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名人勝跡大辭典》中的“蕭統”詞條
蕭統(501—531)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字德施,小字維摩。梁武帝長子,世稱昭明太子。南朝梁天監元年(502)立為太子。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能成誦。五年,出居東宮。東宮藏書三萬卷,他引納賢士,相與商
榷古今,一時才人並集。又招文學名士,編集《文選》三十卷,世稱《昭明文選》,對後世文學創作頗有影響。未及即位而卒,諡昭明。〔行跡〕
S.原武進縣鄭陸鄉(今武進區鄭陸鎮)的昭明太子墓(圖10-2)
昭明太子篤信佛教。在其墓東南,原有一座開法寺,他生前常到這裏來講經說佛,這也正是朝廷及蕭氏皇室對這一帶風水比較了解的緣故,故在他卒後選擇此地為墓地。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保太明江山,不允許再出現他姓皇帝,便命軍師劉伯溫派人破壞昭明太子墓附近風水,於是規模恢宏的開法寺遂遭拆毀。然後,另建一座南城寺。現在重建在昭明太子墓址的南城寺已經落成開光。
8.武進境內有昭明太子讀書處遺存——昭明墩(圖10-S—圖10-6)
據民國十七年《武進年鑒》(地理)中的記載:“昭明墩在豐北鄉。”豐北鄉,即今橫山橋北、鄭陸、三河口一帶(今屬鄭陸鎮)。民間傳說有昭明太子讀書處。昭明墩附近還有祝後墩。祝後為何人,她與昭明太子有什麼關係,有待作進一步考證、研究。圖10-5為《武進年鑒》中的昭明墩記載。圖10-6為民國十七年《武進年鑒》封麵。
鄭陸與江陰交界處的秦皇山(圖10-7)
民間相傳秦皇山因秦始皇經此而命名,山下有一條“天子路”,與萬綏的“東城天子路”相連。
十一、原武進縣定東鄉 蕭道成
皇墳(齊朝)
公元482年,有著“倘使我執政十年,當使土地與黃金同價”雄心壯誌的齊高帝蕭道成,沒有實現他的宏願與世長辭了。《南齊書》、《南史》等皆載其“建元四年四月丙午,窆武進泰安陵”。宋《鹹淳毗陵誌》也載:“泰安陵在武進彭山。”清《武進陽湖合誌》中也有同樣記載。民國十五年(1926)出版的《武進年鑒》(地理),內有新的記載:“皇墳,齊,定東鄉,蕭道成墳。”定東鄉,即今武進區馬杭、遙觀,天寧區雕莊、茶山一帶。這一記載,說明古代帝王陵墓往往不隻一處,也有遷葬的慣例。據此,我們深人進行調查,發現雕莊村域內,確實有兩處被老百姓稱為“大墳”或“皇墳”的地方,原有神道等,惜在1958年被毀,皆被夷為平地,但在遺址中有一件石刻(石羊)被幸運地保存,後又被村人保護移至村中,這是頗值得作進一步研究的。
保存下來的石羊(圖11-1)
民國+五年由武進縣建設局編輯出版的《武進年鑒》封麵(圖11-2)
民國十五年(1926)由武進縣編印的《武進年鑒》,是常武地區最早的年鑒。《年鑒》內容頗廣,包括曆史沿革、土地麵積、人口、市鄉鎮區劃、名勝古跡、山嶺、水係、文化、教育、衛生、人物、大事記等等。篇首還有武進縣境圖等。書中還有插圖、廣告和議論文章,資料十分豐富。民
國十七年6月又出了第二回(本),是研究武進、常州曆史文化極珍貴的文獻。
3.民國十五年《武進年鑒》中“皇墳——蕭道成墳”的記載(圖11-3)
金壇茅山乾元觀(齊、梁)
金壇茅山乾元觀,是齊梁時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科學家陶弘景(454—536)隱居之所。齊髙帝時,陶弘景拜左衛殿中將軍。永明十年(482),陶弘景上表請辭,歸隱茅山。梁武帝代齊後,屢次禮聘陶弘景協理朝政,但均被婉拒。然自此“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每逢吉凶或征伐大事,武帝必親自來山中向其谘詢,並在乾元觀內專門營造了谘詢處,名曰:“宰相堂”。有時,也讓昭明太子來謁見。故時人稱陶為“山中宰相”,稱乾元觀為“宰相府第”。明萬曆年間(1573—1620)的《乾元觀記》石碑今存。碑文中雲:“陶弘景,晉之髙士也,梁武帝召之不出。大事必訪山中宰相。”
茅山乾元觀山門(圖12-1)
茅山元陽觀“山中宰相”石雕(圖12-2)
石雕上刻有陶弘景答齊高帝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乾元觀記》碑(圖12-3)
由賜進士第通義大夫大理寺卿、前應天府尹、敕專管漕務督理盧鳳,淮揚梁儲提督、四川學校、沔陽陳文蜀、王叔撰,門人蔡拱日丹書,句容縣縣丞陳嘉詔立石,建業朱時修錫的碑石,為石灰石,高1.8米,寬1米,厚0.2米(如圖12-3)。碑文中寫道:“餘觀三茅所稱華陽洞天金陵
±也肺,蓋天下第一名山,而得道之士,若展上公、魏元君者甚眾,獨以茅氏三真君得名耳。陶弘景,晉之高士也,梁武帝召之不出,大事必訪山中宰相。緣於地靈,前後有李明丹井,李含光集虛庵……”此碑立於明萬曆庚寅年(1590)秋日。
圖12-3《乾元觀記》碑
“山中宰相”煉丹采藥圖(圖12-4)
在乾兀觀內,懸掛著由金壇刻紙藝術家朱曉坤創作的《山中宰相煉丹采藥圖》。
江陰市顧山的千年紅豆樹,相傳係昭明太子蕭統在此讀書、編纂《文選》時所植。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紅豆情》一書收有江陰文史專家吳純濂先生(1925年生)的文章。該文寫道:“這年初夏,太子帶了兩個長隨侍從,從京都建康東行,經京口(鎮江),到南蘭陵(常州西北)拜謁了祖居,又取暨陽(長壽),指向東南,抵達香山腳下……”其後“召集著名文人學士,聚書三萬卷,攜來香山寺……選錄了古今文章之最,編輯成《文選》三十卷”。昭明太子為何要親手種植紅豆?有一個關於他與顧山(即“香山”)尼姑相愛的故事,一直流傳於江陰、武進、丹陽、無錫等地。故事已列人《武進區非遺名錄》。江陰市也將其列人《非遺名錄》。唐代詩人王維吟頌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即是吟此紅豆樹。圖13_1為江陰千年紅豆樹,如今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江陰市顧山千年紅豆樹(圖13-1)
相傳為梁昭明太子親手種植,至今枝繁葉茂,繁花似錦,充滿著無限生機。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常州市武進區資料彙編》(常州市武進區文化局編)封麵(圖13-2)
武進非遺《資料彙編》中關於紅豆故事記載之頁(局部)
蕭統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他2歲便被立為太子,深得老皇帝的寵愛,稱“昭明太子”。
蕭統從小天資聰明,記憶過人。
可惜年僅31歲便離開了人世。
為了使宮女免遭梁武帝蕭衍的懲罰,直至氣絕,蕭統都不曾將宮女蕩舟不慎,使他墮水受寒致疾的真相透露。
梁武帝篤信佛教,在全國遍建廟宇,在江陰顧山也建了一座“香山觀音寺”,並在寺中建有一“文選樓”,太子蕭統代父出家,一為回避宮廷無情的爭鬥,二則是為靜心編撰《昭明文選》。在他留駐顧山期間,一個黃
昏外出散步,偶遇一名美貌女子慧娘,兩情相悅,互生愛慕之情。傳說中,對於慧娘的身份有著各種各樣版本的描述,有的說她是尼姑,有的說她是村姑,有的說她是婢女。偏偏就是這樣身份懸殊的兩個人,就是那麼不可救藥的相愛了,而且愛得一發而不可收拾。然而,該麵對的現實終究是逃也逃不過的。到了分手的時候,慧娘明知“豪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還是與他約定終身,盼他早歸。
慧娘在蕭統走後,相思成疾,抱病而終。待蕭郎回來,卻晚了一步,桃花還在,伊人卻早已紅顏凋零。太子哀痛不已,含著熱淚默默地將伊人所贈兩顆紅豆種於慧娘生前所居之處,因為慧娘曾說:“昔有婦人滴淚成血,化做相思豆,今以一雙紅豆付君,若君早歸,妾當免於此厄,不然,日後……望你見豆如見人吧。”種完紅豆,蕭統又揮筆為那座承載了他愛情的草庵題名為“紅豆庵”。太陽落山了,倦鳥歸林了,蕭統太子滿懷相思悲苦黯然離去。數百年後,兩裸相思樹樹倏忽合抱,樹幹並為一體,上枝仍分之為二,唐人王維見此樹有所感作了名《紅豆詩》一首。
十四、常州齊、梁畫像磚精品薈萃(六朝?齊梁)
1975年冬至1976年春,在常州茶山鄉戚家村發現的南朝大墓(該墓為朝南方向,係橢圓形單室穹隆頂磚室墓,墓由封門牆、甬道、墓室等組成,可見墓主身份非同尋常。從大墳現場情況看,曾被盜過多次)中發掘出土畫像磚、花紋磚八百五十餘塊,計三十九種,紋飾多為模印、作浮雕形式,極富立體感。內容有:仕女、人物騎馬出行、人物牛車出行、飛天、仙女乘鹿,以及獅子、鳳凰等等。花卉則有:忍冬、蓮花、卷葉,蓮心等數十種。畫麵人物儀態瀟灑自如,衣帶優雅飄逸;動物、花卉磚畫,采用了高浮雕手法技藝,精致精美,形神畢備,各具特色。經省內外考古文物專家鑒定,這批畫像磚、花紋磚為南朝(齊
梁)時期所製,集繪畫、雕刻、裝飾工藝、建築藝術等於一體,極為珍貴。它們不僅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世俗與宗教生活,同時也說明作為齊梁故裏的常武地區當時的製磚技術已相當發達,臻於完美。這批畫像磚、花紋磚,現陳列在常州市博物館。2008年市博物館建館五十周年時,編輯出版了一套典藏叢書(文物出版社,2008年),其中有一冊專門薈集了這批畫像磚、花紋磚照片。陳麗華館長欣然讓我們選取一部分以繪讀者,它們是齊梁文化的重要遺產。
為便於了解,我們將常州市博物館之齊梁故裏展廳的“前言”和“六朝習俗”的“簡介”照片先刊於前。
1.常州市博物館齊梁故裏展廳的《前言》
《前言》清楚地告訴人們:南朝四朝中,齊與梁的國君皆出自武進萬綏的蕭氏,常州一帶因此被稱為“齊梁故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服飾《簡介》(圖14-1)
魏晉南北朝(簡稱“六朝”的服飾頗有特點,即在服裝上飾以“纖髯”。
所謂“纖”,就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裝飾物)所謂“髯”,就是指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了解了這圖14-1南朝服飾習俗《簡介》個特點,我們來觀賞出土畫像磚中的人物就知道他們為何要著這樣的服裝了。
托博山爐侍女畫像磚(圖14-2—圖14-3)
長32.2厘米,寬16.5厘米,厚3.8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正麵模印侍女人物像。頭發作雙髻下垂,臉型豐滿。衣外似著圍腰或束腰。下麵長裙曳地,足著高雲頭履。左手托博山爐,爐頂立一小朱雀,右手似做舞蹈動作,動態優雅飄逸。
圖14-2托博山爐侍女畫像磚 14-3托博山爐侍女畫像磚拓片
雙蝴蝶髻侍女畫像磚(圖14-4一圖14-5)
長32.2厘米,寬16.5厘米,厚3.8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正麵模印侍女人物像。頭發作雙蝴蝶髻,左右高聳,臉型豐滿。上身穿寬袖開襟衫,露頸,腰間似有帶鉤或帶紐,腳著雲頭履。右手持一長柄物,像是如意在拂塵。
捧奩侍女畫像磚(圖14-6)
長32.2厘米,寬16.5厘米,厚3.8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正麵模印侍女人物像。雙環發髻下垂,麵部豐滿,寬額,細眉,下巴略圓,眉H清秀,但兩眼半閉。上身著開領寬袖短衫,露臂,袖口係兩細帶,衣外似穿著圍腰或束腰。下麵長裙曳地,足著寬高雲頭履。側身向右,雙手捧奩。
雙發髻侍女畫像磚(圖14-7)
長32.2厘米,寬16.5厘米,厚3.8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正麵模印侍女人物像。頭發作雙蝴蝶髻,左右高聳,臉型豐滿。上身穿寬袖開襟衫,露頸,腰間似有帶鉤或帶紐之類飾物。背略前彎,左手下垂,右手作拈花狀。
持劍武士畫像磚(圖14-8_圖14-10)
長32.2厘米,寬16.5厘米,厚3.8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正麵模印男子像。男子體型纖瘦,高聳發髻,上插一簪,眉目清秀。上身著寬袖開襟衫,內襯圓領衫,露頸,下穿寬鬆長褲,足著雲頭履。一手持劍柄,劍柄垂下纓帶;另一手位於劍上端,作按劍狀。
飛仙紋磚(圖14-12—圖14-13)
長17厘米,寬21.5厘米,長34厘米。
由四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神話中的飛仙圖案。頭戴冠飾,臉部豐滿,手捧葫蘆形淨瓶。冠飾和衣服的飄帶似隨風搖擺,體態婀娜飄逸。
龍紋磚(圖14-13—圖14-14)
高16.5厘米,寬35.2厘米,長34厘米。
這是由七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飛龍圖案。龍昂首,頭生雙角,大張口,細長頸,身體彎曲,尾端上揚。身軀四肢雄健有力,作淩空騰飛狀,展示出與眾不同的氣勢。
虎紋磚(圖14-15—圖14-16)
高16.5厘米,寬35.2厘米,長34厘米。
由七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猛虎圖案。虎昂首,大張口,細長頸,身體彎曲,尾端上揚,身軀四肢雄健有力。既具有濃厚的裝飾意味,又透出山林獸王的威武之態。
凰紋磚(圖14-17)
高16.5厘米,寬16.2厘米,長34厘米。
由三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凰圖案。陵微張,細長頸,兩翼張開,長尾上揚,呈圓弧形。雙爪前後錯開,作淩空飛翔狀。姿態優美,栩栩如生。
鳳紋磚(圖14-18)
高16.5厘米,寬16.2厘
米,長34厘米。
由三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鳳圖案,頭頂有冠,喙緊閉,細長頸,兩翼張開,長尾上揚,呈圓弧形。雙爪前後錯開,作淩空飛翔狀。姿態優美,栩栩如生。
辟邪紋磚(圖14-19)
高16.8厘米,寬21.5厘米,長34厘米。
由四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辟邪圖案。體態似鹿,而頭有獨角。長尾上揚,四蹄騰空,作淩空騰飛狀。辟邪與天祿通常組合出現,既有祈護祠墓之意,亦
作為升仙之座騎。 圖14-19辟邪紋磚
天祿紋磚(圖14-20)
高16.8厘米,寬21.5厘米,長34厘米。
由四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天祿圖案。體態似鹿,而頭有二角。長尾上揚,四蹄騰空,作淩空騰飛狀。天祿與天命、祿位有關,從漢代起即作為鎮墓獸使用。
“千秋萬歲”人首鳥身紋磚(圖14-21)
高16.8厘米,寬15.5厘米,長34厘米。
由三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神話中的瑞獸圖案,是鎮墓獸“千秋萬歲”的另一種形態。人首,鳥身,身著開襟衫,束腰,兩翼張開,長尾上揚呈圓弧形,雙爪並列,作欲振翅高飛狀。
16。 “千秋萬歲”獸首鳥身紋磚(圖14-22)
高16.8厘米,寬15.5厘米,長34厘米。
由三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神話中的瑞獸圖案,是鎮墓獸“千秋萬歲”的另一種形態。
獸首,鳥身,兩翼張開,長尾上揚呈圓弧形,雙爪並列,作欲振翅高飛狀。“千秋萬歲”即是“千歲鳥”、“萬歲禽”的合稱,是傳說中的長壽神鳥,通
常被作為鎮墓獸使用。 圖14-22“千秋萬歲,,獸首鳥身紋磚
獅紋磚(圖14-23)
高17厘米,寬21.5厘米,長34厘米。
由四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獅子圖案。獅子體格雄健,大張口,前爪抬起,後腿蹲踞,尾巴長而上揚,作回首怒吼狀。造型誇張,生動傳神。
圖14-23獅紋磚
忍冬紋磚(圖14-24)
高16.8厘米,寬15.2厘米,長34厘米。
由三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金銀花圖案。金銀花又稱“銀花”、“雙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幹燥花蕾或初開的花。四朵花蕊互相牽連,圍簇著中心的果實,整組圖案寫實中略帶抽象,富有活力。整組圖案凸浮於磚麵之上。
圓環蓮心紋磚(圖14-25)
高15.8厘米,寬14.6厘米,殘長18厘米。
由三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花卉圖案。中間似是蓮心與菱角葉組成的紋飾,中心為一枚菱角。最外麵是一個圓圈,把整組圖案包圍其中。在第一和第二塊磚的左上角及右下角,均有花瓣形紋飾。
中心蓮花紋磚(圖14-26)
高16厘米,寬15.2厘米,長34厘米。
由三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花丼組合圖案。中間是蓮花紋,包含有七枚蓮子。蓮花外圍以一周香草圖案作為點綴,最外麵是一個圓圈,把整組圖案包圍其中。
圓形蓮花紋磚(圖14-27)
高16.8厘米,寬15.2厘米,長34厘米。
由三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花卉組合圖案。中間是蓮花紋,包含有七枚蓮子。蓮花外圍有一周花蕊圖案作為點綴。
圖14-27圓形蓮花紋磚 圖M-28卷葉蓮心花紋磚
22。 卷葉蓮心花紋磚(圖14-28)
高16.8厘米,寬15.2厘米,長34厘米。
由三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花丼組合圖案。中間是蓮花紋,包含有七枚蓮子,蓮花外圍有八朵卷葉花丼,均勻排列。最外麵是一個圓圈,把整組圖案圍繞其中。
蓮花紋磚(圖14-29—
圖14-30)
高15.6厘米,寬15.6厘
米,殘長19厘米。
由三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十二瓣蓮花圖案。花朵綻放,花瓣飽滿圓潤,中間包含有七枚蓮子。蓮花外圍有一周花蕊圖案作為點綴。造型樸實,生動形象。
魃頭等物畫像磚(圖14-31—圖14-32)
長32.2厘米,寬16.8厘米,厚4.2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正麵模印一組瑞獸組合圖案。最上層是帶雙翼的飛獸紋。中間是簡化的虎紋,最下層則是魃頭紋。所謂“魃頭”,即是古時打鬼驅疫時扮神者所戴的麵具,宋代喪禮亦用之。三塊圖案之間以橫線相隔,整組圖案凸浮於磚麵之上。
單塊長方體磚,正麵模印一組花卉組合圖案。上層是稻穗及香草的組合圖案,下層是卷葉花丼圖案,兩塊圖案左右各有豎排的纏枝花卉紋,上下圖案之間亦是纏枝花丼紋相隔。最外麵有一圈長方框,把整組圖案包圍其中。
圖14-33花葉紋磚 圖I4-34花葉紋磚拓片
26?蓮草紋磚(圖14-35—圖14-36)
長32.2厘米,寬16.8厘米,厚4.2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正麵模印一組抽象的花卉組合圖案。圖案中下部為蓮花底座,底座上有數棵香草,圍簇著中心的花蕊,作迎風搖擺狀。底座上是三朵卷葉花丼,分散排列。最外麵有一圈長方形線條,把整組圖案包圍其中。
卷草紋磚(圖14-37)
長33.8厘米,寬16厘米,厚5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側麵模印一組抽象的卷草圖案。圖案上有有規律的凹點紋,兩組圖案之間有圓形凹印作為連接,圖案左右頂頭又各有一個半圓凹印。使用時多塊拚接,形成連續重複的組合紋飾。
單塊長方體磚,側麵模印一組抽象圖案。由圓形花卉和圓紐形圖案以波浪紋串連,用圓紋相隔,一一相間排列。使用時多塊拚接,形成連續重複的組合紋飾。
圖14-38卷草紋磚
六瓣卷葉紋磚(圖14-39)
長33.8厘米,寬16.5厘米,厚5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側麵模印一組六瓣卷葉相連,使用時多塊拚接,形成連續重複的組合紋飾。
圖14-39六瓣卷葉紋磚
斜方格網紋磚(圖14-40)
長33.8厘米,寬16.5厘米,厚5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側麵模印一組菱形組合圖案,排列規整,組合有
序。使用時多塊拚接,形成連續重複的組合紋飾。
卷草紋磚1(圖14-41)
長32.2厘米,寬16.8厘米,厚2.8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側麵模印一組組合的卷草紋圖案,由四株相同的卷葉香草組成,彼此之間沒有連接。使用時多塊拚接,形成連續重複的組合紋飾。
圖14-41卷草紋磚及拓片 圖14-42卷草紋磚及拓片
32?卷草紋磚2(圖14-42)
長32.2厘米,寬16.4厘米,厚2.8厘米。
單塊長方體磚,側麵模印一組卷葉纏枝花卉圖案,是相同而又連續的組合圖案。使用時多塊拚接,形成連續重複的組合紋飾。
蓮花卷葉紋磚(圖14-43—圖14-44)
高16.6厘米,寬10.5厘米,長
34厘米。
由兩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花卉組合圖案。底部是蓮花底座,底座之上是一朵大型抽象的蓮花圖案。左右各伸展出一朵小型蓮花,頂部是五朵對稱排列的卷葉花丼。
花心卷葉紋磚(圖14-45)
高15.5厘米,寬10.2厘米,長32厘米。
由兩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花丼組合圖案。上下有兩朵繁複的卷葉花卉,對稱排列,以細小的花蕊間隔,中心是花心紋飾。
圖14-45花心卷葉紋磚 圖14-46卷葉花丼紋磚
卷葉花卉紋磚(圖14-46)
高16.8厘米,寬15.5厘米,長34厘米。
由兩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花卉組合圖案。上下兩朵卷葉花卉對稱排列,中間以細小的花蕊間隔。
圓形蓮草紋磚(圖14-47)
高12.8厘米,寬9.4厘米,長13.4厘米。
由兩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花卉組合圖案。中間是蓮花紋飾,蓮花外圍裝飾有一周香草圖案。
圓形蓮花紋磚(圖14-48)
高12.8厘米,寬9.4厘米,長10.5厘米。
由兩塊並列的長方體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花卉組合圖案。中間是蓮花紋飾,包含有七枚蓮子,蓮花外圍有一周花蕊圖案作為點綴。
圓形蓮花紋梯形磚(圖14-49)
局7.8一9.4厘米,寬9.2厘米,殘長15厘米。
由兩塊並列的梯形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十瓣蓮花圖案,花朵綻放,花瓣飽滿圓潤。
圓形花草紋梯形磚(圖14-50)
.高9.8—10.5厘米,寬9厘米,殘長12厘米。
由兩塊並列的梯形磚的側麵分段模印組合而成,為一組花丼卷草組合圖案。中間是花丼紋飾,外圍有一周卷葉香草圖案。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在常州市、武進縣(今武進區),發現或發掘了一批出土的銅器、瓷器等,經考古文物專家鑒定,為六朝時期(主要是齊梁時期)的文物,現珍藏於常州市博物館齊梁故裏展廳。茲選擇幾件展示,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冶金、瓷器製造業的發達,工藝精美的程度。
1.六朝(齊梁時期)銅碗(圖15-1)
1976年4月,永紅公社(今常州市永紅街道)東方大隊高一隊劉伯林捐贈。現珍藏於常州市博物館齊梁故裏曆史展廳。
2.六朝(齊梁時期)青瓷碗(圖15-2)
1975年2月,武進縣潞城陳家大隊俞德良繳。現珍藏於常州市博物館齊梁故裏曆史展廳。
南朝(齊梁時期)石辟邪(圖15-3)
1975年冬,從常州市茶山鄉戚家村發現的南朝大墓中出土的石辟邪,經省內外考古文物專家鑒定,為齊梁時期文物。現珍藏於市博物館《齊梁故裏》曆史展廳。
圖15-5南朝(齊梁時期)青瓷碗 圖15-6南朝(齊梁時期)青瓷托盤
南朝(齊梁時期)青瓷碗(圖15-5)
1978年4月,武進縣鄭陸鄉(今鄭陸鎮)寺墩西寺灣出土。現珍藏於市博物館《齊梁故裏》曆史展廳。
南朝(齊梁時期)青瓷托盤(圖1S-6)
1970年,武進青龍公社(今常州市青龍街道)出土。現珍藏於市博物館《齊梁故裏》曆史展廳。
南朝(齊梁時期)青瓷雞首盤口壺(圖15-7)
1979年,常州市浦前堵家村出土。現珍藏於市博物館《齊梁故裏》曆史展廳。
圖15-7南朝(齊梁時期)青瓷雞首盤口壺
南朝(齊梁時期)青瓷四季盤口壺(圖15-8)
1985年,常州市運河東段辦公室征集。現珍藏於市博物館《齊梁故裏》曆史展廳。
南朝(齊梁時期)青瓷四季罐(圖15-9)
1976年1月,五星公社(今常州市五星街道)新民大隊大高墩六朝墓出土。經鑒定為齊梁時期青瓷罐。現珍藏於市博物館《齊梁故裏》曆史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