《二十六史大辭典》,對齊高帝蕭道成的籍貫這樣寫道:“祖籍東海(今山東奉莊市)蘭陵,後遷南蘭陵(今江蘇武進)。”對梁武帝蕭名亍的籍貫這樣寫道:“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與蕭齊皇室同族。”戴先生的這個結論,有確鑿的史料與考證依據。

【文獻來源】

七十四、袁英光主編《南朝五史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07頁。

東城村村名。即東城裏。在今江蘇常州武進。〔南114〕東城裏裏名。在今江蘇常州。為南齊皇室蕭氏祖居。

〔齊353〕

東荊州郡名。北魏置,故治在今河南泌陽。西魏改稱淮

州。〔齊989〕

東亭侯①見“王瞻”。〔南581〕②見“王柳”。〔梁317〕東郊頌文章名。三國吳陳融撰。內容為褒美皇帝東郊行

拜日之禮。已佚。〔宋349〕

東滂裏裏名。在今浙江諸暨。〔齊960〕

東秦州州名。東晉末劉裕、王鎮惡等滅後秦、據關中後,

於義熙十四年(418)置。治所當在今陝西西安,旋省。〔齊296〕

【文獻要旨】

著名曆史學家袁英光教授領銜主編、

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主要成員參編的《南朝五史辭典》,由蕭齊、蕭梁當權者最早原籍地的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們在寫作200多位齊梁皇室成員的詞條中,對這些曆史人物的籍貫均寫為“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對“東城裏”這個地名也寫得很清楚:“裏名,在今江蘇常州,為南齊皇室蕭氏祖居。”

【文獻來源】

七十五、《簡明曆史辭典》,武漢大學曆史係《簡明曆史辭典》編寫組,闞勳吾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5頁。

齊高帝蕭道成(427—482)字紹伯。祖籍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市東南),後僑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出身“布衣素族”,後為劉宋禁軍將領,乘宋明帝大殺宗室、大臣的機會,掌握軍政大權。元徽四年(476年),殺宋後廢帝劉昱,立其弟劉準為順帝,封齊公。升明三年(479年),步劉裕後塵,廢宋順帝自立,國號齊,史稱南齊,習稱蕭齊。在位僅四年,大力革除宋孝武帝以來的暴政,提倡節儉,政治也較修明。《南齊書》卷一、《南史》卷四有紀。

【文獻要旨】

《簡明曆史辭典》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中外曆史人物”,在“中國部分”曆史人物中有齊高帝蕭道成詞條:“齊高帝蕭道成(427—482),字紹伯。祖籍東海蘭陵(今山東奉莊市東南),後僑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

【文獻來源】

七十六、張哲永主編《中國曆代宰相大詞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54、366頁。

蕭鏘(469—494)南朝南齊鬱林王時尚書右仆射。字宣韶,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蕭道成第七子,封鄱陽王。曆侍中、丹陽尹、江州刺史。屢遷至領軍將軍。有寵於武帝,領軍之授,齊室諸王所未有。

在官理事無壅滯,有賢名,時稱之。齊鬱林王蕭昭業繼位,頗依信鏘。隆昌元年(494),任為尚書右仆射。鬱林心疑蕭鸞有異圖,欲除之,曾獨留鏘問鸞如何?鏘答鸞於宗戚最長,且受先帝所托。臣等年皆尚少,朝廷之事,唯鸞一人,願陛下無以為慮。及鸞廢鬱林,鏘竟不知。延興初(494),進位司徒,時蕭鸞專權,宮台之內屬意於鏘,勸其發兵輔政,誅鸞。鏘意猶豫,數日不決。

蕭子顯(489—537)南朝梁史學家。字景陽。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齊高帝蕭道成孫。善辭賦,為沈約所賞識,累官至吏部尚書,加侍中,後出為吳興太守。生平致力於史書著作,曾采各家《後漢書》,考正同異,成《後漢書》百卷,今佚。又據齊所修國史,參酌眾書,撰成《齊書》六十卷,今稱《南齊書》。

蕭道成(427—482)南朝劉宋後廢帝時尚書左仆射。字紹伯,小名鬥將,祖籍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南),東晉初僑居蘭陵郡,故又為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宋明帝時,四方皆叛,帝令其東討,至晉陵(今江蘇常州),一曰破敵十二皇。徐州刺史薛安都據彭城(今江蘇徐州)反,又討破之。泰始七年(471),明帝死,遺詔道成等共掌朝政。元徽二年(474),桂陽王劉休範於尋陽(今江西九江)舉兵反,發軍至新亭(今南京城南),朝中大臣莫不惶駭,道成力主迎戰,大獲全勝。乃遷南兗州刺史,晉爵為公。元徽四年拜相,任尚書左仆射。五年,殺後廢帝,迎立順帝。旋加侍中、司空、錄尚書事,封竟陵郡公。昇明三年(479),進位相國,加九錫,受封為齊王。同年,代宋自立,國號齊,改元建元。四年,病卒。諡曰“高皇帝”,廟號“太祖氣”(《南史》卷4《齊本紀上》)

蕭曄(467—494)南朝齊武帝時中書令。字宣照,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高帝第五子。初除冠軍將軍,都督會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軍事、會稽太守。武帝即位,進號左將軍,入為中書令。轉散騎常侍、太常卿。又為中書令,遷祠部尚書。曄無寵於武帝,未嚐處方嶽,數以語言忤旨。武帝幸豫章王嶷東田宴諸王,獨不召曄。久之,出為江州刺史,常侍如故。上以曄方出外鎮,求曄宅給諸皇子。曄曰:“先帝賜臣以宅,使臣歌哭有所。陛下欲以州易宅,臣請不以宅易州。”至鎮百餘日,典簽趙渥之細告曄得失,於是征還為左民尚書,俄轉前將軍。冬節問訊,諸王皆出,曄獨後來,上已還便殿,聞曄至,引見問之,曄稱牛羸,不能取路。上敕車府給副禦牛一頭。尋為丹陽尹。轉侍中、護軍將軍。武帝崩,遺詔為衛將

蕭寶源(?一502)南朝齊和帝時侍中。字智淵,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明帝第五子。建武元年(494),為北中郎將,鎮琅邪城,封廬陵郡王,遷右將軍,領石頭戍事,仍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軍事兼後將軍、南兗州刺史。王敬則伏誅,徙寶源為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五郡軍事、會稽太守,將軍如故。永元元年(499),進號。

蕭惠休(462—500)南朝齊東昏侯時尚書右仆射。思話子。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永明十一年(493)為徐州刺史。鬱林即位,進號冠軍將軍。建武二年(495),北魏兵圍鍾離,惠休破敵,遷侍中。永元元年(499),徙吳興太守,征為尚書右仆射。時朝士多見殺,二年,帝令服藥而卒。(《南史》卷18《蕭思話列傳》附傳)

【文獻要旨】

《中國曆代宰相大詞典》(南北朝篇?南朝)中記載,在南朝的宋、

齊、梁三朝期間,蕭氏宰相共23名。其中:南朝宋2名,蕭道成、蕭賾。南朝齊15名,蕭映、蕭巍、蕭子良、蕭鏘、蕭嘩、蕭鋒、蕭鸞、蕭坦之、蕭遙光、蕭懿、蕭惠休、蕭穎胄、蕭寶源、蕭寶義、蕭衍。南朝梁6名,蕭業、蕭宏、蕭範、蕭藻、蕭會理、蕭綸。他們的籍貫在詞典中都記為“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

【文獻來源】

七十七、吳海林主編《中國曆史人物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9、143、153頁。

蕭道成(427—482)即齊高帝。南朝齊建立者。公元479—482年在位。字紹伯,小字鬥將。祖籍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東南)人,遷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博涉經史,深沉有大誌,曾說:“使我治天下十年,當令黃金與土同價。”本為宋禁軍將領,乘宋皇族內i工,殺後廢帝,立順帝,封齊公。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廢宋順帝而自立,國號齊,都建康(今南京)。能文,工草書。

蕭子顯(489—537)南朝梁史學家。字景陽。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齊高帝蕭道成孫。善辭賦,為沈約所賞識,累官至吏部尚書,加侍中,後出為吳興太守。生平致力於史書著作,曾采各家《後漢書》,考正同異,成《後漢書》百卷,今佚。又據齊所修國史,參酌眾書,撰成《齊書》六十卷,今稱《南齊書》。

蕭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曾為齊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他設譜局,改定“百家譜”,重用士族。宗室諸王為藩鎮,倚勢橫行不法,對百姓財用法極嚴。他提倡佛教和儒學,大建寺院。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接受東魏大將侯景歸降。次年冬,景引兵渡江,不久攻破都城,他饑病而死。他長於文學、樂律,曾創製準音器四具,名“通”,製長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應十二律。並善書法。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梁武帝禦製集》。

【文獻要旨】

《中國曆史人物辭典》在關於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和蕭子

顯、蕭子雲的詞條中,明確界定其為“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或“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這與史、誌及譜牒記載一致。

【文獻來源】

七十八、《南北朝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曹道衡、沈玉成編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第245頁。

第三節蕭衍父子

南朝諸帝大多喜愛文學,尤以梁武帝父子為最。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筒文帝蕭綱、元帝蕭繹,都能創作著述。他們以帝王之尊,引納賞接文士。梁代的著名文人,幾乎人人都和他們有過文學活動上的關係。《南史?文學傳序》說:

自中原沸騰,五馬南渡,綴文之士,無乏於時。降及梁朝,其流彌盛。蓋由時主儒雅,篤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煥乎倶集。

蕭衍(464—549),即梁武帝,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人。父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蕭衍早年為“竟陵八友”之一。由於南齊皇族同室操戈,東昏侯無道而少不更事,蕭衍乃因時際會,憑借雍州的兵力東下攻入建康,以“禪讓”的形式建立梁朝。即位以後,前期還頗能勵精圖治,勤政恤民。《梁書?良吏傳序》說,齊末昏亂,“高祖在田,知民疾苦。及梁台建,仍下寬大之書,昏時雜調,鹹悉除省,於是四海之內,始得息肩。逮踐皇極,躬攬世事,日昃聽政,求民之瘼。……身服洗濯之衣。”

【文獻來源】

七十九、《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中華書局,1990年。

蕭衍(464—549)即梁武帝。

南朝齊、梁詩人。字叔達,小字練兒。

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在齊為王儉東閤祭酒,曆官寧朔將軍、給事黃門侍郎、雍州刺史、中書監、大司馬。

永明中,竟陵王子良廣接文士,蕭衍與沈約、謝姚、王融、蕭琛、範雲、任昉等並預門下,時號“八友”。齊明帝盡誅高、武子孫,蕭衍亦預謀劃。東昏侯寶卷淫佚無道,蕭衍乃自雍州率兵東下,入建康。次年(502),

蕭道成(427?—482)即齊高帝。字紹伯,小名鬥將。祖籍東海蘭陵(今屬山東),東晉時過江,遷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父承之,仕宋為龍驤將軍南泰山太守。道成年十三,從雷次宗學,治《禮》及《左氏春秋》。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隨宋雍州刺史蕭思話赴襄陽,任左軍中兵參軍。二十九年率偏師征仇池。次年軍還。尋為大司馬江夏王劉義恭參軍。孝武帝大明時,為建

蕭統(501—531)即昭明太子,梁文學家。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梁武帝長子。天監元年(502),立為皇太子。幼讀五經,九歲能講《孝經》,通其大義。十五歲,梁武帝即使其協理政務,辦事明察寬厚。十七年,於玄圃開講釋典,蕭綱作《講頌啟》、《講頌》,蕭子雲作《講賦》。普通三年(522),令劉孝綽編文集並序。普通五年(524),

【文獻要旨】

曹道衡、沈玉成教授為我國現當代研究南北朝文學史的著名學者。他們合著的《南北朝文學史》在學界影響較大。合編的《中國文

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也是研究這一時期文學的重要工具書。在這一辭典中,他們所列的蕭衍父子、蕭道成父子及其子孫中的文學家之籍貫,皆書為“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這與他們的《南北朝文學史》對蕭衍等人的籍貫的界定是一致的。另外,曹道衡、沈玉成教授與吳小如、王運熙、章培恒、駱玉明等教授一起撰寫的《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8月版)中,選了蕭道成、蕭衍、蕭綱、蕭繹等10餘位詩人的詩作,在“詩人小傳”中,均寫他們為“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武進為常州所轄,書中表“今江蘇常州人”、“今江蘇武進人”均可。

【文獻來源】

八十、薛國屏編著《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武進曆史沿革表,第149頁。

【文獻要旨】

由上海辭書出版社資深編審、著名曆史地理學家、《辭海》編輯家之一的薛國屏編著的《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2010年4月出版。本書獲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古籍出版工作委員會頒發的“2010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一等獎”。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著名曆史地理學家王文楚先生在《序一》中評價道:“本表可以說是目前國內僅有的簡釋古今政區置廢更易沿革變遷具有相當深度的第_部工具書”,“它與《中國曆史紀年表》雙珠合璧”。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曆史地理學家史為樂先生在《序二》中評價說:“這本書,雖然是—本通俗工具書,但它的使用價值卻不低,是一部好書。”該書出版後,一些主要媒體予以報道,深受地名工作者、文學工作者、出版社編輯及廣大讀者歡迎。在該書的“江蘇省?武進區”一欄中,對“武進為蘭陵縣,亦治今常州西北,為蘭陵郡治”作了考證。同時,在該書“江蘇省.丹陽”(第147頁)一欄中,對地名、沿革變遷作了考證,指出丹陽曆史上有“雲陽邑、曲阿縣、雲陽縣、曲阿縣、丹陽縣”改置地名,1987年改為丹陽市,沒有“蘭陵”之謂。

【文獻來源】

八十一、《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年,《南齊書?本紀第一?高帝上》(卷一)第1頁。

【文獻要旨】

《二十四史全譯》是國家“十一五”出版規劃重點圖書、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重點項目、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規劃重點項目,由許嘉路主編,江澤民題寫書名,具有學術權威性。該書第1頁寫道:“中經朝廷動亂,淮陰令蕭整字公齊,過了長江住到晉陵郡武進縣的東城裏。寓居江南的人,都是在僑居地重起本鄉地名,前麵加上‘南字’,於是蕭氏就成為南蘭陵人。”第28、29頁寫道:蕭道成下詔說:“南蘭陵是家鄉故土,長期減免田租布帛;武進縣是奠基帝王大業的所在,免除+年賦稅徭役。”

【文獻來源】

八十二、《中華全廿六史》,《中華全廿六史》編委會編譯,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南齊書?高帝上》,第1977頁。

太祖高皇帝名道成,字紹伯,小名鬥將,是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四世孫。蕭何的兒子酆定侯蕭延生侍中蕭彪,蕭彪生公府椽蕭章,蕭章生蕭皓,蕭皓生蕭仰,蕭仰生禦史大夫蕭望之,蕭望之生光祿大夫蕭育,蕭育生禦史中承蕭紹,蕭紹生光祿勳蕭閎,蕭閎生濟陽太守蕭闡,蕭闡生吳郡太守蕭永,蕭永生中山相蕭苞,蕭苞生博士蕭周,蕭周生蛇丘長蕭矯,蕭矯生州從事蕭逵,蕭逵生孝廉蕭休,蕭休生廣陵府丞蕭豹,蕭豹生太中大夫蕭裔,蕭裔生淮陰令蕭整,蕭整生即丘令蕭俊,蕭俊生輔國參軍蕭樂子,蕭樂子在宋升明二年(478)贈官太常,生太祖的父親。蕭何居住在沛,侍中蕭彪免官後居住在東海蘭陵縣中都鄉中都裏。晉元康元年(291),分東海為蘭陵郡。中朝作亂,淮陰令蕭整字公濟,渡過長江來到晉陵武進縣的東城裏居住。當時寓居江南的北方人,都用北方本地的名字在南方設置命名,於是蕭整便成了南蘭陵的蘭陵人了。

【文獻要旨】

《中華全廿六史》(白話文版),由該書編委會成員分工編譯,其中《南齊書》

(白話文版)由陳飛編譯。他在《南齊書?高帝本紀》中譯寫:“中朝作亂,淮陰令蕭整字公齊,渡過長江來到晉陵武進縣的東城裏居住。當時寓居江南的北方人,都用北方本地的名字在南方設置命名,於是蕭整便成為南蘭陵的蘭陵人了。”

【文獻來源】

八十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第763頁。

齊高帝蕭道成(427—482)南朝齊創建者。字紹伯,小名鬥將。在位四年。先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賽莊嶧城鎮東)。高祖蕭整於東晉初過江,寓晉陵武進(今屬江蘇),晉於此地僑置蘭陵郡,稱南蘭陵,故蕭氏遂為南蘭陵人。

【文獻要旨】

《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我國第一部百科全書,由胡喬木擔任總編委會主任。其各卷主編都由著名學者擔任。《曆史卷》的主編為著名史學家侯外廬先生。該卷在寫到齊高帝時說:“先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賽莊嶧城鎮東),高祖蕭整於東晉初過江,寓晉陵武進(今屬江蘇)。晉於此地僑置蘭陵郡,稱南蘭陵,故蕭氏遂為南蘭陵人。”在說到梁武帝時這樣寫道:“梁,南朝第三個王朝,蕭衍創建……蕭衍(464—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裏(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齊宗室……”

八十四、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社聯合出版(中英文雙語版)。《不列顛百科全書。LiangwudiXiaoYan梁武帝蕭衍》,第54—55頁。

LiangwudiXiaoYan梁武帝蕭衍(464—549)字叔達。中國南朝梁的創建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曾與兄蕭懿參與蕭鸞(齊明帝)的奪取政權活動,後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500年獲悉蕭懿在齊朝內亂中被殺,即起兵奪取帝位,建立梁朝。502—549年在位。

擅長文學,精音樂,善書法。篤信佛教,廣建寺院,親臨講經說法。編纂《眾經要鈔》。曾3次舍身同泰寺,公卿等以成億的錢奉贖。547年東魏大將侯景降梁。

次年侯景與梁宗室蕭正德勾結攻破建康(今南京),549年攻下台城,梁武帝饑病死。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輯有《梁武帝禦製集》。

【文獻要旨】

《不列顛百科全書》舊稱《大英百科全書》,第一版於1768—1771年創始於蘇格蘭愛丁堡。20世紀初該書版權歸美國,現由總部設在美國芝加哥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所有。該書共30卷,8萬餘詞條,以學術性強、權威性高而著稱。中英文雙語版《不列顛百科全書》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社聯合出版,同期還出版了法文、日文、土耳其文、希臘文、西班牙文、朝文、匈牙利文和波蘭文等多種外文版。該書“梁武帝蕭衍”詞條中寫道:“梁武帝蕭衍(464—549),字叔達,中國南朝梁的創建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

【文獻來源】

八十五、《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編著,徐惟誠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梁武帝蕭衍”詞條,第997頁。

梁武帝蕭衍LiangwudiXiaoYan(464—549)字叔達。中國南朝梁的創建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曾與兄蕭懿參與蕭鸞(齊明帝)的奪取政權活動,後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500年獲悉蕭懿在齊朝內亂中被殺,即起兵奪取帝位,建立梁朝。502—549年在位。擅長文學,精音樂,善書法。篤信佛教,廣建寺院,親臨講經說法。編纂《眾經要鈔》。曾3次舍身同泰寺,公卿等以成億的錢奉贖。547年東魏大將侯景降梁。次年侯景與梁宗室蕭正德勾結攻破建康(今南京),549年攻占台城,梁武帝餓死。

【文獻要旨】

《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中文版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繼出版《不列顛百科全書》後的最新合作出版的百科全書。1979年1月中美建交。同年8月鄧小平在接見前來中國商談聯合出版《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的、以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吉布尼先生為首的訪華代表團時說:“這是個好事情。”1980年8月成立了中方以劉尊棋為首、美方以吉布尼為首的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中美兩國共有500多位專家學者、翻譯和編輯人員參加了編撰,經過五年的緊張工作,2400萬字的《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全部出版並在海內外發行。該版本根據最新英文版《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翻譯而成。全書分上、下兩部,共收條目28000餘條,總字數約900萬字,附有圖表2000餘幅,地圖170餘幅。該版本注重介紹具有普遍

性、典型性、高檢索率的知識,注重資料和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出版後受到各界好評,先後獲得“第四屆國家辭書獎特別獎”和“第五屆國家圖書榮譽獎”。在該版本的“梁武帝蕭衍”詞條寫道:“梁武帝蕭衍(464—549),字叔達,中國南朝梁的創建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

【文獻來源】

八十六、徐寒主編《中國曆史百科全書》,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年。《中國曆史百科全書》(政治製度卷?曆代帝王),第237頁。

南朝第三個王朝。蕭衍創建。都建康。曆四帝,共五十六(502—557)年。

蕭衍(464—549),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裏(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齊宗室,官至雍州刺史,鎮襄陽。永元二年(500),蕭衍之兄蕭懿被齊東昏侯蕭寶卷殺害,三年,蕭衍乘南齊君臣互相殘殺,政局極端混亂之際,……

【文獻要旨】

《中國曆史百科全書》由徐寒教授主編,由學術泰鬥任繼愈先生署名。任老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著作等身,名播中外,

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道教史》等。徐寒教授也是一位著作頗豐、知名度很高的學者。該百科全書介紹梁武帝蕭衍時,對其籍貫講得非常清楚:“南蘭陵中都裏(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齊宗室。”也就是與齊高帝蕭道成同為南蘭陵始遷祖蕭整的後裔,蕭衍是蕭道成的族侄。

【文獻來源】

八十七、《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

XiaoBi

蕭賁(?一552)南朝梁小說家,字文奐。齊宗室。幼好學,有文才,能書善畫,身材短小,性情耿介,起家湘東王(蕭繹)法曹參軍,大寶三年(552),湘東王馳檄討侯景,蕭賁評論檄文“如體目朝廷,非關序賊”,湘東王聞之大怒,收付監獄,遂饑餓而死,並慘遭戮屍。《南史》卷四十四有傳,好著述,撰《西京雜記》六十卷、《辨林》二卷。

XiaoQi

蕭綺南朝梁小說家。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生卒年不詳。曾將前秦王嘉所著而當時已經散佚的《拾遺記》重新整理成十卷,並在某些篇章後加有以“錄曰”為形式的批評性文字,周中孚《鄭堂讀書記》雲:“錄即論讚之別名也。”實際上可以視作後世評點的濫觴。蕭綺的錄,主要是對《拾遺記》內容的補證、發揮和評價,其思想傾向於儒家。有的地方也涉及對《拾遺記》這部誌怪小說的藝術特點的評價,如《虞舜》篇錄曰:“特取其愛博多奇之間,錄其廣異宏麗之靡矣。”“茫茫遐邇,眇眇流文,百家迂闊,各尚斯異,非守文於一說者矣。”不過,最能代表蕭綺小說觀點的是他寫的《拾遺記序》。

【文獻要旨】

《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修訂版。該書由著名學者劉世德教授任總主編。該書收錄梁朝蕭氏皇室成員蕭賁、蕭綺兩位小說家的小說作品,並對他們的生平作了簡介。其中,對蕭賁的籍貫雖沒有說,但說到了他祖父是齊竟陵王蕭子良。曹道衡、沈玉成教授編撰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南北朝卷》,對蕭賁的籍貫講得很清楚:“字文奐。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祖子良,齊竟陵王,父昭胄,齊末被殺。”(第389頁)《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中對蕭綺的籍貫寫得明白:“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

【文獻來源】

八十八、張豈之總主編《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第399、400頁。

蕭道成(427—482),字紹伯,小字鬥將,原籍東海蘭陵(今山東嶧縣),其祖南遷,僑居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之東城裏,出身“布衣素族”。他以軍功起家,因廢立之功,進位相國,從而取代劉宋政權。

梁武帝(464—549)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其父蕭順之是蕭齊的大臣,與齊皇室同宗,同為僑居南蘭陵之素族。

【文獻要旨】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由著名曆史學家張豈之教授任總主編,中共中央黨校曆史教研室王子今教授、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方光華教授任主編,經北京大學曆史係田餘慶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審閱,出版後在台灣與大陸影響很大。該書中對蕭道成這樣介紹:“其祖南遷僑居南蘭陵(今江蘇武進)

之東城裏。”對蕭衍這樣介紹:“其父蕭順之是蕭齊的大臣,與齊皇室同宗,同為僑居南蘭陵之素族。”

【文獻來源】

八十九、王仲犖著《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0頁。

宋帝係表宋八帝,首尾六十年。

(一) 武帝裕(四二〇一四二三)

(二) 少帝義符(四二三一四二四)

(三) 文帝義隆(四二四一四五三)

(四) 孝武帝駿(四五四一四六四)

(五) 前廢帝子業(四六五)

(六) 明帝或(四六五一四七三)

(七) 後廢帝昱(四七三一四七七)

(八) 順帝準(四七七一四七九)

蕭道成,原籍蘭陵郡蘭陵縣(今山東棗莊市嶧城鎮東)人。道成高祖蕭整,東晉初年南遷江南,東晉在晉陵武進縣(今江蘇常州市)界內僑置蘭陵郡,以後這地區便被稱為南蘭陵,因此蕭氏遂為南蘭陵人。道成父蕭承之,以劉宋的外戚疏屬(劉裕繼母蕭氏),因軍功累官至南泰山太守、右軍將軍,道成也以軍功累官至南兗州刺史,其後以中領軍將軍掌握了劉宋的軍政大權。

【文獻要旨】

王仲犖教授(1913—1986年),長期擔任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長於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五代史研究。其《魏晉南北朝史》幾乎是費了先生畢生的心血才完成的,是我國研究魏晉南北朝史的最具權威性的著作。王教授在該書的第六章《宋齊梁陳的更替與南朝世族製度的僵化》中說道:“蕭道成,原籍蘭陵郡蘭陵縣(山東奉莊市嶧城東)人。

道成高祖蕭整,東晉初年南遷江南,東晉在晉陵武進縣(今江蘇常州市)界內僑置蘭陵郡,以後這地區便稱為南蘭陵,因此蕭氏遂為南蘭陵人。”王仲犖教授與白壽彝教授等史學家的觀點一致。

【文獻來源】

九十、周一良著《魏晉南北朝史十二講》,中華書局,2010年。

蕭家的籍貫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也屬於“三吳及邊海之際”的地帶,所以蕭衍實際是“曆葉相承”的天師道世家,並非如隋誌所雲由於個人“好事”而信奉。猶如近代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兒童出生後即受洗禮了。

【文獻要旨】

2010年7月,中華書局出版了我國著名曆史學家,曾任清華大學教授,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曆史係主任的周一良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十二講》。周先生是我國研究魏晉南北朝史的專家,是我國著名曆史學家陳寅恪(1890—1969年)的弟子。陳寅恪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經典,均有精深的研究,為國學大師,被國內外學者所推崇。周一良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十二講》的(第七講)“論梁武帝及其時代”一章中指出:“蕭家的籍貫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也屬於‘三吳及邊海之際’的地帶,所以蕭衍實際是4曆葉相承’的天師道世家,並非如隋誌所雲由於個人‘好事,而信奉。”此外,周先生在其《魏晉南北朝史劄記》一書中也強調了這一點,其觀點與陳寅恪先生的《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的觀點是一致的。

【文獻來源】

九十一、《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中華書局,1993年。《齊詩》,第1375頁;《梁詩》,第1513頁。

道成。字紹伯。小名鬥將。南蘭陵武進人。宋元嘉末為左軍中兵參軍。孝武既位。曆大司馬參軍、太宰、員外郎、

直閣中書舍人、建康令。泰始初為右軍將軍。除征北司馬、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遷南兗州刺史。入拜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泰豫末為右衛將軍。領衛尉。元徽中。加侍中、尚書左仆射。尋弑蒼梧王。迎立順帝。進侍中、司空、錄尚書事、驃騎大將軍。封竟陵郡公。領揚州牧。升明三年三月。進相國。總百揆。封齊公。四月。進爵為王。受禪。改元建元。建元四年卒。年五十六。諡曰高皇帝。

衍。字叔達。蘭陵武進人。齊永明初為巴陵王南中郎法曹參軍。曆王儉東閣祭酒、隨王諮議參軍。隆昌初為寧朔將軍。鎮壽春。明帝既位。封建陽縣男。曆右軍司馬、淮陵太守。入為博士、太子中庶子。拜輔國將軍、雍州刺史。和帝既位。為尚書仆射。進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梁公。加九錫。位相國。進封梁王。以中興二年受禪。改元七。在位四十八年。太清三年卒。年八十六。諡曰武皇帝。有集三十二卷。

【文獻要旨】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1983年初版後,受到學術界好評,榮獲首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該書從1375頁至2195頁,共720頁為齊詩卷和梁詩卷,其中收有南蘭陵(常州武進)蕭道成、蕭衍、蕭子顯、蕭綱、蕭統等共40名齊梁皇室成員、後裔的詩作。在《齊詩?卷一》蕭道成的簡曆中寫道:“道成,字紹伯,小名鬥將,南蘭陵武進人。”在《梁詩?卷一》蕭衍的簡曆中寫道:“衍,字叔達,南蘭陵武進人。”

【文獻來源】

九十二、範文瀾著《中國通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中國通史》(第二冊),第473頁。

齊高帝(蕭道成)僑居南蘭陵(江蘇武進縣)。出身“布衣素族”(寒門),原來並沒有奪取帝位的野心。宋明帝大殺宗室和文武大臣,以為自己的子孫可以永保帝業,事實恰恰是為蕭道成開辟了帝業。齊高帝知道他這個做皇帝的機會是難得的,急於想保持它,問儒者劉瓛(音桓hu6n)怎樣才能久安。劉瓛說,想久安,要寬厚。宋所以亡天下,就是因為殘刻。你如果以前車為戒,能寬厚待人,危可以得安,不然的話,隻有危,不會有安。齊高帝很同意劉瓛這番話。

【文獻要旨】

範文瀾先生係著名曆史學家。其《中國通史》曾長期作為我國高校曆史教材,在海內外頗有影響。《通史》第二冊在“五個朝代的更替”一章,指出:“齊高帝(蕭道成)僑居南蘭陵(江蘇武進縣)”,“梁武帝(蕭衍)也是出身僑居南蘭陵的布衣素族(寒門)”。以治史嚴謹著稱的範先生作這樣的結論與史載冗全一致。

【文獻來源】

九十三、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國通史》(卷五),第11頁。

蕭道成,原籍蘭陵郡蘭陵縣(今山東賽莊市嶧城東)人。道成高祖蕭整,東晉初年南遷江南,東晉在晉陵武進縣(今江蘇常州市)界內僑置蘭陵郡,以後這地區便被稱為南蘭陵,因此蕭氏遂為南蘭陵人。道成父蕭承之,以劉宋的-外戚疏屬(劉裕繼母蕭氏),因軍功累官至南泰山太守、右軍將軍,道成也以軍功累官至南兗州刺史,其後以中領軍將軍掌握了劉宋的軍政大權。

【文獻要旨】

著名曆史學家白壽鼻教授主編的《中國通史》,是繼郭沫若先生的《中國史稿》、

範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周穀城先生的《中國通史》之後的一部影響最大,也最具有權威性的中國通史,是海內外研究中國古代史、斷代史,研究中囯地方曆史文化的重要史學文獻。白壽彝先生在該書之第五卷中寫道:“蕭道成,原籍蘭陵郡蘭陵縣(今山東奉莊市嶧城東)人。道成高祖蕭整,東晉初年南遷江南,東晉在晉陵武進縣(今江蘇常州市)界內僑置蘭陵郡,以後這地區便稱為南蘭陵,因此蕭氏遂為南蘭陵人。”該書第五卷還說到蕭子顯“為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

【文獻來源】

九十四、傅玉璋著《中國古代史學史》,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76頁。

蕭子顯(489年一537年)字景陽,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是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

少好學,工文章,入梁,累官侍中、領國子博士、吏部尚書。大同三年(537年)出為吳興太守,未幾,卒,年僅四十九歲。南齊建元二年(480年)蕭道成即命檀超、江淹等人編撰“國史”,

檀超等上表,提出修史例議。江淹則“以為史之所難,無出於誌,故先著十誌以見其才”(《史通?古今正史》)。《梁書》及《南史》江淹傳均稱十誌“並行於世”。另外沈約、吳均亦分別撰有《齊紀》和《齊春秋》。梁天監中,太尉錄事蕭子顯請撰齊史,成書六十卷,現存五十九卷,包括本紀八卷,誌十一卷,列傳四十卷。起自宋順帝昇明年間(477—479年)蕭道成專權,終於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主要記載南齊三十多年的史事。蕭子顯修《齊書》,曾參考了檀超、江淹、沈約

【文獻要旨】

傅玉璋教授2008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史學史》一書,對《南齊書》的編著者、史學家蕭子顯介紹時這樣寫道:“蕭子顯(489—537年),字景陽,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或“今江蘇省武進縣西北人”。

【文獻來源】

九十五、謝保成主編《中國史學史》,商務印書館,2006年。《中國史學史?南齊史》,第359頁。

【文獻要旨】

謝保成研究員是我國已故著名曆史學家尹達的唯一弟子,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任職,其《中國史學史》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項目,由該院出版基金資助出版,全書分上、中、下三冊,是截至目前國內最新、最好的一部中國史學史巨著。謝教授在該書中,對蕭子顯這位史學家這樣寫道:“現今所見南齊史,為蕭子顯所撰。蕭子顯(489—537年),字景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武進)人。祖,齊高帝蕭道成。”

【文獻來源】

九十六、《中國文化通史》,總主編鄭師渠,主編曹文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10年。《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第九章),第363頁。

蕭子顯(489—537年),字景陽,

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豫章王蕭嶷第十子。7歲,封寧都縣侯;齊末,官拜給事中。

梁初,降爵為子,累官至吏部尚書、侍中。大同三年(537年),出為吳興太守,至郡未幾而卒,終年49歲。子顯自幼聰慧,容貌壯偉,身長八尺;好學,工文章,頗以才氣自負,梁武帝稱他“可謂才子。”著有《後漢書》100卷、《齊書》60卷、《普通北伐記》5卷、《貴儉記》30卷、文集20卷等。除《齊書》外,其它久已亡佚。南齊初年,蕭道成曾命檀越、江淹等編集國史,蕭子顯的《齊書》多取材於檀、江二人的書稿;而他們的稿子和梁代沈約《齊紀》、吳均《齊春秋》都沒能流傳下來,現存南齊最早的史書就隻有蕭子顯這部書了。宋朝人為區別唐代李百藥的《北齊書》,改稱蕭子顯的《齊書》為《南齊書》。

《南齊書》原60卷,《序錄》1卷亡佚。今本59卷,其中本紀8卷、列傳40卷,禮、樂、天文、州郡、百官、輿服、祥瑞、五行等8誌11卷,記述南齊一代的史事。

【文獻要旨】

《中國文化通史》是國家“九五”(1996—2000)重點圖書,該書魏晉南北朝卷介紹蕭子顯與《南齊書》時載明:“蕭子顯(489—537年)字景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

【文獻來源】

九十七、張慧誠著《梁武帝蕭衍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8頁。

宋大明八年北魏和平五年(公元464年)1歲

蕭衍生。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今江蘇常州市)人,與齊高帝蕭道成同為宋初淮陰縣令蕭整的後代。祖父蕭道賜,仕宋官至南台治書侍禦史。父親蕭順之,字文緯,為齊高帝蕭道成族弟。

閏五月,宋孝武帝死。太子劉子業即位,年16歲,是為前廢帝。

宋前廢帝永興元年量和元年宋明帝泰始元年北魏和平六年(公元465年)2歲

十一月,宋湘東王劉或的主衣阮佃夫等結前廢帝的主衣壽寂之等殺前廢帝。十二月,湘東王劉或即位,是為宋明帝。是年,北魏文成帝死,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顯祖獻文帝,年12歲,丞相乙渾專權。

宋泰始二年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公元466年)3歲

北魏殺宰相乙渾馮太後臨朝稱製。

宋泰始七年北魏皇興五年孝文帝延興元年(公元471年)

【文獻要旨】

毛澤東在讀《二十五史》時,對梁武帝作了一分為二的公允評價。在張慧誠著的《梁武帝蕭衍傳》中,對傳主蕭衍籍貫寫為“南蘭陵郡(今江蘇常州市)人,與齊高帝蕭道成同為宋初淮陰令蕭整的後代……為齊高帝蕭道成族侄”。

【文獻來源】

九十八、劉精成主編《話說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91頁。

【文獻要旨】

劉精成主編的《話說中國》一書在寫到“蕭衍舉義旗”一節時,對蕭衍這樣介紹:“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本是齊皇帝的同宗。”縱觀南朝幾個朝代,其實梁朝不算短命,較之曆史上的秦朝等已經算較長了,況且梁武帝執政48年,是中國曆史上執政最長的9位皇帝之一。

【文獻來源】

九十九、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編著《南京曆代風華》,南京出版社,2004年,第177頁。

昇明二年(478),蕭道成上表要求禁斷奇飾麗服。

蕭道成(427—482),字紹伯,

小字鬥將,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人,遷居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南齊政權的建立者。元徽二年(474)任中領軍,與袁粲、褚淵等共執朝政。自孝武帝大明年間起,上自朝廷公卿、下至黎民百姓,

競相以奢華為尚,蕭道成決心革除此弊。本年,他上表朝廷,要求撤銷專門用以製造和收藏珍寶、雕飾器玩的尚方、禦府兩大部門;同時,請求禁止民間使用華麗、超品級飾,不得以綾作雜色服飾,不得以彩帛作屏障,不得作鹿行錦及局腳檉柏床,不得私作器仗,不得以各種寶石裝飾樂器,不得私自鑄作金銀銅佛像

【文獻要旨】

由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充分依據曆史和事實編著、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曆代風華》一書,寫南京從遠古到公元1840年之間的輝煌曆史。在該書“南朝?齊”一節中,對蕭道成的籍貫作了肯定:“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人,遷居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

【文獻來源】

一〇〇、高燮初主編《吳地文化通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450、453頁。

蕭道成(427—482)齊高帝蕭道成,字紹伯,小名鬥將。原籍東海蘭陵縣(今山東棗莊)人。東晉初年,其高祖僑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東城。蕭道成是南朝南齊的創立者,479—482年在位。

479年4月,蕭道成自封為相國、齊王。增封10郡,同月,廢劉準後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齊”,定都建康,史稱南齊。冊立子蕭賾為皇太子。改宋《元嘉曆》為《建元曆》。

蕭衍(464—549)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小名練兒。南蘭陵(今常州西北)人。他是南梁王朝的創始人。502—549年在位。

蕭衍從小對父母孝順,竟陵王蕭子良創立“西邸”(文學團體)時,蕭衍與文人沈約、謝朧、王融、範雲、蕭琛、任昉、陸倕等研討文學,號稱‘‘竟陵八友”。蕭衍其子昭明太子也是個文學家。蕭衍著有《通史》200卷(含《宋書》《齊紀》等),以及《金海》《孔子正言》《孝經講疏》。他又善於音樂和作詩。

【文獻要旨】

《吳地文化通史》,是截至目前最新,也是較好的一部吳地地域文化史,由高燮初先生主編,江蘇吳學研究會與江蘇省曆史研究會聯合編纂,曆時3年才完成。該書在介紹吳地曆史人物時說:“蕭道成……其高祖僑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東城”;蕭衍為“南蘭陵(今常州西北)人”。由蘇州吳恩培教授主編,熊月之教授、茅家琦教授等任學術顧問的《吳文化概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說道:“梁蕭子顯,南蘭陵(今常州)人,字景陽,為齊高帝蕭道成之孫。”(第147頁)

【文獻來源】

一〇一、(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文選》(出版說明),第1頁。

《文選》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五〇一五三一)主持下一些著名文人共同編選的,也稱《昭明文選》。它選錄了先秦至梁八九百年間、一百多個作者、七百餘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是我國現存編選最早的詩文總集。

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武帝蕭衍長子。武帝天監元年(五〇二),立為太子。著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正序》十卷、《文章英華》二十卷,都已失傳,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他是一個很淵博的學者,招集著名方士,南榷古今,聚書近三萬卷,研讀不倦。《梁書?昭明太子傳》記述當時盛況說:“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文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依靠集體力量編成的。這部書選錄詩文辭賦,除了史書中少數讚、論、序、述被蕭統認為是文學作品以外,一般不收經、史子等學術著作。作品入選的標準是“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蕭統《文選序》),就是說,入選的作品必須情義與辭采內外並茂,偏於一麵的概不錄取。蕭統有意識地把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區別開來,給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之間劃出了一條界線。這反映了當時對文學作品的特色和範圍認識日趨明確,

【文獻要旨】

(梁)蕭統編《文選》,又名《昭明文選》。

該書選錄了先秦至梁八、九百年間130位作者,700餘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是我國現存編選最早的詩文總集。《文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曆史上在不同時期曾刊印過多種版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文選》(六冊)為叢書之一。《文選?出版說明》中載:“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另外,由湖南師大文學院院長李生龍教授作序、嶽麓書社出版的《文選》李善注本也載:“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

【文獻來源】二、《江灣蕭江氏宗譜》,安徽婺源“蕭江大宗祠”內的《江灣蕭江大宗支係圖表》。

【文獻要旨】

國有史,邑有誌,族有譜。家譜(譜牒),往往是史、誌的重要依據與補充,是重要的曆史文獻。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省)的《江灣蕭江氏宗譜》,其《大宗支係圖表》清楚記載“淮陰令整,過江居武進之東城裏,為南蘭陵人。”蕭江氏,是唐朝蕭楨的後代。蕭楨反朱溫篡唐兵敗後,改姓蕭江氏,隱居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一帶,後省“蕭”字改為“江”姓。

【文獻來源】

一〇三、《蕭氏族譜》(河南堂),清宣統元年歲次己酉編纂。《蕭氏族譜?蕭氏大成宗譜派引》(卷一)。

【文獻要旨】

《蕭氏族譜》(河南堂),係江西袁州(今宜春市)在清宣統元年(1909)歲次己酉榖旦編纂的一部族譜。其中《蕭氏大成宗譜派引》記載:“晉時整公為淮陰令,過江居武進縣之東城裏,遂為南蘭陵。齊梁兩朝雖都建康,而宗派仍為蘭陵。曆陳隋至唐,遷徙不―,皆為蘭陵分派,仍為蘭陵……”此記載4艮明確,南蘭陵蕭氏源於“武進縣之東城裏”,與正史、誌書、典籍所載一致。

【文獻來源】

一〇四、《蕭氏族譜》(河南堂),清宣統元年歲次己酉編纂。《蕭氏族譜?源流世係》(卷首一)。

【文獻要旨】

該《族譜》的卷首《源流世係》說:“整,字公齊,生於晉湣帝建興時舉賢良,為淮陰令。因中朝散亂,過江居南蘭陵武進縣之東城

裏……”居南蘭陵武進之東城裏,可以說是南蘭陵蕭氏後人對他們祖居地的共識。

【文獻來源】

一〇五、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中華書局,1996年。

過蕭尚書故居見李花感而成詠

蕭尚書,當為蕭複。自天寶至貞元初,蕭姓尚書僅蕭華、蕭複二人。蕭華上元中已為相,長卿習稱之為相公。按《舊唐書?德宗紀》,蕭複以建中四年九月庚子由兵部侍郎遷戶部尚書,十月丁已遷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又按同書《蕭複傳》,貞元四年,複卒於饒州。此詩作於蕭複卒後,且值李花敗時,當在貞元五年(七八九)之後。大曆末,蕭複嚐為常州刺史,故居者,蓋謂蕭複常州之居所也。是知貞元五年後,長卿又嚐歸至江南。按《舊唐書?德宗紀》:貞元五年十月“癸已,以戶部侍郎竇覦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禦史大夫、充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長卿出幕南歸,當在府主杜亞受代時,故疑李花詩之作,己在貞元六年(七九〇)春。

手植已芳菲,心傷故徑微。往年啼鳥至,今日主人非。滿地誰當掃,隨風豈複歸。空憐舊陰在,門客共沾衣。

【文獻要旨】

儲仲君撰《劉長卿詩編年箋注》,中華書局出版。劉長卿為唐代大詩人,曾長期歸至常州,又在義興(今宜興)碧澗別墅暫住。他與齊梁蕭氏後裔、唐朝宰相蕭複為密友。蕭複為武進人,時稱蕭尚書,故居在常州。《武進陽湖合誌》有其傳。《過蕭尚書故居見李花感而成詠》一詩,也證明了常州為齊梁蕭氏後裔故居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