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正史方誌家譜古籍辭書曆代名人著作(2 / 3)

顧山之顏,風情日妍。太子樂之,以誦以弦。蜀茶移植,垂蔭千年。孰守斯宇,蓬棘芊綿。合謀葺治,士樂爭先。祠成神綏,伐鼓淵淵。儒冠儒服,望之儼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斯文不墜,太子實肩。聞風蹶起,以期後賢。

賜進士第文林郎知江陰縣事加三級紀錄三次蔡樹撰乾隆歲次辛酉榴月穀旦

董事:潘鼐、郭增、劉臣鄭、徐洙、吳天培、李勤、繆菜、吳文培、周常銘、勇廷□、周維翰、王護、王植、王榜、巫誠、勇成、周祖文督工書:顧庸德、方希伯、張景明保長:蔣肇隆、王嵩年住持僧

(文中著重號為引者所加)

【點評】

《重建梁昭明太子讀書樓碑記》,係清代乾隆年間進士第文林郎江陰縣知事蔡澍所撰。此碑在江陰顧山(一名香山),至今保存完好。碑文一開頭就說:“龍城,古蕭齊遺址也,考其故跡,梵宇猶存。”

意思是:“常州(別號‘龍城0是蕭齊的家鄉也,考究它的過去的遺跡,昔日的寺院還都保存著。”蔡知縣的這句話,以說明龍城常州是從前蕭齊的家鄉,有故跡寺院保存著。這對當今有人想否定常武地區為齊梁故裏的言論,無疑是有力的駁斥。《碑記》中“太子,桑梓之賢也,恭敬而儀刑之繼”一句,更證明了龍城常州為昭明太子的桑梓(家鄉),昭明太子是常州的鄉賢。在江陰市的《顧山文獻錄》中,即在《重建梁昭明太子讀書樓碑記》一文之後,有與蔡澍同時代的江陰文人吳宣培的《邑侯蔡公重建文選樓記》一文(第545頁一546頁),該文記載:“山之北麓有香山寺,建自蕭梁,內有昭明太子文選樓。樓外有山茶樹,相傳為太子手植,昔人有‘花覆七樓,紅豔十裏’之目。明代顧文康(即顧潛,引者注)公曾題詩於壁,嗣是名人題詠甚眾,積成二帙。山茶株朽而蘖生,亦且大數圍矣。前年樓圮而茶亦萎過者,不勝歎惋。歲在已未春伸,裏中人士,以重建斯樓,請於蔡公。公以時和年豐,樂輸。閱兩月而告成……”

最後,作者謙虛地說:“予不文,辱公委為修建董事,故略具梗概,以俟後之輯省郡邑諸者有所征信,而記其重建之歲月焉爾。”但他在這裏

已將撰寫此文的目的寫得一清二楚,是為給以後的省、郡、縣的編纂方誌的人們提供明證。由此可見,江陰知縣蔡澍所撰的《碑記》,說龍城常州為蕭齊、蕭梁故裏,千真萬確。

【文獻來源】

四十九、(清)程景伊《蕭文元穎士祠記》,(清)道光《武進陽湖合誌》(卷十三)第33頁。

蕭文元穎士祠記

(清)程景伊

與If 手-辱坪華,舊有文元先生祠。千年以來,興廢屢矣。

裔孫先?誌?,,?置祠田,既清於官,得臚於春秋戊祭,因錄其事,略求為記,以永諸碑,所以敬國典、揚前休也。當唐開寶間,文士輩出,鬱鬱彬彬,奇才博學,與先生一時並峙者,不可勝數。然翰林濡跡於叛藩,右承羈身於偽命,他如鄭台州、李遐叔輩,皆為賊汙。能皭然自全者,蓋少。先生遠林甫,拒永王,早見逆節之萌,不罹祿山之難。鳳翔千仞,完護德輝,其視棲枳搶榆而橫被繒繳者,相去何如也?跡先生生平,兄事元魯山,友顏魯公,而昌黎韓公複受知於其子存,氣類薰染,皆有唐一代偉人,其自樹立可知矣。當時多士景從,雅俗相慕,夫子之稱至震動於外夷,豈徒文字所惑哉!魯公之書不足以盡,昌黎之文不足以概,先生之才亦何足以盡?先生乃史臣,紀載僅列名《文藝》,與沈、宋、王、鄭等同科,遂使後世專目先生為才人,而其他大節幾不複在人口。文譽過隆,反搶其行,深可惜也。目迷五采者,不見素地之良,然其素自具。耳眩五聲者,不知五音之妙,然其元自存。餘故因誌祠而推論之,使後世瞻仰者知先生所以不朽者,蓋凜乎道義氣節之大,而不在區區文章締繪間也。至祭祀規製始末,自有其家籍存。

【點評】

程景伊為清代大學士(宰相)、武進人。清《武進陽湖合誌》載:“蕭文元穎士祠在蘭陵瀆。雍正間裔孫潤倡族眾捐貲重建”“嘉慶十

二年重修”。蕭穎士,唐代著名散文家,《辭海》有其詞條:“祖籍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是南蘭陵蕭氏皇室後裔。程景伊的《祠記》第一句“蘭陵瀆,蕭氏聚居所也”,即點明蘭陵瀆(在原武進縣內,即今常州新北區湯莊、萬綏一帶),是南蘭陵蕭氏的聚居地(故裏)。《祠記》稱蕭穎士為“唐一代偉人”,其“使後世瞻仰者知先生所以不朽者,蓋凜乎道義氣節之大,而不在區區文章締繪間也”,高度評價

了他的高風亮節,遠勝於他的文章的成就與影響,真是真知灼見,畫龍點睛。

【文獻來源】

五十、(清)鄭朝統《能仁寺感舊》,(清)盧文紹纂《常郡八邑藝文誌》(卷十一)第50頁。

能仁寺感舊?

(清)鄭朝統

古樹藏名刹,風霜飽葉芽。

停舟吟白雪,豔曲發紅牙。

斷隴看驅犢,斜陽數落鴉。

依然都在目,往事惜年華。

【作者簡介】

鄭朝統(生卒年不詳)又名曉統,字建三,號鬆廬,清武進人。弱冠以文名,尤工詩,與胡香昊、張南溟唱和。有《自怡集》。

【注釋】

①能仁寺:即能仁禪寺,在武進奔牛鎮西。宋《鹹淳毗陵誌》記載:“能仁禪寺,在縣西三十裏,齊黃門侍郎蕭惠開舍宅建,名‘禪鄉’,國朝改今額。”

蕭惠開是南朝宋宰相蕭思話之子。蕭思話,武進人,清代《武進陽湖合誌》(卷二十四?人物誌二)

有其傳:“孝懿皇後弟。十許歲時,好騎屋脊,打細腰鼓,侵暴鄰裏,莫不患毒之。折節數年,遂有令譽。元嘉中,為青州刺史,坐糸,氐帥楊難當寇漢中,乃自徒中起思話為梁、秦二州刺史,悉收複漢中侵地。文帝令思話上定漢中本末,付在史館。

嚐從文帝登鍾山,石上撫琴,帝嘉賞有鬆石間意。……孝武即位,為中書令、丹陽尹。後拜郢州刺史,進都督,卒。”

【點評】

此詩為“五絕”體。首聯寫名刹(能仁寺,也就

是禪鄉寺)古樹飽經風霜,卻依然綻芽吐綠。頷聯寫作者泊舟名寺畔吟詩聽曲的情趣;頸聯寫寺畔田野之鄉裏風景。尾聯生發感慨:遺跡往事,曆曆在目,自當珍惜年華。詩歌印證了能仁寺即南蘭陵蕭氏皇室成員蕭惠開在家鄉舍宅所建之禪鄉寺。

【文獻來源】

五十一、(清)沙曾達《文選樓》,選自江陰市《顧山文獻錄》和《江陰勝跡縱覽》。

文選樓①

(清)沙曾達

昭明著作重人寰,文選樓傳三界山②。

錦帶角巾?人宛在,碑@尋遺址樂追攀。

【注釋】

文選樓:在江陰市東顧山北麓,有樓七楹,前有山茶(即紅豆樹)一株,傳為昭明太子手植。

三界山:指顧山(也叫“香山”),在今常熟、江陰、張家港三市交界處。

錦帶角巾:昭明太子用來束腰的錦帶,因上麵有犀牛角製成的飾物,故稱“錦帶角巾”,也叫“犀帶”。相傳昭明太子要離開顧山返回京城時,鄉民排列在李岸河,相送十裏之遙。太子感動,即解下係在修成的《文選》上的錦帶,揮舞致謝。

碑:指明、清兩代的《重修顧山

文選樓碑記》、《重建梁昭明太子讀書樓碑記》、《敕賜觀音禪寺碑記》,至今保存完好。《碑記》清楚地記載了龍城常州為蕭齊故裏、昭明太子桑梓(前頁已錄碑文)。

【點評】

此詩狀物寫意,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作者對昭明太子的崇敬與懷念,決心向他學習,沿著先賢的足跡奮然前行。

【文獻來源】

五十二、(清)沙曾達《梁敬帝墓》,選自江陰市《澄江詠古錄》和《江陰勝跡縱覽》。

梁敬帝①墓(清)沙曾達

高封大土號倉墩,墓說前朝敬帝尊。

發見花磚?逾數十,巨蜂?群出顯精魂。

【作者簡介】

沙曾達(生卒不詳)字君敏,號江山散翁,江陰人。其為清末科考縣試之魁,喜遊覽名勝,搜覓史料掌故,著《澄江詠古錄》,內集七絕詩600餘首,其中有關舜跡的七絕詩有《東西舜城》、《舜過井》、《牛跡石》等。

【注釋】

梁敬帝:梁朝的皇帝蕭方智,梁元帝(蕭繹)的第九子。陳霸先以陳代梁後,蕭方智奉為江陰王。薨於外邸(江陰),墓在今江陰市後梅村,有大土,封號“倉墩”。

花磚:即墓磚,有畫像磚、各種花紋磚等。發見:發現。

巨蜂:野蜂。

【點評】

這是一首憑吊梁敬帝的抒情詩,字裏行間,透出悲涼。昔日的王氣已蕩然無存。齊梁皇帝及其子孫的陵墓在武進、丹陽、句容、南京等地都有。

【文獻來源】

五十三、(清)張文彩《青城歎》,選自《武進古韻》,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96頁。

青城$歎

' (清)張文彩

滿目青城春草生,

十樓九閣何處尋?

可憐六朝金粉地,

惟餘白骨瓦堆存。

【作者簡介】

張文彩(生卒不詳),(清)武進文士。

【注釋】

①青城:武進曆史上的三大古鎮之一,宋時設青城務,其地在原武進孝都。西晉“永嘉之亂”時,青城為僑置東莞縣的治所地,中原南渡仕族官宦聚居青城,為南北朝期間繁華之地。宋《鹹淳毗陵誌》載:“青城,在縣西北六十裏萬歲鎮。南有圓壇,高丈餘,廣十畝。

西有方壇,高不盈尺,廣七八丈。舊傳為‘圓丘7、‘方澤7。又有東郭門。今酒務東巷南有兩石龜,莫詳所自。”《明一統誌?常州府》載:青城“在府西六十裏”。蕭道成即位後,即以蘭陵為湯沐邑(湯沐邑,本是周製,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供住宿和齋戒沐浴的封邑。後來,皇帝、皇後、王子、公主等收取賦稅的私邑,也叫湯沐邑),在青城築圓壇、方壇,為蕭齊祭祀之所。後又成為蕭梁的祭祀之所。(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蘭陵縣,“千秋鄉之萬歲鎮,有古青城,城南為圓壇,西為方壇,蓋蕭齊篡位後,以蘭

陵為其湯沐邑,因置此為郊祀之所,稍西南,即蘭陵城也”。

【點評】

此詩為七絕體。詩題為“歎”,屬懷古傷今之作;昔日六朝指東吳、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齊、梁時青城最為繁盛。今“惟存白骨瓦礫耳”。

【文獻來源】

五十四、江蘇省誌編纂委員會編纂《江蘇省誌》,鳳凰出版社,2008年。《江蘇省誌?人物誌?蕭道成》,第98—99、107頁。

蕭道成

蕭道成(427—482),字紹伯,小名鬥將。漢相蕭何二十四世孫。祖先為東海蘭陵(今山東賽莊東南,一說為江蘇東海)人,高祖淮陽令蕭整避亂過江,遷居晉陵武進東城裏,時為南蘭陵(今常州西北)。南朝齊建立者。父承之,曆仕劉宋漢中太守、龍驤將軍、右將軍,封晉興縣五等男。他13歲受業於儒生雷次宗。16歲領兵討沔北少數民族。初任左軍中兵參軍,後襲爵晉興縣五等男,曆任建康令、輔國將軍、散騎常侍、右衛將軍、平南將軍、中領軍、鎮平將軍。劉宋諸王內訌,道成受命一一討平之,威名益重,後廢帝劉昱暴虐無道,內外怨恨,蕭道成聯合禁軍將領王敬則弑後廢帝,迎立順帝劉準,自領驃騎大將軍,後為太尉、太傅,進授相國,封齊王。昇明三年(479年)四月,順帝遜位,劉宋亡。道成即皇帝位,建立南齊皇朝。年號建元。

【文獻要旨】

由江蘇省誌編纂委員會編撰的《江蘇省誌》,在其《人物誌一?蕭道成》中,對蕭道成“高祖淮陰令蕭整避亂過江,遷居晉陵武進東城裏,時為南蘭陵(今常州西北)”的曆史作了肯定。

【文獻來源】

五十五、江蘇省誌編纂委員會編纂《江蘇省誌》。《江蘇省誌?人物誌?蕭子顯、蕭子雲》(卷一)第109頁;《江蘇省誌?人物誌?蕭衍》(卷一)第111頁。

蕭子顯蕭子雲

蕭子顯(489—537),字景陽。幼聰慧,好學,擅文。齊時封寧都縣侯。

梁代齊後,降爵為子。以文才秀雋為梁武帝愛重,並得文壇領袖沈約賞識。曆官建康令、中書郎、臨川太守、吏部尚書、侍中等。梁大同三年(537年)卒於吳興太守任上,時年48歲。他一生致力於史籍撰著,有《後漢書》1〇〇卷、《晉史草》30卷、《齊書》(今稱《南齊書》)60卷、《普通北伐記》5卷、《貴儉傳》30卷及文集20卷。唯《齊書》今尚存,收入二十四史。

蕭子雲(487—549),字景喬。蕭子顯兄。南蘭陵(今常州西北)人。齊高帝蕭道成之孫。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齊建武四年(497年)封新浦縣侯。梁天監初,降爵為子。勤學有文藻,年三十為秘書郎,後遷太子舍人,官至丹陽郡丞、臨川內史、東陽太守、侍中、國子祭酒,領南徐州大中正。子雲善草書,為時人所效法。他自稱書法仿效鍾繇、王羲之而微變字體。其書法為梁武帝所重,稱為“筆力勁駿,心手相應,巧逾壯度,美過崔宴,當與元常並馳爭先”;名播海外,百濟國使至建康,以重金求之。他還兼通文史。著有《晉書》110卷、《東宮新記》20卷、文集19卷,均佚。今有《晉書》輯本1卷。另存少量詩文,散見於《文苑英華》和《廣弘明集》中。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陷宮城,子雲東逃晉陵(治今常州),餓死於顯雲寺僧房。

【文獻要旨】

在江蘇省誌編纂委員會編撰的《江蘇省誌?人物誌》,對梁武帝蕭衍“生於秣陵(今南京),原籍南蘭陵(今常州西北)”作了肯定,符合曆史。對齊高帝蕭道成之孫、史學家、《南齊書》作者蕭子顯及其兄蕭子雲(史學家、文學家)“為南蘭陵(今常州西北)人”,同樣也作出了符合曆史的結論。

【文獻來源】

五十六、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江蘇省誌?文學誌》,打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江蘇省誌?文學誌》(第二章)。

曆代作家表

【文獻要旨】

《江蘇省誌?文學誌》是江蘇地區迄今第一部較完整的文學誌書,1998年底開始編纂,曆時四年,於2003年1月出版發行。在該誌第二章“曆代作家表”的第92、93、94頁中,分列南朝齊梁時南蘭陵(今常州)蕭氏文學家6名,並在他們的籍貫欄中統一標注為“南蘭陵(今常州)”。上表是按照《江蘇省誌?文學誌》中原表樣式,將6人並頁製作而成。

第一人民醫院南部。

武進因曆朝置廢多變,治所隨之變動。晉時在常州西北40公裏的千秋鄉(清稱通江鄉,今小河、萬綏、孟河一帶)。唐垂拱二年(686年)附於郡治常州。後唐同光間吳順義三一五年(923—925年),遷至金鬥門外街西(今老西門附近)。宋未變。元至元二年(1336年)遷西排灣,六年(1340年)遷

移狀元坊內。明洪武四年(13H年)遷平易坊(清稱縣橫街)北(即今常州市政府所在地),直至清末。民國期間,除20年(1931年)時縣政府一度遷入舊府署外,仍承用清時治所。民國26年縣境淪陷後,縣政府曾設圩塘、湟裏兩地,一度撤至宜興張渚。抗日戰爭勝利後,縣政府設於縣城大廟弄中山紀念堂。

【文獻要旨】

張尚金係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市縣指導處原處長,方誌專家,為《武進縣誌》(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總纂之一。該縣誌的“概述”指出:“武進自古以來,人文薈萃。春秋時的季劄,周遊列國,是著名的政治家。南朝齊高帝、梁武帝,都是南蘭陵(今萬綏鄉一帶)

人……”第三節“縣治”中記載:縣治“普時在常州西北四十公裏千秋鄉”。在該“縣誌?人物”

中,對蕭道成、蕭衍等本縣曆史人物的介紹中都依據史料、史實,肯定他們“為南蘭陵人”。.

【文獻來源】

五十八、鎮江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鎮江市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鎮江市誌?人物》第1612頁。

蕭統

蕭統(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長子,天監元年(502年)立為皇太子,曾參予朝政,死後諡號昭明,故稱昭明太子。

他博學多才,擅詩文,禮賢下士,廣集書籍,好遊山水。據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宋《嘉定誌》及南宋陳詠(景沂)《全芳備祖》記載:蕭統曾於鎮江西南招隱山築台讀書。並設增華閣,邀請著名學士編集《文選》30卷,收秦漢以來詩、文、賦、論等各種文體共700餘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詩文總集,對後世文學影響極大。蕭統在《文選》編成後,雙目失明,不久即病逝於建康。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文獻來源】

五十九、武進縣萬綏鄉編史修誌辦公室編《武進縣萬綏鄉誌?沿革區劃?

萬綴由來》,第1頁;《武進縣萬綏鄉誌?

名勝古跡?齊梁古跡》,第207、208頁。

萬綏鎮最早名阜通鎮。所謂阜通,阜:即土山,如山如阜。萬綏曆史上屬高亢地區,地勢高高低低,f若土山。通:四通八達之意,即由此至彼,中無阻隔,水上交通發達。據《武陽合誌》記載:西漢時,即有七裏井(浦瀆前名)。《祥符圖經,引巴州刺史羊士諤記》雲:“七裏丼相傳在今浦瀆上”。《陳續誌》雲:“江橋至蘭陵橋”。所以浦河鄉的江橋至萬綏東嶽廟門前的蘭陵橋一段,古稱七裏丼。《風土記》雲:“漢光武初,潛嚐宿井旁,民為指途達江滸,即位名開此瀆”,闊五丈,深七尺,成為浦瀆。從老孟瀆進出口。西通鎮江,東達常州,南到呂城三板橋處。浦瀆、孟瀆成為南北水上交通要道。阜通也因此成名。清朝時仍改稱阜通,把奔牛、橫林、阜通列為武進三大重鎮。

萬綏從齊(公元479年),梁(公元502年)起,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佘年,曆經了十三個封建王朝,變換了一百零四個皇帝,齊梁雖有不少古跡,但毀圯殆盡。從現在幸存遺跡和民間傳說來看,雖有差錯訛傳,但對照誌書所載,仍有參考價值,現將齊梁古跡分述於後:

一、齊高帝蕭道成的故宅——東城天子路

據《武陽合誌》記載,東城天子路是齊高帝蕭道成的祖宅,“蘭陵故城”在“武進故城”之東,東城天子路在“武進故城”的東城內。傳說從現在汽車站向西,在西溝橋向北三百公尺的茶場片的這一段,即為“東城天子路”。據民國十八年藏勵龠等所編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天子路在江蘇武進縣西北萬

歲鎮西”。《齊書?祥瑞誌》記載:“太祖舊鄉有大道,(太祖即齊高帝),相傳秦始皇所經,呼為天子路。”茶場片原來地勢特高尚平,在六十年代中旱改水和七十年代格田成方中,開挖到城磚、牆腳、井磚、青龍牌(開店招牌)等物,除此,別無遺跡。

二、 梁武帝蕭衍的祖宅——萬歲裏

據《武陽合誌》記載,阜通鎮的“萬歲裏”是梁武帝蕭衍的祖宅。“萬歲裏”在“蘭陵古城”南,即現在的北起萬綏中心校(即原南寺舊址),東至老浦河,南至蔣家巷,西至現在的公社南北大道上;萬綏老街、新市鎮、農機廠及油石廠都在其中。據小河黃山“旃檀禪寺”牌記的記載:“梁代武帝蕭衍,崇信佛法,禮釋誌公為國師,造寺茲山,供佛庇僧,名九龍寺。厥山臨江絕高,而迥九龍之勢,故名”。傳說鎮江“甘露寺”,是梁武帝蕭衍命誌公和尚重建。蕭衍由於信奉佛教,稱帝後,天監七年把“萬歲裏”的故宅,舍宅為寺。

三、 智寶寺

智寶寺,是梁武帝蕭衍故宅所在地,梁天監七年舍宅為寺後,命名“慧炬寺”。五代十國時,吳揚天祚元年重修。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公元977年至884年)間,改為“智寶禪寺。”誌公和尚又名智寶,梁武帝對他十分尊敬,曾拜他為國師,因此而名。《武陽合誌》記載胡蒼梧詩雲:“六朝煙塵息,千年象教尊,衣冠悲故裏,聚落見荒村。”意思是梁時建寺,六朝已亡,佛像尚存,當時慧炬寺範圍較大,曆經戰亂,移主更朝,寺院範圍也小了,當時智寶寺有“騎馬關山門”的說法。阜通鎮也沒有梁時興旺了。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一1398年)間,寺院重建,至清朝後期,曾重修寺院,此寺係南朝始建,更名“南寺”。據裏人所知,及尚存殘跡,今萬綴中心學校範圍內,均屬南寺舊址。中心校大銀杏樹北五兄,是三間二層木結構樓房,(樓房在六十年代已改建平房三間),樓房中間一間後進供奉著梁武。

四、 皇業寺

皇業寺係齊高帝蕭道成的祖宅,初名“王基”,蕭道成稱帝

後,更名“皇業寺”。“皇業寺”寺址即在“東城天子路”(現萬綏鎮

西、西溝橋至北茶場片處)。蕭整南徒首先居此,傳說三國時東

吳孫氏舊跡,但連殘跡也湮沒了。

【文獻要旨】

1987年出版的《武進縣萬綏鄉誌》中記載:“蕭整由山東蒼山縣蘭陵鎮南遷,僑居阜通……改阜通為‘蘭陵,……均冠以南字,又名‘南蘭陵'南蘭陵就是4蘭陵故城’的舊址,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正式改阜通鎮為蘭陵鎮”。又載:“阜通,又叫東城”,“齊高帝蕭道成的住處,就在東城天子路……因此萬綏又稱4東城”’。

《武進縣萬綏鄉誌》中的“古跡”部分,對齊梁古跡齊高帝蕭道成的故宅——東城天子路、梁武帝的祖宅——萬歲裏,以及智寶寺等遺址,均作了考證。指出皇業寺寺址在“東城天子路”,即現萬綏鎮西、西溝橋至北茶場片處。

【文獻來源】

六十、《常州市地名錄》,常州市地名委員會編,1983年。《常州市地名錄?曆史沿革表》第4、5頁。

【文獻要旨】

該書中的“常州曆史沿革表”,是依據各朝史誌記載整理而成,表中均注明了引用文獻名目。該表記載:“武進縣治在今武進縣之萬綏公社內”,“晉元帝即位後僑立南蘭陵郡於武進縣”,“並僑置蘭陵縣”,

“故城在武進縣西北六十裏今萬綏鎮”,“梁武帝改武進為蘭陵”,德三年又以故蘭陵縣地置武進縣”。

【文獻來源】

六十一、武進地名委員會編《武進縣地名錄》,1987年出版,第470頁。

萬綏:在萬綏鄉,鎮名。古名東城裏,因位於武進故城之東得名。漢丞相蕭何後裔蕭整於東晉大興元年(318)由山東蘭陵僑居於此,稱這裏為南蘭陵,至梁太平二年(557)改為蘭陵。至宋時已以“萬歲鎮”相稱,因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故宅在此得名。明、清時改名阜通鎮,清末亦名萬稅,後更名為萬綏。“稅、綏”方言為“歲”之諧音。

【文獻要旨】

《武進地名錄》(地名考證),對萬綏(歲)這一曆史地名作了考證:“萬綏:在萬綏鄉,鎮名,古名東城裏,因位於武進故城之東而得名。”

盡管萬歲(綏)曆史上曾有過其他不同的名稱變更,但它作為南蘭陵的中心地區,作為蘭陵郡、蘭陵縣的治所,始終客觀存在於方誌典籍的傳載和民間的口口相傳中。

【文獻來源】

六十二、《辭海》(1915—1935年第1版),中華書局,1980年12月據原版重印。

【文獻要旨】

《辭海》,是“整理國故、吸收新知、

正名辨物、賞奇析疑”(黎錦熙在重印《辭海》第一版的“序”中句)的一部大辭典。《辭海》第一版編纂於1915—

1935年,1936年正式出版。作為一本綜合性的權威辭書,《辭海》第一版刊印以後,流傳頗廣,在我國文化、教育、

史誌界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以後,已多次原版重印。在《辭海》第一版就收有“蘭陵”詞條:“[蘭陵]……晉時嚐僑置蘭陵縣於今江蘇省武進縣

治,並置南蘭陵郡。”第一版《辭海》重印作序者黎錦熙,湖南湘潭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詞典編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教務長、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與黎錦熙還多有往來,特別是解放初期,毛澤東經常一個人前往黎錦熙家聊天。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曾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第二和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一、第二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文獻來源】

六十三、夏征農主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645頁。

蘭陵①古縣名。(1)戰國楚置。治所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春申君以荀卿為蘭陵令,即此。其後屢有廢複。隋大業初廢。(2)東置初^置。治所在今江蘇常州市西北。南朝梁廢。東晉、南朝,曾先後為僑蘭陵郡及僑南蘭陵郡治所。(3)南朝梁改武進縣置。治所在今江蘇常州市西北。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並入曲阿縣。(4)隋大業初改承縣置。治所在今蒼山縣蘭陵鎮。唐初仍改為承縣。金明昌六年(1195年)又改蘭陵。貞祐末移治今棗莊市嶧城鎮南,後為嶧州治所。蒙古移今嶧城鎮,至元二年(1265年)廢入嶧州。②郡名。(1)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東海郡置。治所在承縣(今棗莊市嶧城鎮)。轄境相當今山東棗莊市及滕縣東部、東南部。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2)東晉初僑置。治所在蘭陵。南朝宋改名南蘭陵。③舊縣名。在山

【文獻要旨】

2003年版的《辭海》之“蘭陵”詞條中,其(2)、(3)對蘭陵界定得很清楚:“今江蘇武進市西北。南朝梁廢。東晉南朝曾先後為僑蘭陵郡及僑南蘭陵郡治所”,“南朝梁改武進縣治今江蘇武進西北”。雖在隋開皇九年,武進曾並入曲阿縣(其時,

曲阿屬常州),時間僅30年,但曲阿不等於就是曆史上的“蘭陵”。據吳恩培教授主編的《吳文化概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版)記載:

“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時期的吳嘉禾三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到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毗陵為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今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今江陰)、無錫

7縣,是江南大郡”(第55—56頁)。這也就是說,曲阿(今丹陽)曆史上曾長期隸屬於常州。

【文獻來源】

六十四、《辭海》(彩圖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六版。《辭海?蕭道成》詞條第2512頁;《辭海?蕭衍》詞條第1378頁。

蕭道成(427—482)即“齊高帝”。南朝齊的建立者。公元479—482年在位。字紹伯,小字鬥將,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人,遷居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本為南朝宋禁軍將領,乘宋皇族內戰,掌握軍政大權,殺後廢帝,立順帝,封齊公。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代宋自立,改元建元,史稱“南齊”。在位期間減免賦役,安撫流民,整理戶籍,修建學校,提倡節儉。

梁武帝(464—549)即“蕭衍”。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曾任齊雍州刺史,鎮守襄陽。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改定“百家譜”,重用士族,並大興佛教,建寺院,三次舍身同泰寺。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接受東魏大將侯景歸降。後二年景渡江攻破都城,他饑病死。長於文學,精樂律,曾創製準音器四具,名“通”;又製長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應十二律,並善書法。

蕭統(501—531)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武帝長子。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立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信佛能

文。曾招聚文學之士,編集*《文選》三十卷,對後代文學頗有影響。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蘭陵①古縣名。(1)戰國楚置。治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其後屢有廢置。隋大業初廢。(2)東晉大興初僑置。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萬綏附近。南朝梁廢。東晉、南朝曾先後為僑蘭陵郡及僑南蘭陵郡治所。(3)南朝梁改武進縣置。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萬綏附近。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並入曲阿縣。(4)隋大業初改承縣置。治今山東棗莊市東南嶧城鎮。唐武德四年仍改為承縣。金明昌六年(1195年)又改蘭陵。貞祐末移治今棗莊市嶧城鎮南,後為嶧州治所。蒙古移今嶧城鎮,至元二年(1265年)廢入嶧州。②郡名。(1)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東海郡置。治承縣(今棗莊市東南嶧城鎮)。南朝宋移治昌慮縣(今滕州市東南)。轄今山東棗莊市蒼山縣及滕州市東部、東南部。東魏武定三年(547年)複治承縣,隋開皇三年(583年)廢。(2)東晉大興初僑置。治蘭陵(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西北)。南朝宋改名南蘭陵。③舊縣名。在山東省東南部。1947年由嶧縣、臨沂縣及江蘇省邳縣析置。1953年撤銷,劃歸嶧縣、蒼山縣,部分地區劃歸江蘇省。嶧縣於I960年改設棗莊市。

【文獻要旨】

《辭海》是由國家組織編寫的辭書類工具書。自1936年《辭海》第一版刊印以來,先後已修訂六版。第六版為《辭海》彩圖版,由夏征農、陳至立擔任主編,巢峰、陳昕等23名著名學者擔任副主編,並有分科主編229名。在本版《辭海》的“蘭陵”詞條中明確記載:“(1)蘭陵古縣名。①戰國楚置。治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其後屢有廢置。隋大業初廢。②東晉大興初僑置,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萬綏附近。南朝梁廢。③東晉,南朝先後為僑蘭陵郡和僑南蘭陵郡治所。南朝梁改武進縣置。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萬綏附近。”對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籍貫的界定一以貫之,肯定他們“為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

【文獻來源】

六十五、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第六版)。

《辭海》,是以字帶詞,集字典、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主要功能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辭書。《辭海》的編纂修訂,始終得到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關心與支持,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多次指示或過問,還專程看望過主編夏征農。2009年第6版《辭海》,由著名學者夏征農和國務委員陳至立任主編,出版後受到黨中央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李長春、劉雲山、劉延東、陳至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表彰大會,對《辭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時出版表示熱烈祝賀,給予高度評價。同時,《辭海》出版發行後,受到學術界與海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與好評。“對不對,查辭海”,學術界的這句經典格言,說明了《辭海》的權威性。在2009年版的《辭海》中,收有齊梁蕭氏皇室主要成員14位的詞條,對他們的籍貫,再一次作了一以貫之的肯定。茲抄錄如下,以饗讀者:

蕭道成(427—482),即“齊高帝”。南朝齊的建立者。479—482年在位。字紹伯,小字鬥將,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人,遷居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本為南朝宋禁軍將領,乘宋皇族內戰,掌握軍政大權,殺後廢帝,立順帝,封齊公。順帝升明三年(479年),代宋自立,改元建元,史稱“南齊”。在位期間減免賦役,安撫流民,整理戶籍,修建學校,提倡節儉。(摘自第2512頁,蕭道成像,略。)

蕭子良(460—494),南朝齊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字雲英。齊武帝蕭賾次子。封竟陵王,官至太傅。提倡佛教,廣招僧徒。非難範縝“神滅”之說。延攬文士,集於雞籠山邸,抄五經百家,編成《四部要略》千卷。原有集數十卷,已佚,今僅存《梧桐賦》及書啟等二十餘篇,詩數首。明人輯有《南齊竟陵王集》。(摘自第2514頁)

梁武帝(464—549)即“蕭衍”。南朝梁的建立者。502—549

年在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曾任齊雍州刺史,鎮守襄陽。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改定“百家譜”,重用士族,並大興佛教,建立寺院,三次舍身同泰寺。中大同二年(547年)接受東魏大將侯景歸降。後二年景渡江攻破都城,他饑病死。長於文學,精樂律,曾創製準音器四具,名“通”。又製長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應十二律,並善書法。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梁武帝禦製集》。(摘自第1377—1378頁,蕭衍像,略。)

蕭統(501—531),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武帝長子。武帝天監元年(502年)立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曾招聚文學之士,編集《文選》三十卷,對後代文學頗有影響。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摘自第2513頁,蕭統像,略。)

蕭綱(503—551),即梁簡文帝。南朝梁皇帝。549—551年在位。字世纘,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武帝第三子。為叛將侯景所殺。宮體詩的主要倡導者。其論文反對以儒家經典為規範。部分詩專以纖巧綺豔之筆描寫女子的舉止情態,又頗多詠物寫景之作,往往細致入微。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梁簡文帝集》。(摘自第2512頁)

梁元帝(508—554),即“蕭繹”。南朝梁皇帝。武帝第七子。公元552—554年在位。字世誠,小字七符。封湘東王,鎮守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侯景叛亂時,派王僧辯、陳霸先滅景,即位稱帝。承聖三年(公元554年)西魏軍破江陵,被俘殺。他藏書十四萬卷,城破時自行焚毀。論文強調“情靈搖蕩”、“流連哀思”。所作詩賦,文辭綺豔而聲調流轉。生平著作甚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樓子》輯本。後人還輯有《梁武帝集》。(摘自第1378頁)

蕭子顯(約489—537),南朝梁史學家。字景陽,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齊高帝蕭道成之孫。仕梁,累官至吏部尚書、侍中,出為吳興太守。曾采各家《後漢書》,考正同異,成

《後漢書》百卷,今佚。又據齊所修國史,參酌眾書,撰成《齊書》六十卷,今稱《南齊書》。(摘自第2514頁)

蕭子雲(約487—549),南朝梁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字景喬。蕭子顯之弟。通文史,善草隸書。仕梁,累官至侍中、國子祭酒領南徐州大中正。侯景陷宮城.他逃至晉陵(今江蘇常州),餓死於僧舍。著有《晉書》一百十卷(今有輯本一卷),《東宮新記》二十卷(已佚)。據《梁書》、《南史》“子顯傳”、“子雲傳”推算,他反長子顯二三歲。存疑。(摘自第2514頁)蕭宏(473—526),南朝梁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字宣達。武帝之弟。封臨川王,官至侍中、太尉。領揚州刺史二十餘年。懦怯貪鄙。天監五年(506年),統兵攻魏,器械精新,軍容甚盛。至洛口(今安徽淮南東北)懼不救進,夜遇暴風雨,驚而棄軍逃遁,大軍潰敗散。家有庫房百間,積錢三億餘,他物不計其數。(摘自第2512頁)

東昏侯(483—501),即蕭寶卷。南朝齊皇帝。齊明帝次子。公元498—501年在位。本名明賢,字智藏。凶暴嗜殺,科斂無度,建仙華、神仙、玉壽等殿,刻畫裝飾,窮極奢麗,又鑿金為蓮花布於地上,令所寵潘貴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後,蕭衍起兵襄陽,進圍建康,他被所屬將領殺死。和帝立,追廢為東昏侯。(摘自第0484頁)

蕭摩訶(532—604),南朝陳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字元胤。侯景之亂中,陳霸先自始興北上,他以勇武被錄為將。陳宣帝時,屢從吳明徹攻北齊,斬將奪旗,有勇名。陳末,鎮京口。入隋,從文帝子漢王楊諒在揚州,煬帝即位,與諒舉兵反,被殺。(摘自第2513頁)

蕭瑀(575—648),唐初大臣。字時文,祖籍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南朝梁宗室後裔,隋場帝蕭後之弟。好佛。仕隋,曆任內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淵定京城,以郡降。唐武德初,任內史令,深受高祖信賴。太宗即位,遷尚書左仆射,與同僚封德彝、房玄齡、杜如晦等議事每多不合,屢忤太宗意。後被貶

為商州刺史,不久征還而卒。(摘自第2514頁)

蕭穎士(717—759),唐代散文家,字茂挺,祖籍南蘭陵(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生於潁川。開元進士,曾任秘書正字、集賢校理、揚州功曹參事等職。致力於古文寫作,自謂“平生屬文,格不近俗,凡所擬議,必希古人”,“魏晉以來,未嚐留意”(《贈韋司業書》)。與李華齊名,時稱“蕭李”。原有集,已散佚,清人輯有《蕭茂挺文集》一卷。(摘自第2513頁)

南蘭陵,郡名,南朝宋以僑蘭陵郡改置。治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齊並入南瑯琊郡。(摘自第1635頁)

【文獻來源】

六十六、李學勤、嶽文鬱主編《四庫大辭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四庫大辭典?史部?正史類》第875頁。

南齊書六十卷。梁蕭子顯(489—537)撰。蕭子顯,南朝史學家,字景陽,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他是齊梁皇族,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在梁官至吏部尚書,很有文史才能。《南齊書》是一部記載封建割據政權的史書。原名《齊書》,宋以後為了區別於李百藥的《北齊書》而改名。《南齊書》為紀傳體的南齊史。有誌無表,各誌也不全,缺《食貨》《刑法》《藝文》。南齊初年設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編撰國史,梁代有沈約著的《齊紀》,吳均撰的《齊春秋》,蕭子顯在此基礎上請求編修齊史,修成《南齊書》。

【文獻要旨】

《四庫大辭典》是由180位專家、學者組成的編纂班子,依據《四庫全書》,並在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圖書館等十餘個學術單位提供大量資料的前提下,精心編纂而成的一部大型工具書。該書記述《南齊書》作者蕭子顯的籍貫時,寫為:“蕭子顯,字景陽,南朝史學家,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

【文獻來源】

六十七、鄭天挺、譚其驤主編《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中國曆史大辭典》“蘭陵縣、蘭陵郡”詞條第856頁;《中國曆史大辭典》“齊?蕭道成”詞條第1175頁^中國曆史大辭典》“梁?蕭衍”詞條第1178頁。

齊高帝(427—482)即蕭道成。南朝齊創建者。公元479—482年在位。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字紹伯,小字鬥將。初為宋雍州刺史蕭思話左軍中兵參軍。明帝末,官至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遺詔以右衛將軍領衛梁武帝(464—549)即蕭衍。南朝梁創建者。公元502—549年在位。南蘭陵(治今江蘇武進西北)人,字叔達,小字練兒。齊高帝族侄。起家齊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參軍。為竟陵王蕭子良八友之一。明帝建武中,為雍州刺史,鎮襄

【文獻要旨】

由著名曆史學家鄭天挺教授、譚其驤教授(擔任《辭海》第二至第五版編委、分科主編)主編的《中國曆史大辭典》,其“蘭陵縣”詞條(2)說:

“東晉太興初於晉陵郡武進縣東城裏(今江蘇武進市西北萬綏鎮)僑置。東晉、南朝宋先後為僑蘭陵郡和南蘭陵郡治。”(3)說:“南朝梁改武進縣置。治今江蘇武進市西北。”詞條“蘭陵郡”說:

“東晉太興初僑置。治蘭陵縣(今江蘇武進市西北萬綏鎮)。南朝宋改為南蘭陵郡。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和梁武帝蕭衍本蘭陵郡蘭陵縣人,先世僑居於此,遂為南蘭陵郡蘭陵縣人。”此外,該《大辭典》對齊高帝與梁武帝的籍貫,均肯定“為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

【文獻來源】

六十八、《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442頁。

萬緩鄉[WansuiXiang]在武進縣西北部。麵積16平方公裏。人口1.4萬。轄9村委會,有43自然村。1949年設萬綏鄉。1956年省入孟城鄉。1961年又析建萬綏公社。1983年複設鄉。地處平原。種植紅心半夏、大蘭等藥材。鄉鎮工業有建材、食品、皮革、電鍛等企業。有中小學13所。鄉人民政府駐地萬綏,在湖塘鎮西北31公裏,浦河與老孟河交彙處。人口1790。晉為武進縣治。係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出生地,故名萬歲鎮。明、清時改名阜通鎮。1912年改名萬稅鎮,又名萬綏鎮。古跡有羅妃橋、智寶寺、誌公井、碗池等。有公路通鎮江一江陰公路。

【文獻要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辭典》之“江蘇省?萬綏鎮”詞條指明:萬綏“晉為武進縣治。係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出生地,故名萬歲鎮。明、清時改名阜通鎮。1912年改名萬稅鎮,又名萬綏鎮。古跡

有羅妃橋、智寶寺、誌公井、碗池等”。這部《大辭典》由時任民政部部

長的多吉才讓和譚其驤教授、巢峰社長任顧問,戴均良、王文楚教授等任主編,是我國最新的一部全國地名大辭典。

【文獻來源】

六十九、《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2年重印,第130頁,第1052頁。

【文獻要旨】

由著名學者臧勵龢等編著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及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之詞條“天子路”和“萬歲鎮”,都認定它們在今“江蘇武進縣西北”。

【文獻來源】

七十、《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第200頁。

萬歲鎮古鎮名。即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西北萬綏。為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和梁武帝蕭衍出生地,故名。明末清初名阜通鎮。北宋為武進三大鎮之一。

萬年區舊區名。1953年由成都市第五區改置。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區東部。以駐地萬年場得名。1955年撤銷,與龍潭區合並改設成都市郊區。

【文獻要旨】

該《大辭典》主編單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複旦大學,由戴均良、劉保全、鄒逸麟、王文楚、張曉群任主編,譚其驤、多吉才讓、巢峰任顧問,江蘇省民政廳為主要編寫單位之一。該書記載:“萬歲鎮,為古鎮名,即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西北萬綏。為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和梁武帝蕭衍出生地,故名”。

【文獻來源】

七十一、史為樂主編《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蘭陵縣①戰國楚置,治所即今山東蒼山縣西南四十五裏蘭陵鎮。秦屬東海郡,南朝宋省入承縣。北魏複置,屬蘭陵郡。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596)複置,屬徐州。大業初又廢。

②東晉太興初僑置,為蘭陵僑郡治。治所在今江蘇武進縣西北六十裏萬綏鎮。南朝宋為南蘭陵郡治。梁移治今江蘇丹陽市東。隋開皇九年(589)並入曲阿縣。《方輿紀要》卷25常州府武進縣:蘭陵城,“《誌》雲:府城西北六十裏為千秋鄉之萬歲鎮。今名阜通鎮。有古青城,城南為圓壇,西為方壇,蓋蕭齊篡位後,以蘭陵為其湯沐邑,因置此為郊祀之所。稍西南即蘭陵城也”。

【文獻要旨】

由著名曆史地理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史為樂研究員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之“蘭陵縣”詞條②說:“東晉太興初僑置,為蘭陵僑郡治。治所在今江蘇武進縣西北六十裏萬綏鎮。”辭典出版後,史教授認為“蘭陵縣”詞條②中句“梁移治今丹陽市東”有誤,應為“梁改武進縣置,治今江蘇常州市西北”。

【文獻來源】

七十二、楊寬、方詩銘、程應鏐、陳旭麓、沈起煒主編《中國通史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1頁,第245頁。

蕭道成(427—482)即齊高帝。

南朝齊的建立者。公元479—482年在位。祖籍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東南),南渡居南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字紹伯,小字鬥將。幼受儒學於雷次宗。後為蕭思話參軍,鎮雍州

惠陽。宋孝武帝時,為建康令、直閣中書舍人,漸掌機要。泰始七年(471)掌禁軍,領石頭戍軍事。後平桂陽王劉休範之叛,與袁粲、褚淵等共掌朝政。殺後廢帝,立順帝。升明三年(479)受禪稱帝,改《元嘉曆》為《建元曆》。深沉多謀,工草隸書,弈棋第二品。自雲:“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

梁武帝(464—549)即蕭衍。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字叔達,小字練兒、阿練。父為齊高帝族弟。初為王儉東閣祭酒,與沈約、謝姚等遊竟陵王蕭子良西邸,號“八友”。蕭鸞(齊明帝)謀廢齊武帝子自立,頗用其計。永泰元年(498)為雍州刺史,鎮襄陽。永元二年(500),兄蕭懿為東昏侯所害,他起兵襄陽尊奉南康王蕭寶融為帝(和帝),次年二月進入建康。又次年四月,廢和帝自立。改定《百家譜》,用士族,提高宗室諸王權力,廢宋、齊用典簽監督諸王之製,擢寒士任以朝政。崇儒學,置五經博士;尤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廣建寺院。中大同二年(547)接受東魏叛將侯景投降,景旋叛攻建康,入台城,他饑病而死,建康等城市亦化為丘墟。長於文學,博通儒、佛、道,兼精樂律書法,著述甚富。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梁武帝禦製集》。

蕭衍即“梁武帝”。

【文獻要旨】

由著名曆史學家楊寬等五位教授主編的《中國通史詞典》,是配合白壽舁教授主編的《中國通史》的一部最好的工具書。該詞典的幾個詞條都認定蕭道成、蕭衍及蕭惠開等齊梁帝王和皇室成員為“南蘭陵(今江蘇省常州市西北)人”。

【文獻來源】

七十三、戴逸總主編《二十六史大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21、336頁。

南齊高帝(427—482)蕭道成。

字紹伯。祖居東海(治今山東賽莊市)南陵,後遷南蘭陵(今江蘇武進)=

年十五,仕宋為偏將,屢立戰功,曆建康令、右衛將軍等職,封西陽縣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