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寺(廟)觀寶塔祠堂碑刻山水陵墓出土文物(1 / 3)

第一部分 寺(廟)觀寶塔祠堂碑刻山水陵墓出土文物

一、文筆塔(齊朝)

從南蘭陵(今江蘇省常武地區)走上中國政治曆史舞台的蕭道成(427—482),於479年取劉宋政權而代之,改國號為齊,改元為“建元”,史稱“南齊”或“蕭齊”,是為齊高帝。建元年間(479—482年),崇信佛教,有著雄心壯誌的齊高帝,在晉陵桑梓域內(即今常州紅梅公園南端)創建了氣勢恢宏的寺院,取名“建元寺”,其意義不言自明。寺院布局完美精致,並有寶塔、石經幢、林園等附屬建築,甚為壯觀,成為蕭齊在故鄉的第一建築群。因寶塔巍冠郡中,形似如椽巨筆,被稱為“文筆塔”,從此成為常州文脈昌盛、英才輩出的象征。至大唐乾元年間(758—760年),寺院經法偁和尚擴建,更為“穹堂佛殿,甲於諸刹”。宋太平興國年間,改稱為“太平興國寺”,塔也因此易名為“太平寺塔”,但人們仍稱其為文筆塔。清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十六日,康熙南巡過常州,禦書“太平興國寺”。清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十九日,乾隆恭奉皇太後南巡過常州,聖駕至天寧寺拈香,禦賜匾額、對聯“龍城象教”、“合相證三摩光融g羊,眾香超萬有界現ff”。西竺,即印度;南蘭,即南蘭陵的省稱。隆皇帝的對聯,證明'y曆史上的常州即南蘭陵也。清鹹豐十年,寶塔毀於兵燹。光緒三十一年(1905),天寧寺住寺冶開清鎔募化重建,恢複原貌。1937年11月,日寇侵占常州時,塔身木結構被焚,塔頂銅葫蘆亦被大炮擊落。1981年,由美籍華人劉

璧如女士(實業家劉國鈞先生之女)等資助,於次年修複,使這一蕭齊遺勝成為齊梁文化與世長存的瑰寶,永放光芒。

8.文筆塔全景(圖1-1)

光緒二十一年,文筆塔恢複了南齊建元寺的舊貌,雄偉莊嚴,暮鼓晨鍾,香火旺盛。其周邊綠樹滴翠,小橋流水,令小憩的人們發思古之幽情,對輝煌的齊梁文化不勝向往。圖1-2為我國著名攝影家吳中行先生(1899—1976年)所攝文筆塔景致之一。

1.光緒二H年時的文筆塔(圖1-3)

1937年11月29日,侵華日軍占領常州,大肆燒殺奸淫,慘絕人寰,其坦克橫衝直撞,從文筆塔前駛過,然後放火、炮擊。

5.遭炮擊後的文筆塔(圖1-5)

文筆塔頂的銅葫蘆遭炮擊墜地,腰部斷裂,損壞嚴重。抗戰勝利後,進行修複,一度供市民參觀,民眾對其千百年來能保存下來,甚為欣慰,常與它合影,永誌紀念。

2.文筆塔重修碑記(整體、局部、飛簷翹角)(圖1_7—圖1-9)

1982年8月,文筆塔重修告竣。圖1-7為常州市文筆塔修複委員會在該年3月撰寫的《碑記》。碑記一開頭即雲:“常州古為三吳重鎮,襟江帶湖,人文薈萃。原城東太平興國禪寺,始稱建元寺,建於蕭齊,後重建於宋太平興國年間,距今已一千五百年。文筆塔為寺內建築,上出雲霄,下臨無地,為境內之勝。”

圖1-8《碑記》局部(開頭) 圖1-9《碑記》的飛簷翹角

8。文筆塔基(蓮花狀)、須彌座(圖1-10—圖1-11)

經曆一千五百多年的建元寺塔(文筆塔),雖飽經風霜,屢遭劫難,幾度重修,但塔址未移,蓮瓣狀塔基及須彌座(由花崗岩構成,呈八角形)始終未變,為南齊遺物。花紋精雕細刻,可見當時建築藝術之精湛。

圖1-10文筆塔塔基(局部)

圖1-11文筆塔須彌座(局部)

、新坊橋(梁朝)

6.昔日新坊橋(圖2-1)

新坊橋,是常州最古老的名橋之一,建於梁大同元年(535),是常州齊梁文化的重要遺存之一。公元502年,同為南蘭陵蕭氏家族成員、齊高帝蕭道成的族侄蕭衍,取齊而代之,改國號為梁,改元為“天監”,史稱“梁”或“蕭梁”,蕭衍即梁武帝。“大同”,是他稱帝後的第5個年號(535—546年),是其佛學思想的體現。新坊橋,位於今常州市和平中路,呈南北向,所跨越的東市河,就是春秋時吳王夫差開鑿最早的“邗溝”(即“運河”)。新坊橋以河為界,是武進、晉陵兩縣的分界地。之所以取名“新坊橋”,是寓意兩邊的原住民或僑居郡、縣居民如新的好街坊鄰居一般和諧相處,這正是梁武帝大同思想的體現。橋為石級單孔橋,條石拱圈,橋台也為條石,建造非常精致。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常州知府曾宏望重修一次,橋上原豎有朱昱所撰《重修新坊橋碑記》石刻。民國初,邑紳楊文照又重修橋麵。現有橋欄,係1975年、1978年換修。這座曆經1500年而不倒塌的古橋,是我國橋梁建築史上的奇跡。

7.民國初年新坊橋及橋之兩岸(圖2-2)

民國初期的新坊橋兩岸,可謂是“人家盡枕河”,水鄉風光依然濃鬱,橋左為棒桂坊,橋右為麻巷。

4.今曰新坊橋(圖2-5)

隨著常州建設特大城市,今日新坊橋兩岸已是高樓鱗次櫛比,一片繁華景象。

1.新坊橋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列為省級和市級文保單位(圖2-9)

常州市人民政府於1987年12月,將新坊橋列為市級文保單位;江蘇省人民政府於2011年12月19日將新坊橋列為省級文保單位。

三、東太平橋(齊朝)

太平橋,建於齊朝建元年間(479—482年),是與建元寺及寺塔(即文筆塔)同時代的建築,且正對著建元寺山門,位於今常州市桃園路,跨越東市河(目卩“運河”,又稱“漕溝”),呈南北向,初名“通波橋”。後因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建元寺改名為太平寺,寺塔與橋也同時改為太平寺塔、太平寺橋,寓意天下太平吉祥。因橋位於府城東城內之關河(中段)上已有一座太平橋,遂稱為“東太平橋”,以示區別。橋名一直沿用至今。東太平橋原為單孔石拱橋,建造雄偉,橋畔碼頭船隻穿行如梭,商業交易十分繁忙。

1.民國時期的太平橋(圖3-1)

為民國初年太平橋及碼頭的一個鏡頭。

2.今日東太平橋秋景(圖3-2)

為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需要,古老的東太平橋先後於1972年、2000年兩次進行改建、擴建,以方便行人、車輛。圖為今日東太平橋秋景。

3.東太平橋北端街景(圖3-3)

東太平橋北端為延陵東路。延陵路是以常州人文始祖季劄封邑延陵命名的街道,是常州市中心的一條主要街道、商貿中心,非常繁華,也是天寧區風景名勝最集中之地。

四、萬歲(綏)——齊梁皇室蕭氏袓居地和曆史上武進、蘭陵郡、縣政治中心

萬歲(綏),是一座有著悠久曆史文化的古鎮。據周處《風土紀》載:“漢光武初,潛嚐宿井旁,民為指途達江岸,即位命開此瀆。”光武帝,即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也;井,陳玉瑾《續誌》雲:“江橋至蘭陵橋”處,即浦河江橋至萬歲東嶽行宮門前,古稱“七裏井”。清《武進陽湖合誌》卷三《輿地誌三》說:“鎮為古萬歲街,舊武進縣址,僑置南蘭陵郡,故橋有蘭陵千秋名,以其為齊、梁興王地,故宋時謂鄉為千秋,鎮為萬歲,至明改為通江鄉阜通鎮。”阜通之名,一是指這裏曆史上屬高亢地帶。二是指這裏交通四通八達。清時,它與奔牛、橫林並列為武進三大鎮。國史《南齊書》、《梁書》、《南史》、《新唐書》等皆載:西晉“永嘉之亂”後,曾為淮陰令的蕭整,由山東蘭陵縣率大批族人南遷“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宋《鹹淳毗陵誌》也有同樣記載。清《武進陽湖合誌》也載:“泰興元年,蘭陵蕭整率族歸南,處之武進,僑置南蘭陵郡於此,後遂為齊、梁興王地。”東城裏,即阜通,也就是今萬綏(歲),因蕭整及族人僑居武進故城之東,故稱“東城”。劉裕代晉建立宋政權後,凡僑置的郡、縣皆冠以“南”字,這樣,僑置郡、縣治所所在地的東城,便成為“南蘭陵”中心之地。自此,蕭整便成為南蘭陵蕭氏的始遷祖,在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上繁衍發展,遂成望族。齊朝開國皇帝蕭道成當年就住在東城天子路,梁朝開國皇帝蕭衍的祖宅中郡裏就在智寶寺(也叫慧炬寺、萬歲寺、東林

寺、南寺),即今萬歲東嶽行宮的大部分。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後,因這裏出了齊、梁兩代皇帝,便於建隆元年(960)改名為千秋鄉萬歲鎮。千秋萬歲,其意不言自喻。直到清代(I860年),才將鎮稱為“萬綏”,並一直沿用至今。由於近年行政區域的調整,萬綏鎮並人今孟河鎮。萬綏,這座經曆千餘年滄桑的古鎮,不僅是齊梁故裏,而且是齊梁文化的首要發祥地,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齊梁文化的遺存,極具史學與文化價值。

4.清《武進陽湖合誌》(卷三?輿地誌)中關於萬歲鎮為“齊梁興王地”的記載(圖4-1)

圖4-1《武進陽湖合誌》

5.萬歲(綏)古鎮老街(一段)(圖4-2)

6.萬歲東嶽行宮大門(圖4-3)

萬歲東嶽行宮,在今萬綏鎮,又名“東嶽廟”,在原梁朝智寶寺大部分寺基上建造。宋《鹹淳毗陵誌》與清《武進陽湖合誌》等皆載:“智寶寺在阜通鎮,又名萬歲,梁武帝舊第,天監七年舍為院,名慧炬。”唐朝貞觀年間(627—649年)重建,偽吳天祚間重修,宋太平興國改名智寶禪院。胡蒼梧詩:“六代煙塵熄,千年像教尊。衣冠悲故裏,聚落見荒村。”“明洪武中重建,旁有元通庵,舊慧炬經堂也。”

7.《續修四庫全書》中“萬歲為梁武帝舊第”的記載(圖4-4)

在《續修四庫全書》中,不僅有“能仁禪寺”(即齊黃門侍郎蕭惠開舍宅為寺的禪鄉禪院)的記載,也有“智寶禪院”在“萬歲鎮梁武帝舊第天監七年舍為院”的明確記載。

8.南寺遺址(圖4-5)

南寺,也就是智寶寺,又稱“慧炬寺”、“蘭陵寺”、“皇業寺”、“萬歲寺”或“東林寺”等。南寺之名,在隋大業末和唐武德初,即有此稱。清代湯冠三在寺門書有“勅建南寺”匾額。南寺,五代時期僧人澄清撰有碑記,據《武陽合誌》記載:“惜早已遺失。”“敕建南寺”之“敕”字,在“文化大革命”初,被“紅衛兵”毀掉了。

南寺(今萬歲東嶽行宮西一角),當年梁朝國師誌公就住在這裏。1949年後,這裏曾改建為萬綏中心小學。後為保護文物古跡,學校遷走。

3.謝應芳《梁寶寺修造疏》(圖4-6)

收錄進《四庫全書》中的明代大學者謝應芳的《龜巢稿》卷十內,有一篇《梁寶寺修造疏》,說明了明朝重修的智寶禪寺已“勝昔年梁武之時”。

圖4-6《梁寶寺修造疏》

4.東嶽行宮古戲樓(圖4-7)

走進東嶽行宮大門,即見一座古戲樓,為清代建築,係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戲樓上的一副清代楹聯,反映了萬綏(歲)古鎮的曆史地位和重要性:“阜通重鎮,文經武緯,萬歲高風澤流長;蘭陵要塞,設郡置縣,齊梁故裏傳頌久。”

圖4-7東嶽行宮古戲樓

9.萬歲(綏)鎮東嶽行宮戲樓中央的畫圖及楹聯(圖4-8)

東嶽行宮左側的古代碑林反映出齊梁皇室與南蘭陵萬歲(綏)的關係。圖4-9為康熙歲次庚辰仲冬,由進士出身的清員外郎趙申喬拜撰的《萬歲東嶽行宮碑記》。《碑記》一開頭即將“萬歲”點出,即古鎮萬綏也。圖4-10為道光二十六年的《重修東嶽行宮碑記》。《碑記》一開頭即寫明:“東嶽齊魯望也,吾邑萬稅(綏)鎮,齊梁時南蘭陵……”清一度將萬歲(綏)改為“萬稅鎮”,為當時課稅重鎮。

17.萬歲東嶽行宮大殿(圖4-11)

大殿規模恢宏、莊嚴,殿內有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三尊巨像,融儒、釋、道於一體,體現了梁武帝“三教圓融”的文化思想。在大殿南北兩廂,設有“蕭齊祖室”、“蕭梁皇室”和“祭祖室”等,供齊梁南蘭陵蕭氏後人祭祀祖先。同時還有十多塊古碑,它們多為清康熙、道光年間和民國時期的碑記。這些碑記反映出東嶽行宮與齊梁蕭氏皇室的曆史淵源。

圖4-11東嶽行宮大殿

11。梁武帝舊第之斷壁殘垣(圖4-12)

梁武帝舊第,在東嶽行宮南端及今萬綏衝壓機床廠區範圍內,其斷壁殘垣及一些磚塊猶在。

清《武進陽湖合誌》卷二《輿地誌?古跡》載:“智寶寺基在武進通江鄉,即梁武帝舊宅,內有古井、碗池。”又雲:“碗池,在武進通江鄉梁武帝舊宅內。”通江鄉,即今日萬綏(歲)地區。北宋時為千秋鄉,治所設萬歲鎮。清時易名通江鄉。民國十三年,武進組成2市、14鄉、82都、417圖時,通江鄉改為通江市。盡管曆千年滄桑,舊第內的碗池(呈圓形,直徑達10米,相傳為蕭家禦用洗碗池)於1969年冬浦河初次改道被挖,幾廢,但井仍在,井水冬暖夏涼,甘甜清香,四季不涸。

誌公井,在今萬綏衝壓機床廠內,係梁初開挖的方井,後改為圓井,專為梁武帝的國師誌公飲用,是誌公親自開挖的。井欄現已不存,井水甘甜如怡,從不涸竭,一直被民間傳為美談。圖為常州市博物館“齊梁故裏”曆史展廳中展示的誌公井老照片。

鵬程墩原名“彭城墩”,為萬綏之西的彭山山脈的一部分。南蘭陵蕭氏當年因這裏山勢形似大鵬展翅,改名“鵬程墩”,寓意鵬程萬裏。《南齊書》上載:“十二月,甘霖降彭山鬆樹,至九日止。”當代著名史地專家丁福林教授在2010年9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其專著《南齊書校議》(“二十四史校議研究叢刊”之一)中指出:“此條彭山,當武迸之彭山也。”彭山,《南史?齊本紀第四》雲:“帝舊塋在彭山,岡阜相屬,數百裏不絕。”由武進縣延綿至丹陽及寧鎮山脈。

1S.羅妃橋與鳳凰橋遺址(圖4-17)

羅妃橋,清《武進陽湖合誌》(卷三?輿地誌)載:“羅妃橋在阜通鎮南,相傳梁武帝為羅妃所造,因名。”民國十五年《武進年鑒》亦載:“羅妃橋下水西來會之,至張陵橋人孟瀆,長四十餘裏。”羅妃橋水,指從廟前橋(即“蘭陵橋”)流過的蘭陵河。張陵橋,建在蕭衍之母張尚柔陵墓旁所在地即張陵(在浦河畔)。圖4-17為1949年解放初時的羅妃橋。曆經千年,已破敗不堪,橋下為蘭陵河(照片由常州市博物館提供)。鳳凰橋,原是一座齊梁古橋,在今萬綏鎮老街南端,已不存。

27.今日蘭陵橋(圖4-19)

在蘭陵古橋遺址上重建的蘭陵橋,已成為萬綏商貿集散地要道。

28.齊高帝蕭道成像和梁武帝蕭衍像(圖4-20—圖4-21)

蕭道成(427—482)是齊朝的創建者,公元479—482年在位,南蘭陵(今常州市西北)人,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曾言“使我臨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在萬綏(歲)之東嶽行宮與九龍禪寺的祭祖殿(堂)內,供奉著他的像。

蕭衍(464—549)是梁朝的創建者,公元502—549年在位,南蘭陵(今常州市西北)人,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曆史上執政四十年以上的九位皇帝之一。他對促進“三教(儒、釋、道)圓融”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他故鄉的萬歲東嶽行宮與九龍禪寺之祭祖殿(堂)內,供奉著他的像,每年都有一批批海內外南蘭陵蕭氏後人前來拜祭、敬仰。

33.在江蘇民間首次發現的《梁皇寶卷》(圖4-22—圖4-23)

2〇1〇年底,在齊梁故裏萬綏民間發現了首部《梁皇寶卷》,是一位八十三歲的吳姓婦女捐出的。《寶卷》刊刻於清光緒二年(1876),為木刻線裝本,長27.5厘米,寬17.5.厘米,竹紙印刷,由杭州大街弼教坊瑪瑙經房印造,共印1〇〇本。

全書共101頁,刻工精細,字跡雋秀,為宋體字。雖距今130餘年,品相仍基本完好,是齊梁故裏極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由常州一市民收藏。《梁皇寶卷》講述的是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常州籍的梁武帝的皇後郗徽不信“三寶”,因生妒恨,死後遭報應,投胎為巨癖。後梁皇蕭衍在萬歲東林寺(即智寶寺)主持誌公和尚的協助下,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寫了一本寶懺(即後世所稱的《梁皇懺》)來超度郗氏,最終郗氏返作人形上了天庭。《南史》卷一二載,郗“後酷妒忌。及終,化為龍,人於後宮井,通夢於帝。或見形,光采照灼。帝體將不安,龍輒激水騰湧。於露井上為殿,衣服委積,常置銀鹿盧金瓶百味以祀之”,應是指此事。

29.齊梁建築石刻(圖4-24—圖4-25)

在萬歲東嶽行宮中,至今仍保存著許多齊梁建築石刻,彰顯著帝王之氣。經考古文物專家鑒定,圖4-24為龍與鯉魚,意為鯉魚躍龍門,化為“龍種”。圖4-25為巨龍躍上青天,喻青雲直上,君臨天下。

30.智寶禪寺大殿的頂梁柱與石礎(圖4-26)

智寶禪寺大殿曆史上幾度重建,但寺基始終未變,大殿的頂梁大柱與石礎一直保存完好,乃是因為建造講究科學,石礎既可防水防濕,使大柱免遭蟲蛀損,又可防止鼠類爬登。

圖4-26智寶禪寺的頂梁柱與石礎

22。碗池、墨池和馬池遺址(圖4-27—圖4-28)

《武進縣萬綏鄉誌》記載:萬綏有“四橋八池”齊梁遺勝,即:蘭陵橋、羅妃橋、懊惱橋、鳳凰橋;馬池、碗池、墨池、龍池、燈池、將家池、東大池、西大池。民間還有許多有關它們的故事傳說。圖4-27為碗池遺存,是當年蕭家禦用洗碗池之一。圖4-28為蕭氏皇家弟子讀書洗筆與硯台的墨池遺址。馬池為蕭道成及其將士洗刷戰馬的池塘。

圖4-28墨池遺存

5.東城天子路遺址(圖4-29)

《南朝五史大辭典》詞條:“東城裏,裏名,在今江蘇常州市,為南齊蕭皇室蕭氏祖居。”(第407頁)臧勵龢等在民國十八年所編著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說:東城“天子路在江蘇武進縣西北萬歲鎮西。”清《武進陽湖合誌》卷二《輿地誌》雲:“東城天子路在武進通江鄉萬歲鎮西……實則齊高帝居此村也。”《南齊書?祥瑞誌》載:“宋泰始中,童謠雲4東城出天子’,故明帝殺建安王休仁。蘇榀雲:上舊鄉有大道,相傳秦始皇所經,呼為‘天子路’,後遂為帝鄉焉。”據考證:東城天子路在今萬綏鎮西之萬綏茶場一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裏相繼搞“旱改水田”、“格田成方”時,開挖到城磚、城腳石、井磚、青龍碑、陶器等眾多古代文物。當地政府已在遺址立碑保護。

6.萬綏出土的戰國時銅卣(圖4-30)

齊梁故裏萬綏,曆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從萬綏出土的提梁三足銅卣。經考古文物專家鑒定,此提梁三足銅卣為戰國時代(即東周後半期始,止於秦始皇二十六年,約公元前475—前221年)的。可見當時我國南方冶金技術之精湛,同時也反映出萬綏這一帶曆史文明之發達。銅卣現珍藏於常州市博物館。

圖4-30萬綏出土的戰國時代的銅卣

25。齊梁皇墳遺址(圖4-31)

《南齊書》、《南史》等皆載: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四年四月“丙午,窆武進泰安陵”。清《武進陽湖合誌》卷十四《壇廟誌。陵墓》載:“泰安陵,在武進通江鄉山南,齊高帝及昭皇後劉氏所葬,按:《南齊書?高帝紀》雲:‘建元四年,窒武進泰安陵'即此……”該誌又雲:“通江鄉有泰安陵,為齊高帝蕭道成墓”,在今萬綏鎮嚴橋村北。1949年解放後,皇墳遺址仍在一座地勢高峻的山丘上。過去,這裏山崗起伏連綿,為彭山山脈,一直綿延至鵬程墩、顧村,進人丹陽境內,當地百姓稱為“皇墳”。當年,在這裏曾挖出許多雜銅古器(即上繳武進縣文管會)。1975年平整土地,挑高填低時,又挖出一些金、銀、銅等物件,還有一把古銅劍。宋《鹹淳毗陵誌》曰:“泰安陵在武進彭山。”2009年華齡出版社出版的《曆代帝王王位更替》一書(諶亮著)說:“蕭道成建元四年(482)三月病逝,終年六十六歲,在位四年,廟號太祖,諡號高帝,葬於江蘇省武進縣泰安陵。”古代帝王駕崩後,其墓往往移多處,造成多處陵墓,這已不足為奇。民國十七年《武進年鑒》載:在武進縣定東

鄉(今雕莊、馬杭一帶)也有蕭道成“皇墳”。武進,為蕭道成“桑梓本鄉”、“王業所基”,兩地出現其墓,這是頗有意味的。圖4-31為嚴橋村北皇墳遺址所在地。

①海內外南蘭陵蕭氏宗親回故裏祭祖留影(圖4-32)

自我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前來齊梁故裏祭祖的海內外南蘭陵蕭氏宗親絡繹不絕。圖4-32為他們在萬歲東嶽行宮的合影。

萬綏(歲)猴燈,是南蘭陵蕭氏皇室留在故裏、傳承一千餘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列人《江蘇省非遺名錄》。2010年9月,八十四歲的巢鬆林被列為萬(綏)歲猴燈的省級代表性傳人。早在東晉大興元年(318年)左右,因西晉“永嘉之亂”,曾任淮陰令的蕭整為避戰亂,率領大批族人從山東蘭陵南遷,“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即今萬綏鎮(當時為武進縣城),萬綏遂成為僑置的南蘭陵郡、縣治所,從此他們成為南蘭陵人。至南朝的劉宋王朝之後,從南蘭陵走上中國政治曆史舞台的蕭氏皇族,便由蕭道成、蕭衍相繼建立了齊朝、梁朝。蕭氏皇族不僅在萬歲(綏)建造了眾多象征皇權的寺院等建築,而且還在蕭衍舊宅(今“萬歲東嶽行宮”後)附近的校場練兵習武,留下了一套由蕭家將士為主,用以保衛家族、家鄉安全的猴拳舞,並漸次在周邊傳播發展起來,為老百姓所接受,其表演程序和動作灑脫優美,一直被神奇般地沿襲、傳承下來,成為融皇家宮廷文化特色與南北方文化特色於一體的傳統藝術和社會習俗,極具觀賞性與文化價值。據萬綏白兔墩村猴燈傳人之一的(八十三歲)巢炳全老人介紹,萬綏猴燈要到九猴(九套)為止,現在僅存五套。圖4_33為巢全鬆在教孩子們調猴燈。

28。萬綏猴燈表演(圖4-34)

2009年,在由中共常州市委宣傳部等主辦的常州非物質遺存元宵晚會上,萬綏猴燈的表演引起了省、市民俗專家與廣大市民極大的興趣,令人歎為觀止。

關於南蘭陵始遷祖、曾任淮陰令的蕭整,《南齊書》載:“中朝亂,淮陰令整,字公齊,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南史》、《梁書》也有同樣記載。民國時期臧勵龢等編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之“南蘭陵”詞條載:“晉置。南齊末廢。故城在今江蘇武進縣西北九十裏。《齊記》中朝之亂,蕭整自蘭陵過江,居武進縣之東城裏。時寓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遂為南蘭陵。”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南朝五史辭典》(第407頁)“東城裏”詞條:“裏名,在今江蘇常州市,為南齊皇室蕭氏祖居。”今萬綏蔡家村的吉祥禪寺,即為南蘭陵始遷祖蕭整的宗廟,是齊梁皇室的祖廟。圖4_35為吉祥禪寺舊址。

這蕭整原籍蘭陵郡蘭陵縣(今山東棗莊市峰城鎮東),家道殷實。他自幼好學,寫得一手好文章,琴棋書畫,也略知一二。耕讀之餘。約一二知己,或遊山玩水,賞花詠雪;或煮酒飲茗,.吟詩作畫,日子過得倒也愜意。不料好景不長,不久天下大亂。先有八王之亂,接著王彌、石勒起兵,匈奴攻逼,搞得“中原蕭條,白骨塗地”。北方漢族官民相率逃往江南,蕭整也輾轉逃亡到晉陵武進縣(今江蘇常州市)安下家來。東晉王朝建立,在武進縣境內僑置(當時南渡的人口叫做僑人、僑戶。東晉統治者為了控製僑人,也成了維護僑姓士族的利益,在僑人比較集中的地區,設置與其原籍州、郡、縣相同的州、郡、縣,叫做僑州、僑郡、僑縣,筒稱“僑置”或“僑立”)蘭陵郡,從此蕭氏遂為南蘭陵人。

這是迄今為止,對南蘭陵(江蘇常州市)蕭氏始遷祖、淮陰令蕭整最詳細的記述(引自《梁武帝蕭衍傳》)。‘

30.吉祥禪寺前的千年古銀杏樹(圖4-36)

吉祥禪寺前的千年銀杏樹高聳人雲,鬱鬱蔥蔥。圖為吉祥禪寺前的千年古銀杏樹,至今仍充滿著無限生機。

曾任淮陰令的蕭整,是南蘭陵蕭氏的始遷祖,在南蘭陵郡、縣所在地的萬綏(歲)之東嶽行宮與九龍禪寺,祭祖殿堂內他的巨像居中,前來祭拜的海內外蕭氏後裔頂禮膜拜,緬懷追思他的德澤。

①張陵、張陵橋及蕭順之初葬遺址(圖4-38—圖4-40)

張陵,即梁武帝蕭衍之母張尚柔的陵墓,也叫張後陵,在萬綏鎮南,距“武帝舊第”不遠的老孟瀆、

浦河畔。據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曹濟平回憶(他老家就在“萬歲東嶽行宮”一側),解放初,張陵古木參天,有神道,十分莊嚴,他與小夥伴們經常去張陵玩耍。後來,張陵被毀,遺址仍在。張陵橋,因在張陵旁而命名,舊址尚在,在橋址不遠處另建了一座橋。與張陵僅隔一條路的地方便是蕭墳,為張尚柔之夫君蕭順之初葬之墳地,麵積有四五十畝。雜的蔣家村因社最ffl4-39

初奉命世代守墳,後在此建造房屋,發展為村莊。蕭墳遺址今仍在。

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孟河,古名“河莊”,史載公元25年即有此名。《唐書?地理誌》謂:“孟簡浚孟瀆,引江通漕。”築城後,稱為孟城。清《武進陽湖合誌》卷二《輿地誌二》載:“河莊,古蘭陵城,即孟河城,有孟河營小河司。”清光緒十一年編修、1985年出版的《丹陽縣誌》卷一,有一幅清代《丹陽縣全圖》,在該地圖的東北“武進界”內,有一大片地方標識為“孟河城”,城東有“孟河口”、“小河口”等標識。該縣誌《卷四?城郭》,其“外城”這樣記載:“明嘉靖三十五年,倭船艤孟瀆口,突犯河莊城下……”古蘭陵城,是南蘭陵蕭氏始遷祖蕭整率族人過長江後的入境口和最早落腳點,稍後才定居到毗鄰的萬歲(綏),即(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設置郡縣定居下來的。孟河這個地方瀕臨長江,山川秀麗(東有黃山,西有嘉山),黃山因“昔者春申君(黃歇)嚐讀書於此,因以名”。孟瀆又是長江進人晉陵郡的唯一大河,作為曾在一江之隔北岸擔任過淮陰令的蕭整,自然對這裏的地理形勝非常熟悉,於是便由此來到黃山山麓這塊武進縣的沃土上定居下來了。圖5-1為孟河黃山一景。

①清光緒《丹陽縣誌》卷首《丹陽縣全圖》(圖5-2)

該圖東北麵的武進界內“孟河城”所在位置十分突出,麵積很大。此外,該誌中還提到孟河城即“河莊”。河莊,就是古蘭陵城,清《武進陽湖合誌》中有詳細記載。

圖5-2為清《丹陽縣誌》卷首的《丹陽縣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