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正史方誌家譜古籍辭書曆代名人著作(1 / 3)

第二部分 正史方誌家譜古籍辭書曆代名人著作

【文獻來源】

一、(梁)蕭子顯撰《南齊書》,上海涵芬樓藏宋蜀大字體本,乾隆四年校刊。《南齊書?本紀第一?高帝上》,第1、2頁。

【文獻要旨】

《南齊書》作者蕭子顯(489—537),南蘭陵(晉陵武進縣東城裏,今常州市新北區萬綏鎮)人。公元502年蕭衍代齊立梁,是為梁武帝。蕭子顯由齊入梁為梁武帝所重,奉敕在前朝江淹、沈約所修《南齊史》基礎上,修撰南朝齊史書,定名《南齊書》。書中記:“中朝亂,淮陰令整字公齊,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於是為南蘭陵蘭陵人也。”蕭整一族從此開始定居武進縣,繁衍發達。一百多年後,蕭整後裔蕭道成、蕭衍先後開南朝齊、梁兩朝。從此,武進縣是“齊梁故裏”;武進縣城是“龍城”;東城裏(今萬綏)是“萬歲鎮”、有“天子路”等記載,見於各朝方誌典籍。

【文獻來源】

二、(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四庫全書》,第259冊,《南齊書?本紀第一?高帝上》卷一,第10頁。

【文獻要旨】

蕭子顯(489—537),齊高帝蕭道成之孫,梁朝史學家。他在《南齊書?本紀第一?高帝上》寫道:“中朝亂,淮陰令整字公齊,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於是為

南蘭陵蘭陵人也。”南蘭陵是公元318年淮陰令蕭整為避戰亂遷入晉陵武進縣的定居地。其地即今常州市武進區奔牛鎮,新北區萬綏、孟城、湯莊、小河等鎮一帶。蕭整是武進蕭氏一始祖,其後裔在齊、梁時出帝王十九位,武進縣由此成為“帝鄉”、“王基”。

【文獻來源】

三、(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四庫全書》,第259冊,《南齊書》

卷二,第6頁。

【文獻要旨】

蕭道成登上皇位,改元建元。建元元年(479),他頒布詔書:“丁已,詔:南蘭陵桑梓本鄉,長蠲租布;武進王業所基,複十年。”齊高帝

蕭道成此詔明載,南蘭陵是他的桑梓血地,長期免繳課征租布;武進縣是他成就帝業的王基,全縣免繳十年賦稅。

【文獻來源】

四、(梁)蕭子顯撰《南齊書》。《欽定四庫全書》,第259冊,《南齊

書》卷二,第10頁。

【文獻要旨】

齊高帝蕭道成於建元四年(482)“崩於臨光殿,年五十六,四月庚寅,上諡曰太祖高皇帝……丙午,窆武進泰安陵”。齊高帝蕭道成去世後,歸葬“桑梓本鄉”、“王業所基”的武進縣東城裏(今萬綏)。常州、武進曆朝地方誌上有齊高帝葬泰安陵的文字記載和位置圖。

【文獻來源】

五、(唐)李延壽撰《南史》。《四庫全書》,第265冊,《南史?梁本紀上》卷六,第1頁。

【文獻要旨】

李延壽(生卒年不詳),唐代史學家,他經十六年整理南北八朝史事,編成《南史》、《北史》。《南史?梁本紀上》載:梁武帝為“南蘭陵中都裏人,姓蕭氏,與齊同承淮陰令整”。蕭衍父蕭順之為齊高帝蕭道成族弟,少時曾與齊高帝蕭道成一起登金牛山。金牛山,即今武進奔牛台(山)。

【文獻來源】

六、(唐)李延壽撰《南史》。《四庫全書》,第265冊,《南史.齊本紀上》卷四,第1頁。

【文獻來源】

七、(唐)姚思廉撰《梁書》。《四庫全書》,第260冊,《梁書?武帝

紀上》,第1頁。

【文獻要旨】

姚思廉(557—637),唐代史學家,撰有《梁書》、《陳書》。《梁書.武帝紀上》雲: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裏人”,為淮陰令蕭整之後裔,其父“諱順之,齊高帝族弟也”。蕭衍“宋孝武大明八年甲辰歲生於秣陵縣同夏裏三橋宅”。秣陵,即今南京市江寧區。

【文獻來源】

八、(唐)姚思廉撰《梁書》。《四庫全書》,第260冊,《梁書?武帝

紀中》,第6頁。

【文獻要旨】

《梁書?武帝紀中》說:梁武帝建立梁朝的第一年(天監元年,即

502年)辛未頒發詔書:“複南蘭陵武進縣,依前代之科 改南東海

為蘭陵郡。土斷南徐州諸僑郡縣。”梁武帝所頒詔書載明,依前朝齊

高帝之詔,南蘭陵、武進縣繼續享受免繳賦稅的帝鄉待遇。宋《鹹淳毗陵誌》、明《常州府誌》、清乾隆《武進縣誌》、清《武進陽湖合誌》等誌書上,也有同樣記載。

【文獻來源】

九、(唐)魏徵等撰《隋書》。《續修四庫全書》,第283冊,《隋書*地理誌考證?隋地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第406頁。

【文獻要旨】

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撰有《隋書》等。《隋地誌八》載:武進縣最初是西晉太康二年(281)分丹徒曲阿立。南蘭陵始遷祖蕭整是東晉初(318)在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定居的。顯然,此時的武進縣與曲阿縣沒有什麼關係了。梁改武進縣為蘭陵縣。《元和郡縣誌》雲:“梁以蘭陵入晉陵。”宋誌說南蘭陵郡有蘭陵縣,“今武進縣西北九十裏與武進移蘭陵治武進,非梁始有蘭陵縣也”。

【文獻來源】

十、(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四庫全書》,第272冊,《新唐書。地理誌》(卷四十一),第8頁。

【文獻要旨】

歐陽修(1007—1072)、宋祁(998—1061),均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他們合撰的《新唐書》之《地理誌》中說:“武進,望。武德三年以故蘭陵縣地置,貞觀八年省入晉陵,垂拱二年複置。西四十裏有孟瀆,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頃,元和八年刺史孟簡因故渠開。”

【文獻來源】

十一、(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誌》。《四庫全書》,第468冊,《元和郡縣誌?江南道?晉陵》(卷二十六),第436頁。

【文獻要旨】

李吉甫(758—814),唐代大臣,著有《元和郡縣誌》。元和,是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在該誌《江南道?晉陵》中載:“別置武進縣於丹陽縣東五+裏,梁武帝改武進為蘭陵入晉陵。垂拱二年又析晉陵西界立武進縣於州理。”丹陽縣東五十裏,無論用過去或是今天的測量標準測繪,皆在今常州新北區、武進區境內,中心在萬續一帶。

【文獻來源】

十二、(宋)王存等奉敕撰《元豐九域誌》。《四庫全書?元豐九域誌》,第471冊,《元豐九域誌?望常州毗陵郡》(卷五),第126頁。

【文獻要旨】

北宋《元豐九域誌》載:“望常州毗陵郡。”當時武進縣有“一-h五鄉,奔牛、青城、萬歲三鎮”。這三

鎮在齊梁時,皆是與齊梁蕭氏皇室有著非常密切關係的地方,十分重要。研究齊梁文化,離不開這三個地方的有關記載與文化遺存。

【文獻來源】

十三、(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續修四庫全書》,第585冊,《輿地紀勝?兩浙西路》(卷六),第94頁。

【文獻要旨】

《輿地紀勝?兩浙西路》,分析了沈約《宋書》中的記載,指出晉陵不在京口,並引《南齊書》之說:“晉陵與丹徒自分屬兩郡”,“非治於丹徒也。”在《晉陵縣望?常州》中,又指出“延陵季子所居”,吳置毗陡郡。晉元帝因避毗字,與郡俱改為晉陵,隋初屬常州,“今之潤州延陵鎮非故延陵也元和郡縣誌雲季劄墓在晉陵縣北七十裏申浦之西,即古延陵之境也”。《元和郡縣誌?武進縣望》指出,武進縣置於丹陽東五十裏,梁武帝改武進為蘭陵入晉陵。即使用今天的計量標準來衡量,丹陽東五十裏早已是常武地區境內了。

【文獻來源】

十四、(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四庫全書》,第470冊,《太平寰宇記?江南道》(卷九十二),第31頁。

【文獻要旨】

樂史《太平寰宇記》是一部北宋地理總誌,全書二百卷、目錄二卷。撰成於雍熙末至端拱初(宋太宗年號),而政區建製主要是太平興國後期(宋太宗年號),故取年號首二字為書名,州府排列,以當時所分十三道為準。該書所記梁武帝改武進為蘭陵縣以及“武進縣去州八十裏舊三十四鄉今十三鄉”“季劄墓在今縣北七十裏申湳西也”,“省入晉陵,垂拱二年複置”非常清楚。複旦大學著名曆史地理學家王文楚教授在點校《太平寰宇記》一書時認為該書所記符合史實。

【文獻來源】

十五、(宋)史能之撰修《(鹹淳)重修毗陵誌?縣境》。《續修四庫

全書》,第699冊,《(鹹淳)重修毗陵誌.縣境》,第32頁。

【文獻要旨】

該誌書記載了晉陵和武進的沿革及縣境:“望晉陵縣。古延陵邑,杜佑《通典》言之詳矣,秦隸會稽,前漢改曰毗陵郡,新莽改曰毗壇,後漢複舊名??…。晉隸毗陵郡。避世子諱,改曰晉陵,隋置常州,複隸焉。”“縣在州東南四裏,東西四十九裏,南北百七裏,是為提封之境。”“望武進縣。曲阿丹徒舊境,吳析丹徒為縣,晉廢縣歸丹徒,導析二縣複置隸毗陵郡,後又嚐僑立南蘭陵郡於是縣。南齊太祖四世祖淮陰令蕭整自東海蘭陵避地來居縣之東城裏,梁改為蘭陵縣”,隋開皇九年曾並入曲阿縣,但“唐武德三年以故蘭陵地複置,貞觀八年省入晉陵,垂拱二年複置”。縣境在“州西南一裏,東西五+二裏,南北百八十裏,是為提封之境”。

【文獻來源】

十六、(宋)史能之撰修《(鹹淳)重修毗陵誌?人物》。《續修四庫

全書》,第699冊,《(鹹淳)重修毗陵誌.人物》,第156頁。

【文獻要旨】

《續修四庫全書》中的《(鹹淳)重修毗陵誌?人物》,對蕭道成、蕭衍等齊梁皇帝及皇室成員都有較詳細介紹,清楚標明他們“為南蘭陵人”。

【文獻來源】

十七、(宋)史能之撰修《(鹹淳)重修毗陵誌?古跡》。《續修四庫

全書》,第699冊,第246頁。

【文獻要旨】

該誌書記載:“蘭陵城在縣北八十裏千秋鄉萬歲鎮西,南齊四世祖淮陰令蕭整僑居之地”,“青城,在縣西北六+裏萬歲鎮南”,“金牛台在縣三+五裏奔牛鎮……齊高帝嚐與蕭順之共登金牛台,見枯豁橫道曰:‘文王以來幾年矣,當複有掩此者乎?7言之凜然動色”。《南

史》上也有此記載。誌、史相符。

【文獻來源】

十八、(宋)史能之撰修《(鹹淳)重修毗陵誌?寺院》。《續修四庫

全書》,第699冊,第236頁。

【文獻要旨】

《(鹹淳)重修毗陵誌?寺院》中載:“智寶禪院在縣(今常州,原武進縣)北七十裏萬歲鎮,梁武帝舊第,天監七年舍宅為院,名慧炬。偽吳天祚間重建,太平興國中改今額。”“能仁禪寺在縣西三十裏(今武進區奔牛鎮),齊黃門侍郎蕭惠開舍宅建,名禪鄉,國朝改今額。”禪鄉,意為蕭氏皇舅房族運之旺,惠開之父蕭思話立朝有基,乃奔牛熱土之緣也。

【文獻來源】

十九、(宋)史能之撰《(鹹淳)毗陵誌?地理》。2005年點校本,卷一,第7頁;卷二,第17頁。

【文獻要旨】

史能之是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3年)的常州知州,此前曾任晉陵尉。他撰的《(鹹淳)重修毗陵誌》,是國內外現存的宋修十數種府誌之一。該誌,對“武進”的概念非常清楚。武進縣最初雖由丹徒、曲阿析出複置,但丹徒、曲阿當時都隸屬於毗陵郡(常州)。武進以後又“嚐僑立南蘭陵郡於是縣,南齊太祖四世祖、淮陰令蕭整,自東海蘭陵避地來居縣之東城裏,梁改為蘭陵縣”。雖蘭陵縣在隋開皇九年曾並入曲阿,但在三十年後(即唐武德三年)以“故蘭陵縣地複置武進縣”,貞觀八年省入晉陵。垂拱二年複置(武進)。所以,蕭整定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與曲阿(今丹陽)沒有任何關係。

【文獻來源】

二十、(宋)史能之撰《(鹹淳)毗陵誌.人物》。2005年點校本,卷一六,第224頁;卷一五,第209頁。

【文獻要旨】

宋《(鹹淳)重修被陵誌》對齊梁人物,例如蕭道度(道成的兄長)、蕭赤斧(道成從弟)、蕭坦之(道成族子)、梁武帝等等,均立傳介紹。此誌《山水卷》載:“蘭陵瀆,在奔牛鎮北五裏。齊梁立南蘭陵郡,故名。地多蕭姓,蓋其裔也。”武進奔牛一帶留有齊梁時期所立的“前蕭莊”、“後蕭莊”等原始村名,今仍有蘭陵蕭氏後裔在此居住。

【文獻來源】

二十一、(宋)史能之撰《(鹹淳)毗陵誌?壇廟》。2005年點校本,卷二十五,第345頁;卷十六,第224頁。

【文獻要旨】

該誌記載了劉宋時代的南蘭陵蕭氏皇舅房蕭思話,其子蕭惠開、蕭惠基和惠開的從子蕭琛,也記載了齊高帝蕭道成“自高祖整寓武進,為南蘭陵人”。同時,對智寶禪院、能仁禪寺(即“禪鄉寺”)的來曆、寺名沿革及方位等,也有具體的記述。

【文獻來源】

二十二、(元)劉蒙纂《大德毗陵誌》。《大德毗陵誌?地理》“武進縣,故蘭陵”條收於明《(永樂)常州府誌?地理二?敘州》(卷二)第3頁。

【文獻要旨】

劉蒙,元朝浙江鄞山人(今奉化市),時任常州路儒學教授。大德年間(1297—1298年)他編纂《大德毗陵誌》。該誌雲:“武進縣故蘭陵,在今通江鄉阜通鎮之北,有蘭陵城故基,去常州城治所凡八十裏。”阜通鎮即今萬綏鎮。對古蘭陵、晉陵,“武進縣故蘭陵”及其方位,均有詳細記述。

【文獻來源】

二十三、(明)謝應芳纂《毗陵續誌》。《毗陵續誌?地理》中“武進縣即故蘭陵”條收於明《永樂常州府誌?地理?敘州》(卷二)第3頁。

【文獻要旨】

謝應芳(1296—1392年),元末明初著名學者、方誌大家。《毗陵續誌》雲:“武進縣即古蘭陵,在郡城西北八十裏。唐武德初改蘭陵為武進,五代唐大同中徙縣入郡城。”

【文獻來源】

二十四、(明)李清撰《南北史合注?齊本紀上》。卷四,第74頁。

【文獻要旨】

《南北史合注》卷四《齊本紀上第四?南史四》載:蕭道成為南蘭陵人,“中朝喪亂,皇高祖淮陰令整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更為南蘭陵人”。明朝李清在合注南北朝史時,依據各朝正史、各種版本的記載,延續了蕭整遷居“晉陵武進縣東城裏,為南蘭陵人”的曆史定論。

【文獻來源】

二十五、(明)李清撰《南北史合注卷六?梁本紀第六?南史六》。卷六,第122頁。

【文獻要旨】

在上述史料中,不僅寫明梁武帝為“南蘭陵中都裏人,姓蕭氏,與齊同承淮陰令整”,而且寫出了他的軍事才能與政見:“政出多門,亂其階矣。”

【文獻來源】

二十六、(明)《(永樂)常州府誌》。廣陵書社,2006年點校本,卷一一,第2頁。

【文獻要旨】

明《(永樂)常州府誌》,有清嘉慶年間(1796—1820)抄本,道光年間由無錫華湛恩校訂,係上海圖書館館藏孤本。該誌對齊高帝、梁武帝及齊梁皇室成員皆“為南蘭陵人”記載得清清楚楚。

【文獻來源】

二十七、(明)朱昱撰《重修毗陵誌?青城鄉》。明成化二十年刊本,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影印,收人《中國方誌叢書》。

【文獻要旨】

梁朝高僧誌公,為梁武帝國師,因不願在承城建康為官,要求梁武帝肅彳;於允許他到武帝故裏萬歲“舊第舍為寺”的寺院(即慧炬寺,後改名智寶禪寺等)研究佛理,得到恩準。誌公在寺內親自開挖了“誌公井”。宋《(鹹淳)重修毗陵誌》等誌書中皆有“誌公井”記載。此井至今仍在,永不枯涸。青城,在萬歲鎮東十裏處,是齊梁的郊祀之所,為湯沐邑,有圓丘、方澤,史、誌上皆有記載。明《重修毗陵誌?青城鄉?十三都》載此處有“誌公橋”。這是一個新的發現,也很符合誌公當年在萬歲鎮(時為南蘭陵郡、縣誌所)的行蹤。橋名無疑是因誌公在此或由他修建而命名的。這對進一步研究齊梁文化很有史學價值。

【文獻來源】

二十八、《大清一統誌?常州府?武進縣》。《續修四庫全書》,第614冊,第426頁。

【文獻要旨】

《大清一統誌?武進縣》對“武進故城”、“蘭陵故城”以及武進縣方位、地理等記載得非常詳盡,“蕭整自蘭陵過江,居武進縣之東城裏。??…遂為南蘭陵人”等史實,躍然於紙上。

【文獻來源】

二十九、(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南直七?常州府》。《續修四庫全書》,第601冊,“武進縣”、“武進故城”詞條,第318頁;“蘭陵城”詞條,第319頁。

【文獻要旨】

《讀史方輿紀要》是清代著名曆史地理學家顧祖禹在明亡後,隱居不仕,曆時三十餘年,參考二十一史和一百多部各種地方誌書編撰而成。首敘曆代州域形勢然後再以明末清初政區直隸和江南十四省,敘述府州縣疆域、沿革、名山、大川、關隘、古跡等,著重考訂古今郡縣變遷及山川險要戰守利害關係。這是一部研究中國軍事史和曆史地理的重要文獻。

該書記載:“武進故城,府西北七十裏。”“蘭陵城,府西北六十裏。晉太興初始置南蘭陵郡及蘭陵縣於武進界內,宋因之。亦曰東城,以在武進東也。蕭道成高曾以下皆居武進之東城裏,因為南蘭陵人。

梁省武進入蘭陵。”在這本書裏,關於“東城”一名的來曆,講得很清楚。

【文獻來源】

三十、(清)《曆代沿革表?武進縣》。《四部備要》本,第66頁。

【文獻要旨】

清《四部備要》係嘉慶十九年段長基編纂,浙江桐鄉陸費逵總勘,上海中華書局據自刻本校刊。其《曆代沿革表?武進縣》雲:“舊武進縣在府城西北七十裏,本丹徒縣地。孫吳改曰武進。晉太康又別置毗陵縣,為毗陵縣治。垂拱二年,分晉陵縣置武進縣。附郭內。”其“常州府”沿革各名稱,也記載得十分清楚。

【文獻來源】

三十一、(清)王祖肅等修,虞鳴球等纂《武進縣誌?建置》。清乾隆三十年刻本,《稀見中國地方誌彙刊》影印本。卷一,第2頁、卷十,第45頁。

【文獻要旨】

該誌在“建置沿革卷”中載明:“太興元年,江北亂離,武進僑立南蘭陵郡”、“天監元年改武進為蘭陵縣”、“唐武德以故蘭陵地置武進縣。”在“古跡卷”中又記載明:“南蘭陵郡”、“蘭陵城”、“東城天子路”、“萬歲街”、“寶誌寺基”等齊梁時期地理名稱和古跡遺存。

【文獻來源】

三十二、(清)王祖肅等修、虞鳴球等纂《武進縣誌?橋梁》。乾隆三十年刻本,卷二,第24頁、第331頁。

【文獻要旨】

清《武進縣誌》,係王祖肅(乾隆二十年任武進縣知縣)等人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修、虞鳴球(乾隆十二年進士、乾隆七年任武進縣教諭)等人纂的一部與《陽湖縣誌》同時修的一部誌書。該誌的“橋梁”中,清楚記載:“蘭陵橋在萬歲東嶽廟前。石橋在石橋灣,一名五相橋……”、“張陵橋跨浦河近萬歲灣……”指正將以梁武帝蕭衍母親張尚柔陵墓所在地(即“張陵”)的張陵橋當作“千秋橋”誤,顯然是經考證的。但充分肯定“蘭陵橋在萬歲東嶽廟前”、“張陵橋跨浦河近萬歲灣”這些史實,彌足珍貴;同時還首次披露了“石灣橋一名五相橋,雍正戊申重建。”“五相”有學者認為是指南蘭陵郡、縣中心地萬歲一帶蕭氏在南朝宋、齊、梁、陳和隋朝五朝時,出了二十五位宰相(宋:蕭思話、蕭道成、蕭賾;齊:蕭暎、蕭嶷、蕭子良、蕭鏘、蕭嘩、蕭鋒、蕭鸞、蕭坦之、蕭遙光、蕭懿、蕭惠休、蕭穎胄、蕭寶義、蕭衍;梁:蕭業、蕭宏、蕭範、蕭落、蕭會理、蕭糸侖;陳:蕭摩訶;隋:蕭瑀。也有學者認為“五朝”是指宋、齊、梁、陳和後梁(蕭詧所建),第二十五位宰相是指後梁時蕭欣。“五相橋”是二十五位宰相的省稱,萬縷民間也有這個傳說。反映了南蘭陵蕭氏皇室在南朝時拜相人才之多。

【文獻來源】

三十三、(清)李兆洛撰《武進陽湖合誌?輿地誌》。道光十九年修纂,二十二年刊印。卷二,第32頁。(清)桐澤,光緒十四年修《武陽誌餘》卷一,第8頁。

【文獻要旨】

李兆洛(1769—1841),清代著名學者與方誌學家。在他道光十九年編纂,他逝世後,後人於道光二十二年刊印的《武進陽湖合誌》記載:南蘭陵郡、蘭陵縣治在阜通鎮(即萬歲鎮,清代稱阜通鎮);河莊,“為古蘭陵城,即孟河城,有孟河營小河司”。桐澤的《武陽誌餘》也有同樣記載。此外,該誌也清楚地記載太(泰)安陵在武進境內。桐澤,長白人,清光緒丙戌知常州府事。

【文獻來源】

三十四、(清)李兆洛纂《武進陽湖合誌?壇廟誌》,卷一三,第51頁。

(清)《武進陽湖合誌諸圖》刊印宋《(鹹淳)重修毗陵誌》中的“智寶寺”、“萬歲鎮”位置圖。

【文獻要旨】

《武進陽湖合誌》記載:“智寶寺在阜通鎮,又名萬歲寺,梁武帝舊第。天監七年舍為禪院,名慧炬”,“宋太平興國中改智寶禪院”。蕭文元穎士祠:“在蘭陵瀆,雍正間裔孫潤倡族眾捐資重建。邑人大學士程景伊記曰:‘蘭陵瀆,蕭氏聚居所也,舊有文元先生祠……”蕭穎

士,為梁朝蕭氏皇室後裔。湯成烈纂的《武進陽湖縣誌》也有同樣記載。湯成烈(1805—1880),學者,詩文家,曆任浙江武康、永嘉知縣,玉環、仁和同知,纂修《永嘉縣誌》、《縉雲縣誌》。光緒四年(1878)負責纂修《武進陽湖縣誌》,翌年完成。“他治學嚴謹,

好經世之學,對曆史、地理、掌故、詩詞均有研究”,著作甚多,

為江蘇名人。

【文獻來源】

三十五、(清)湯成烈光緒五年纂《武進陽湖縣誌?古跡》。第21頁。清光緒十四年桐澤纂《武陽誌餘》,卷一,第51頁。

【文獻要旨】

宋《(鹹淳)重修毗陵誌》、《明永樂常州府誌》、清乾隆《武進縣誌》、清道光《武進陽湖合誌》、清光緒《武進陽湖縣誌》、清光緒《武陽誌餘》等方誌先後係統記載:“東城天子路在萬歲鎮西”,“在武進通江鄉萬歲鎮西”。又分別栽:“梁武帝故宅在阜通鎮,天監七年舍為智寶寺”,“萬歲街在通江鄉即阜通鎮梁武帝故裏”,“萬歲街亦梁武故裏”。此夕卜,還分別記載著誌公井“在寶誌寺內,大旱不竭”,“碗池亦在寶誌寺內”。

【文獻來源】

三十六、(唐)劉長卿《過蕭尚書故居見李花感而成詠》,儲仲君《劉長卿編年箋注》,中華書局,1996年。

過蕭尚書?故居@見李花感而成詠

(唐)劉長卿

手植已芳菲,心傷故徑微。

往年啼鳥至,今日主人非。

滿地誰當掃,隨風豈複歸。

空憐舊陰在,門客共霑衣。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709—約780),字文房,河北河間人。唐玄宗開元間進士,曆任監察禦史等職。性剛直,曾兩遭貶謫,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其詩作多寫個人失意,羈旅愁懷,但哀傷而不怨怒,是以承《國風》、《小雅》之旨意。尤工五言,稱“五言長城”,有《劉隨州文

集》。

【注釋】

蕭尚書:即蕭複,為齊梁蕭氏皇室後裔,《舊唐書》有《蕭複傳》,唐建中四年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武進人。唐大曆(大曆,為唐代宗年號)末,曾為常州刺史。

故居:蕭複故居,即老家在常州。

【文獻來源】

三十七、(宋)費袞《毗陵東坡祠堂記》,《梁谿漫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毗陵東坡祠堂記

(宋)費袞

卒等爭,七卞,年旱市。其後謝表有“買田陽羨,誓畢此生,,之?語_。?在?禁?林?,與?胡?完i、’蔣k叔唱和,有雲:“惠泉山下土如濡,陽羨溪頭米勝珠。賣劍買牛吾欲老,殺雞為黍子來無?”又雲:“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飽惠山。,,哼亭f尋平手,哼崢?歹旱,亭羊唁②¥學。蓋出處窮達③,三十%間,*償一曰忘者。

詢辜奠kk所,邦人以為闕文。乾道壬辰,太守願強?伯?子健來,+蘋早,塑東坡像其中。又於士大夫家廣摹畫像,或朝服‘,i,列於壁間,而晁侍郎公武?為之記,其略曰:“公武聞諸世父景迂生:崇寧間賊臣擅國,顛倒天下之是非,人皆畏禍,莫敢莊語。公之葬也,少公黃門?銘其壙?,亦非實錄。其甚者以‘賞罰不明’罪元祐,以‘改法免役7壞元豐。指溫公4才智不足’,而謂公之斥逐出其‘遺意、稱蔡確0鎊罐可赦,而謂公之‘進用’自其‘遷擢7。章子厚?之賊害忠良,而謂公4與之友善’,林希?之詆誣善類,而雲公‘嚐汲引之’。嗚呼!若然,則公之《上清儲祥》、《忠清粹德》二碑,及諸奏議、著述,皆誕漫歟?公武因子健之請,伏自思念,歲月滋久,耆舊日益淪喪,存者皆邈然?後進,則緒言?將零落不傳。於是不敢以不能為解,而輒載其事。惟公當元祐時,起於謫籍,登金門玉堂,極禮樂文章之選。及章蔡?竄朋黨於嶺表,而公獨先;朝廷追複黨人官爵,而公獨後。立朝本末,彰明較著?如此,豈有他哉!昔陳仲弓?送中常侍父之葬,非以為賢;從者詈楚公子曰:‘隸也不力’,非以為不肖,皆有為而發,豈少公之意,或出於此,非耶?後世不知其然,惟斯言是信,則為盛德之累大矣。因述景迂生之語,序亭卒f歹?,庶異曰網羅舊聞者有考。”記成,強伯亭虧冷,了葶零卒fff—,用杜元凱之法?,蓋欲俱?傳不朽,i指意ili,i訣公之逵

節,固自萬世不磨矣。

(文中著重號,係引者所加)

【注釋】

崎嶇:跋涉奔波。

南蘭陵:東晉時置蘭陵郡,治所在蘭陵縣(今江蘇常州武進區)。南朝宋改名南蘭陵郡。

出處窮達:出仕與隱退,困厄與顯達。

晁侍郎公武:晁公武,字子止。紹聖年間進士,官至侍禦史。四川安撫置使、利州路安撫使,曆知興元府、恭州、榮州、合州。乾道七年(1171),除臨安府少尹。自七世祖晁迥以後,家藏書達24500佘卷。公武校諸異同,論述大旨,編成《郡齋讀書誌》,為宋代目錄學名著。

少公黃門:指東坡弟蘇轍。蘇軾稱長公,蘇轍稱少公。蘇轍曾任門下侍郎,亦稱黃門侍郎,簡稱黃門。

銘其壙:為他作墓誌銘。壙:墓穴。

蔡確:字持正(1037—1093)。舉進士,擢監察禦史裏行。初附王安石,及安石罷相,即議論其過失。以此獲得升遷,自知製誥至禦史中丞、參知政事,又任尚書右仆射,升左仆射。元祐初,出知陳州,奪職安州。因曾遊車蓋亭吟詩被指為謗譏宣仁太後,貶英州別駕,安置新州,死於貶所。

章子厚:章惇,字子厚。

林希:字子中(1035—約1101)。嘉祐進士。熙寧中,同知太常禮院。遣使高麗,懼勿行,責監杭州樓店務。元祐中曆秘書少監、起居舍人。為言者所論,出知蘇州,遷宣、湖等州。哲宗親政,複為中書舍人,修《神宗實錄》。時盡黜元祐君臣,希密預其議,起草貶斥司馬光、呂大防、蘇軾等數十人詔令。遷禮部、吏部尚書,翰林學士。紹聖四年同知樞密院事,次年罷知亳州,徙太原府。徽宗立,移知大名府等地。

邈然:茫然不知。

?緒言:已發而未盡之言論。

?彰明較著:明白、顯著。

?陳仲弓:陳墓,字仲弓(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初為縣吏,後入太學,曾任太丘長。在黨錮之禍中,他被牽連其中。大家都逃亡避禍,陳宴不走,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後,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中常侍”是指東漢宦官張讓(?一189)。張讓是潁川人,漢靈帝時把持朝政,為陷害忠良、貪暴橫行的“十常侍”之首惡。張讓之父死後歸葬潁川,“雖一郡畢至,而名士無往者,讓甚恥之。寒乃獨吊焉。及後複誅黨人,讓感叢故,多有全宥”。

?樂石:原指可製樂器之石料。因秦李斯《嶧山石刻文》用此石鐫刻,後以之泛指碑石。

?杜元凱之法:杜預(222—284),西晉名將。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鹹寧四年(公元278年)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鎮襄陽。次年,連表要求攻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統兵克江陵,招降南方州郡。以滅吳功,封當陽縣侯。多謀略,時稱“杜武庫”。“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穀,深穀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穀乎!

【文獻來源】

三十八、(宋)王安石《送沈康知常州》,選自《王臨川集》。

送沈康知常州?

(宋)王安石

作客羊學跡已陳,為傳謠俗記州民。

清塍田疇薄,廚傳?相仍市井貧。

常恐勞人輕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

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江西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仁宗慶曆二年進士。熙寧二年,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陸續推行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稅以及置將、保甲、保馬法等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由於保守派強烈反對,新政屢遭阻礙。熙寧七年,罷相,九年再罷,退居江寧(今南京),封“荊國公”。他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曾任常州知府。他關心民生,有惠政。後,邑人建有“半山亭”(原惠民橋北堍之西)以紀念。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詞作風格高峻,著作甚多,文集有《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文集》。

【注釋】

沈康:常州知府,王安石的繼任者。宋仁宗嘉祐三年,王安石由常州知府調任江南路提點刑獄。這首詩,是他送給沈康的。

廚傳:為供應過往客人食住和車馬的館舍。

朱輪:古代王侯貴族官員所乘的車子。

荊溪:大河,在蘇南。上遊胥漢河,經溧陽市東流,到宜興市大埔附近入太湖。此處主要指常州府宜興境內。

【點評】

王安石時為常州知府,作為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對常州的曆史自然了如指掌。此詩的開頭兩句“作客跡已陳,為傳謠俗記州民”,不僅清楚揭示了常州就是蘭陵(南蘭陵),而且充分說明了他對常州人民的疾苦非常關心。詩的後麵幾句,不僅是對繼任者沈康寄予希望,而且還表達了他對常州的一往情深,令他“最憶荊溪兩岸春”。

【文獻來源】

三十九、(宋)司馬光《題常州東山亭》,選自《司馬文正公集》。

題常州東山亭?

(宋)司馬光

謝傅?英聲高可攀?,結茅積土想東山?。

常憂勝概?—朝盡,豈信風流千古還。

塵尾蒲葵供永日,酒樽棋局奉歡顏。

賢侯心跡遙相望,不使蘭陵@風月閑。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字君實,號迂叟。陝西夏縣(今屬山西)淶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侍製兼侍講知諫院。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判吏部流內銓。治平三年(1066)他撰成戰國迄秦的《通誌》八卷上進,作為封建統治之鑒,因而受到英宗重視,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名《資治通鑒》。王安石實施新政,他竭力反對。被任命樞密副使,他堅辭不就。寧熙三年(1070)曾出知永興軍(治今陝西西安市)。第二年,他退居洛陽,繼續編撰《通鑒》,於元半七年修成。他治史為文嚴謹,從發凡起例到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哲宗接位,聽政的高太後召他進京主持國政。第二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將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基本廢除,罷黜新黨。為相僅八個月,即病死。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他任上曾到過常州,對常州曆史稔熟。

【注釋】

東山亭:唐代文學家獨孤及(725—777),擔任常州刺史時,因對東晉名相謝安(320—385)高山仰止,十分敬慕,便在毗陵驛之南麵(即驛橋東)“結茅積土”,乂築庭園,名曰“東山”。東山,是謝安的號。謝安在晉孝武帝時,官至宰相。大元八年,他任用弟弟謝石、侄兒謝玄等良將,在淝水將前秦苻堅南下的大軍打得落花流水,並乘勝北伐,收複了洛陽、青山、兗州、徐州、豫州等大片土地,威震天下。後來,因受到執政的司馬道子排擠,出鎮廣陵(今江蘇揚州)。此後,調回京城,不久即病逝。他為官四十餘年,有政聲,民間更是有口皆碑,遂為後世所敬仰。東山,有東山亭、水西館等名勝。唐代詩人李紳、張祜等皆有詩詠東山亭、水西館等。

謝傅:即謝安,贈官太傅,因稱。

英聲高可攀:英聲:英傑的名聲。高可攀:喻可以學習,作為榜樣。

想東山:雙關語。一指想念謝安,二指想念東山亭庭園。

勝概:勝景、名勝。這裏指東山亭、水西館等具有曆史紀念意義的建築物等。

蘭陵:常州古稱延陵、毗陵、晉陵、蘭陵(南蘭陵)。

【點評】

《題常州東山亭》一詩,是司馬光在任上時到常州,遊東山亭後所作。一方麵,他觸景生情,發思古之幽情,表達對東晉名相謝安的敬慕之情,緬懷他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麵,對“結茅積土”建築東山亭、水西館的獨孤及等人,以及後來繼獨孤及任常州刺史的孟筒又加以重修的盛舉,加以表揚。同時,亦表達自己對這些名勝古跡可能一朝被毀,風物不再的擔心,進而流露出自己之所以《題常州東山亭》,是因為自己與獨孤及等人心跡相望,是為了要使蘭陵(常州)的曆史風光永存。司馬光的這首詩,以史學家與文學家的眼光,肯定了曆史上的蘭陵就是宋朝時的常州。

【文獻來源】

四十、(宋)陸遊《斷碑歎》,選自武進區《奔牛鎮誌》,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斷碑歎

(宋)陸遊

二蕭同起南蘭陵?,正如文叔與伯升。

至今人悲大蕭死,齎恨不見梁家興?。

崇崇之陵久為穀,豈為群盜分珠玉。

斷碑槎牙?棄道邊,文字班班?猶可讀。

剝剜苔蘚一淒然,俯仰人間幾變遷。

世人作碑君勿哂?,千載園林須石筍。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今紹興)人。時為南宋詩壇領袖,有“小李白”之稱,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存九千三百餘首,《關山月》、《書憤》、《農家奴》等為後世所傳誦。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等。

【注釋】

南蘭陵,(清)《武進陽湖合誌》載:“奔牛北五裏立南蘭陵郡。”公元318年,晉陵郡武進縣內僑置南蘭陵郡和蘭陵縣,公元502年武進縣改為蘭陵縣,史稱南蘭陵。

齎恨不見梁家興:歎恨,遺憾。蕭衍長兄蕭懿為東昏侯所殺,不及見到梁代之興起。

槎牙:同“枝丫”,分歧出貌,比喻斷碑臥道的樣子。

班班:明明白白。

哂:微笑,含有譏笑之意。

【點評】

此詩為“七言古風”。詩的前兩句寫蕭懿、蕭衍兄弟二人在南蘭陵興起,隻是為後人留下記悼憾恨;三、四句寫蕭氏陵寢被夷為平地,斷碑殘碣倒臥道旁,碑上字跡尚清晰可讀;最後一句寫前人立碑大都隻為園林,後人不必譏笑。但此首宋詩,證明了“二蕭同起南蘭陵”,即今常武地區。

【文獻來源】

四十一、(宋)胡理《題智寶院》,選自(宋)《(鹹淳)重修毗陵誌?詞翰》(卷二十三)第318頁和《蒼梧集》。

題智寶院?

(宋)胡埕

六代煙塵息,千年象教尊。衣冠悲故裏,聚落見荒村。

【作者簡介】

胡埕(996—1067),字德輝,號蒼梧,晉陵(常州武進)人。宋紹興初召試翰林,曾為宰相李綱的幕僚。

【注釋】

智寶院:智寶院在萬綏。萬綏,鎮名,古名七裏丼、阜通,又名東城裏、蘭陵鎮、萬歲鎮等等,是南朝齊梁皇室蕭氏的祖居地。原屬武進縣,今劃歸常州市。《南史?齊本紀》載:“中朝亂,淮陰令整,字公齊,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蕭整,即漢相蕭何之後裔,為武進(南蘭陵)蕭氏始遷祖。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為其後人。故萬綏(歲)又稱為“齊梁故裏”。智寶院,也稱寶智寺,在萬綏鎮,梁天監七年梁武帝蕭衍舍祖宅而建。宋《(鹹淳)毗陵誌》載:“智寶禪院,在縣北七十裏萬歲鎮,梁武帝舊第,天監七年舍為院,名4慧炬偽吳天祚間重建,太平興國中改今額。”

【點評】

本詩為作者遊智寶寺後所作。描寫了齊梁故裏的曾經輝煌和被戰火毀損後的破敗景象,蘊含昔榮今衰的“黍離”之歎。清乾隆皇帝禦賜常州天寧寺匾額“羊多竿學,,。足見亭考;(佛教)早在宋代常州就很興盛。

【文獻來源】

四十二、(明)謝應芳《耕隱為蕭徵士作》(節選),選自《龜巢稿》卷—.〇

耕隱為蕭徵士作(節選)

(明)謝應芳

蘭陵溪?上梅花村?,世居齊梁之子孫。

瀕溪沃壤足禾黍,教子讀書深閉門。

【注釋】

蕭徵士:明代文士,為齊梁後裔,以教子女讀書為樂,杜門不仕,是謝應芳的好友。

蘭陵溪:即蘭陵溝(河),在今新北區湯莊橋鎮,原為武進縣湯莊鎮。

梅花村,即今之蘭陵溝(河)畔的梅家塘。該村莊與謝應芳的故居謝莊毗鄰。

【點評】

此詩開頭兩句,說明蘭陵溝(河)梅花村一帶世代居住著齊梁蕭氏子孫,這裏為齊梁故裏的一部分。

【文獻來源】

四十三、(明)謝應芳《金牛台送長史仲埜》(節選),選自《龜巢集》。

金牛台?送長史仲墊(節選)

(明)謝應芳

清明雨晴花正開,折花送客金牛台。

金牛遺跡不複見,但見塵埃野馬去複來。台前鶴溪貫洮滿?,瀕湖綠野平如席。台後群山倚大江?,齊梁故裏@迷榛棘。

【注釋】

金牛台:據《毗陵誌》載:“漢時有金牛出東山石池,到曲阿,人柵斷其道,牛因驟奔為本,故名。齊高帝嚐與蕭順之共登金牛台,見枯骼橫道,曰:‘文王以來未幾年矣,當複有掩此者乎?’言之凜然動色。”《南史?梁本紀》也有此記載,僅是將“台”寫成“山”字罷了。

鶴溪、洮滿:地名(河、湖),皆在今常州市境內。

大江,即長江,從今萬綏所在的新北區北麵流過。

齊梁故裏:即以萬歲(綏)為中心的南蘭陵郡、縣,這裏是

齊、梁蕭氏皇室的故裏,奔牛靠近萬綏(歲),也是蕭氏主要聚居之地。【點評】

謝應芳是常州武進湯莊人,詩中“蘭陵溪”就在湯莊。詩中“齊梁故裏迷榛棘”句,說明了齊梁故裏就在今江蘇常州新北區萬綏及周邊地域內。

【文獻來源】

四十四、(明)謝應芳《登金牛台》,選自《毗陵謝氏宗譜》(寶樹堂)和《龜巢集》。

登金牛台?

^(明)謝應芳

六龍城?西呂城東,奔牛古堰臥兩龍。

誰築高台水中址,野有蔓草牛無蹤。

河邊青苔生白骨,刀槍箭瘢猶未滅。

問知八十三年前,戰死當時皆義卒。

鐵馬遁去劉將軍,大家率羊走燕雲。

三百山河獻明主,北駝南象今紛紛。

登臨且喜得佳客,鞠育菁菁已堪摘。

浮雲世事勿複論,一醉西風真上策。

【作者簡介】

謝應芳(1296—1392),字子蘭。常州武進湯莊人。元末明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元至正(至正,為元順帝的年號)初隱白鶴溪,築室曰:“龜巢”,並以為號。明初徒居武進橫山,再築“龜巢”室。其尊奉程、朱理學,一生授徒講學。有《思賢集》、《龜巢稿》等,並纂《毗陵續誌》。

【注釋】

金牛台:在武進縣西奔牛,晉立南蘭陵郡,此處為僑“南蘭陵”之域。有春秋時“伯樂琴台”、齊梁時梁武帝蕭衍敕建“陳氏書樓”、蕭惠開舍宅而建“禪鄉寺”等八景在鄉。

六龍城:常州古稱龍城,又號“六龍城”。

【點評】

這首詩描寫了公元1275年秋,元軍攻破常州後屠城,宋軍都統劉師勇率八騎突圍經奔牛西去;後元軍又破臨安,押所虜恭帝、宋室經奔牛去燕京之事。同時描寫了作者的評述與感想。由於金牛台為齊梁時重要文化之地,屬南蘭陵,謝應芳的家謝莊(即原武進縣湯莊橋鄉謝莊)與金牛台毗鄰,此詩也從一個側麵印證了齊梁蕭氏的部分曆史。

【文獻來源】

四十五、(明)蔣岩《常州路儒學興造記》(節錄),選錄於《明永樂常州府誌?文章》卷十六第6頁,廣陵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常州路儒學興造記(節錄)

(明)蔣岩

……奪寧卒旱導_亭,將相大族,占籍並居,名世之士,累累有焉。四乂,宋第進士數百人,道鄉先生則其尤賢者也

(文中著重號,為引者所加)

【點評】

蔣岩,明代宜興人,擢明經第,曆官蒲州刺史,徙太子右衛副史。他撰寫的《常州路儒學興造記》原文較長,故節錄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足以證明常州(元朝初時,改為常州路。武進,在元朝至元十四年為常州路治)為齊梁故裏,是其主要陵邑所在地之一。“將相大族,占籍並居,名世之士,累累有焉”,是指僑居在這裏的蕭氏皇族,為望族,代代有名世之士湧現。“唐為宰相四人”,四人係刊刻之誤,應是八人,指蕭瑀、蕭複等,皆齊梁蕭氏皇族後人。“宋第進士數百人”,是指宋代常州考取進士人數多,僅宋大觀三年(11〇9),常州一地在汴京會試高中進士人數達五十三人,名震天下,宋徽宗特賜《大觀學校推恩詔》,表彰“唯常州為眾”。道鄉先生,即宋代鄒浩,曾任吏部、兵部侍郎,贈寶文閣直學士,諡忠,武進人,以道學忠義名於世,《宋史》有其傳。

【文獻來源】

四十六、(清)乾隆皇帝弘曆禦詩、禦匾,(清)光緒《武進陽湖縣誌》卷首《巡幸恭記》。

乾隆(清高宗皇帝名弘曆的年號,

1736—1795年)於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十九日,奉皇太後南巡過常州,人城,由峨陵驛至萬壽亭登舟。《禦製過常州詩》:“城郭恒教按轡過,覲光不許攸飛嗬。鬧街自覺括熙象,僻壤猶懷疾苦多。一度民情親一度,無頗王道正無頗。越吳襟帶舟車會,

良有司存應若何。”聖駕至天寧寺拈香,

禦賜匾額“龍城象教”,對聯“合相證三摩光融西竺,眾香超萬有界現南蘭”。

【點評】

乾隆皇帝禦賜的匾額“龍城象教”,

龍城,即是指常州。常州自古號龍城也。乾隆皇帝禦賜的這副對聯中的“西竺”,指的是佛教發祥地“天竺”,也就是今印度,因在我國之西,古代也稱為‘‘西竺”;對聯中的“南蘭”,就是南蘭陵的省稱,也就是常州。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幾位皇帝之一,他也是一位大學者與詩人。

我國的《四庫全書》,就是在他執政時期親自倡導編纂完成的一部皇皇巨著。

乾隆皇帝禦賜匾額與對聯時,如果他不知龍城就是常州,南蘭陵就是常州地區,作為一國之君是絕不會隨便“禦賜”的。乾隆的匾額與對聯,證明了曆史上的南蘭陵,就是今常武地區。

【文獻來源】

四十七、(明)謝應芳《龜巢集?耕隱為蕭徵士作》,(清)盛宣懷、繆荃孫編纂《常州先哲遺書》,第88冊,(元)謝應芳著《龜巢集》,卷二第1、12頁;卷五第10頁。

n應芳《雛為蕭徵士作》

師呂張伯啟朱月江金清夫兄弟登金牛台》

【文獻要旨】

在由盛宣懷、繆荃簽孫編纂的《常州先哲遺書》,收有元末明初著名學者、教育家、詩人謝應芳的《龜巢集》。在集(卷二)中,詩人有許多描寫蘭陵故裏、蘭陵蕭氏人物的詩歌。其中《耕隱為蕭徵士作》一首,最能說明武進縣就是南蘭陵,齊梁故裏就在武進。全詩寫得很有氣勢,對耕隱的蕭徵士盡情讚美,對農家生活不勝向往,而對蘇秦“平生不識耕田樂,奴顏婢膝謁諸侯”進行鞭笞嘲諷,其愛憎躍然於紙上。繆薟孫(1844.—1919年),江陰人,我國著名藏書家、校勘專家。(此詩在後麵詩文部分另作評析)。

【文獻來源】

四十八、(清)蔡澍《重建梁昭明太子讀書樓碑記》,江陰市《顧山文獻錄》上冊,第543—545頁。

重建梁昭明太子讀書樓碑記

(清)蔡澍

卑_,審寧奪舉舉華。因念五代承東晉之衰,紀綱墮落而文體尤靡,月霧風雲,爭相仿效。先秦盛漢之音波逐殆盡。蘇子瞻盛稱昌黎之文能起八代之衰者,為此也。太子操數寸不律,丹鉛漢魏以下之文,品盈尺之珍,搜徑寸之寶,定為《文選》。海內操觚家,人人奉為科律,古文之得傳於後者,太子之力為多。意其時日夕嘯傲,與凡築宮聚論之處,如唐李崇賢所稱,居肅成而講藝,開博望以招賢者,其名勝必有愛護而存之,與古文並傳不朽者,求之郡邑所記載,渺不可得,心竊疑之。歲丙辰,奉命出令蓉江,廳治之暇,急求昔賢之遺跡,次第表章,以為邑人所矜式。會以公事至邑之東南顧山。居人為言,山之巔,梁太子讀書處,旁有山茶一株,亦太子登眺時所植也,今額廢久矣。餘聞之惻然;乃倡捐修建,鳩工庀材,因其故址成書樓數楹,貌太子像於中,俾邑之人知瞻禮焉。山茶固枯幹不複榮,然《甘棠》之愛斯在,繚以石垣,俾邑之人知護惜焉。嗚呼!五代時建國如馳傳,置君如弈棋,一時竊據南麵之人反眼皆如雲銷煙滅。而太子以皇儲之貴,雅意詩書,出入經史百子,與韋布裏閭樵悴專一之士,較其毫厘分寸,甄別賞析,昭如白黑。為一代之儒宗,藝林之山鬥,百世而下,聞者莫不興起,可不謂賢與。顧其所嚐築宮聚論之處,朝夕於斯者,不能葺而存之,使垂永久,實東南士人之憾也,宜其得與斯文者之謹有存已。餘既新太子之室,率邑之人士,享而落之。《詩》有之,“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冬〒f華,恭敬而儀刑之繼。自今東南之髦士,將有蒸然而日盛_者',宰斯'±¥實^*厚望焉。遂係之以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