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黃山下的村落與萬綏鎮土地相連(圖5-3)
③古蘭陵城城牆(圖5-4)
在今孟河鎮內,仍有幾段保存完好的古蘭陵城牆,下為石基,上為窮土,頗為堅固,古城牆旁綠樹成蔭,芳草遍地。
圖5-4古蘭陵城城牆
①孟城古老民居(圖5-5)
坐落在孟瀆上的孟城古城(即古蘭陵城),曆史悠久,民居建築頗有特色,粉牆黛瓦,進門即有“天井”(院落),種花、植樹、栽草,還有汲水水井、回廊、花台等等,生活極為方便,真是別有洞天。如今,仍有一些民居依然保存完好,古色古香。
②九龍禪寺寺額和山門(圖5-6—圖5-7)
九龍禪寺在今孟河鎮黃山山麓,係梁武帝蕭衍敕建,是其妻郗(名徽)皇後的宗廟。清光緒年間重建。十年“文革”浩劫結束後,又加修葺。寺額“九龍禪寺”四個大字,係南蘭陵蕭氏後裔、現台灣地區領導人蕭萬長先生親筆所題。
圖5-7九寺禪寺山門
7。蕭氏祖先漢相蕭何像(圖5-8)
據國史、方誌、蕭氏宗譜等記載:蕭何(?一前193),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蕭道成是漢相蕭何的二十四世孫,蕭衍是蕭道成的族侄。在萬綏(歲)東嶽行宮與孟河九龍禪寺內,供奉著蕭何的像,供海內外南蘭陵蕭氏後人祭祀、瞻仰。
①九龍寶殿(圖5-9)
有著一千五百餘年曆史的九龍禪寺,曆史上屢毀屢建,至今已第八次修複。寺內的九龍寶殿,係香港南蘭陵後裔、著名佛學家蕭熹枬先生捐資興建。“九龍寶殿”匾額由蕭熹枬先生親筆題寫。
圖5-9九龍寶殿
9.梁武帝母親張尚柔像(圖5-10)
圖5-10梁武帝母親張尚柔像
《梁書?卷七》載:張尚柔祖籍範陽方城,為蕭衍之母。民間傳說她為原武進縣小河鄉張家村(今小河鄉並人孟河鎮)人。《梁書》載其“宋泰始七年殂於秣陵同夏裏舍,葬武進東城裏山”,稱為張陵或張後陵,也就是今萬綏之“張陵”。東城裏山,是泛指南蘭陵郡、蘭陵縣治所萬歲(綏)周圍山丘(在前文中,關於張陵、張後陵橋及蕭順之初葬墳地遺址已有介紹)。清《武進陽湖合誌》中,也有記載。在今九龍禪寺慈母堂內,供奉著張皇後(張尚柔)的像,有對聯“玉潔冰清瑞九龍,貞重德高暉八仙”,稱頌其高風亮節,澤被後世,供南蘭陵蕭氏後人祭拜、致敬。
2.《黃山旃檀禪寺碑記》(圖5-11)
黃山旃檀禪寺,是梁朝天監年間(502—519年)梁武帝請國師誌公
在故鄉建造的又一座禪院。後毀於戰亂。清末又一次重建,其碑文由
宜興著名文史學家潘詞會撰、我國著名曆史學家屠寄先生書寫。此碑
記被海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稱為重要的文化遺存之一。此碑至今保存完
好(圖5-12),碑文清晰,全文如下: _ 兔
%.
江蘇常州武進西北隅,有黃山
者,史記戰國時楚春申君黃歇公子 |
讀書處,後人因名黃山。至梁代武
帝蕭衍崇信佛法,禮釋誌公為國師, |
造寺茲山,供佛庇僧,名九龍寺。厥 $
山臨江絕高,而回九龍之勢,故名。 ^
世事浮雲,興廢不測,隋唐後無考。
至清鹹豐間,曆紀千數百年矣,則已夷為丘穀。宏量者,金陵毘廬寺退
隱僧,光緒初元來茲山,流連移址, |
誓願興複,命徒常護經營之。常護
乃於黃山最高峰下,相定陰陽,誅刈 圖5-11黃山旃檀禪寺碑記
荊莽,支茅自蔽。堅劬苦修,感諸善信輸金,興築殿宇三進。前天君,中毘廬,後大雄,供諸佛祖像。左造禪、客、雲水三堂,後有丈
室,客察;右建倉庫、客廳、齋堂。又香積廚,廊廡、廂、閣、退居寮、如意寮、安樂堂等,一應倶備。中更寒暑二十餘翻,約費銀幣銀五萬有奇。榜曰:旃檀禪寺,凡以紹九龍也。夫梁武事佛,於君德為可議。其時梵宇偏於中士,當世之皈依釋氏,托足空門者,往往憑依前跡,有其舉事之莫敢墜也。惟王者之跡熄,被釋子者,能扶政教之衰,而拯人心之溺。吾郡自誌公而後,代有高僧。少近如龍池幻祖、天童密祖、玉琳秀、大曉徹之流,懸佛日於昏衢,扇慈風於寰宇。暢衍宗風,紹隆厥寺。昔量宏、常護之為,不其難與?然不以始至之無籍而去之,積日累勞,蔚成巨刹,事有以槁枯堅忍為能者,觀於此,可憬然悟已。常護於營築殫力,臘高退隱,聘法徒達定。繼達定者,常郡天寧寺德士也。奉天寧寺長老冶開之選,既主寺,又恢複其未竟,丹艟一新。且於法師常護七旬壽誕,演傳毘尼戒法,一壇雲集受戒弟子數百千指,是並有勞能,著以示後。歲己未,集左近善士,厘折基址、田畝,定為寺有。別錄之石。
宜興潘詞會撰文武進無悶居士屠寄書中華民國九年八月曰
3.曆史學家屠寄先生像(圖5-12)
4.旃擅禪寺碑至今保存完好(圖5-13)
5.紅綢帶,表達對齊梁故裏美好心願(圖5-14)
保護好齊梁故裏文化遺存,建設好齊梁故裏,不僅是海內外南蘭陵蕭氏後裔們的心願,也是常武地區人民的夙願。萬歲東嶽行宮和九龍禪寺內一些建築前掛滿了紅綢帶,用以表示他們心願。
圖5-14掛滿綢帶的寺院建築
6.丹陽群眾向九龍禪寺贈送的石獅子(圖5-15)
2008年6月28日,丹陽市某村群眾,冒著滂沱大雨,給九龍禪寺贈送了一對石獅子。石獅子被安放在九龍禪寺內。
7.觀音禪寺(鎮海寺)(圖S-16—圖5-17)
觀音禪寺,在今孟河鎮北的靜海村,靠湯莊村,原名“鎮海寺”,相傳為齊高帝蕭道成所建。他稱帝後,因母親信仰道教,遂將其改為“靜海庵”,作為母親劉智容的家廟。老百姓俗稱“皇母家廟”。今寺在遺址上重建,寺院不遠處為孟河之黃山。
圖5-16為寺院一瞥,圖5_17為山門前景。
8.千年孟瀆水長流(圖5-18)
古老的孟瀆曆一千餘年,今日依然是水上通衢,但兩岸已今非昔比,工廠林立,民居鱗次櫛比,煥然一新。
六、青城蕭齊、蕭梁的
郊祀之所(齊、梁)
青城,在原武進縣孝都鄉(清時,為孝仁東鄉),今屬新北區春江鎮,與齊梁故裏萬綏毗鄰,宋時即為青城鎮。早在兩晉時,其城已形成格局,廟宇林立,青城河東為佛家寺院,河西為道家庵觀。蕭道成稱帝後,以南蘭陵(常武地區)為湯沐邑(周製,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供住宿和齋戒沐浴的封邑。後來,皇帝、皇後、太子、公主等收取賦稅的私邑,亦稱為湯沐邑。可引申為生養之故地),在青城築圓丘、方澤。《隋書?禮儀一》載:“若天不通圓丘之祭,終歲有八;地不通方澤之祭,終歲有一……圓丘之祭,即是南郊,南郊之祭,即是圓丘。”自此,齊、梁蕭氏皇帝每年都來此祭祀,祈告天地。之所以取名青城,青即青天,上蒼也,寓有天下太平之意。梁武帝《十喻詩》句:“青城接丹霄,金樓帶紫煙。”宋《鹹淳毗陵誌》、《明一統誌?常州府》、《清一統誌?常州府》,均有青城記載:青城“在縣西北六十裏萬縷鎮南,有圓丘,高丈餘,廣十畝。西有方澤,高不盈尺,廣七八丈,舊為圓丘、方澤。”我國著名史地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史為樂在其《對南蘭陵治所的探索》一文(載《齊梁故裏與文化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衝,說:“而作為蕭齊郊祀之所的青城,即今萬綏鎮東南、常州市西北的青城,就方位、道裏而言,也是合情合理的。”今青城小學、洪福寺等,皆是建築在圓丘方澤遺址上的。《武進縣孝都鄉誌》載:“圓丘上原有一株古銀杏樹,此樹高五十餘丈,八人才能合抱。行人於青城十裏外,即遙見其高聳雲霄之雄姿。清道光年間曾遭一次雷擊,但仍枝繁葉茂。1981年5月29日,才被狂風(因株杆被蛀空)刮倒。”
1.重建在原圓丘、方澤遺址上的洪福寺(圖6-1)
青城歎
清?張文彩
滿目青城春草生,十樓九閣何處尋?
可憐六朝金粉地,惟餘白骨瓦堆存。
錄自《常郡八邑藝文誌》
4.在原青城古橋處重建的青城橋(圖6-3)
古青城橋,在蕭齊、蕭梁的郊祀之所圓丘、方澤旁,明《武進縣誌》載,還有一座以梁武帝國師誌公命名的誌公橋。
建在圓丘、方澤地域的青城小學(圖6-4)
青城小學建在昔日的圓丘、方澤地域內,與鴻福寺僅隔一條水泥路。圖6-4為青城小學校門,校門前即青城河,青城橋橫跨河上。
七、湯莊——南蘭陵蕭氏世居的中心地區之一(六朝)
湯莊橋(鎮)鄉,地處原武進縣西北部,距常州市中心約15公裏,現屬常州市新北區。清《武進陽湖合誌》載:時為安善東鄉,在“六都圖四”中有蘭陵橋、蕭巷等,係南蘭陵蕭氏世居的中心地區之一。民國十八年(1929)原五都二圖,因蘭陵溝縱貫其間,改稱蘭陵鄉。民國二十三年(1934)十月,廢閭、鄰、辦保甲,並蘭陵、青蓮、誌仁三鄉為湯莊鎮(詳見《武進縣湯莊鄉誌》第一章建製沿革)。其境內謝莊,為明代大學者謝子蘭(應芳)故裏。清《四庫全書》中,收錄的謝應芳詩雲:“蘭陵溪上梅花村,世居齊梁之子孫……”蘭陵溪,即蘭陵溝;梅花村,即今梅家塘村也。湯莊橋鎮(鄉)境內,以“蕭”命名的村莊有:蕭巷、蕭基塘、蕭家塘等,還有南蘭陵後裔、宋池陽權郡通守蕭崇道(又名“好古”)墓(清《武進陽湖合誌》中“廟壇誌二”有詳細記載)以及蕭家宗祠(又稱蕭文元祠)等文化遺存。圖7-1為蘭陵溝(也叫蘭陵溪或蘭陵河)上的蘭陵橋(原為石拱橋,後為適應車來人往與經濟發展在原址上改建)。
蘭陵河與蘭陵橋(圖7-1)
湯莊橋鎮有東、西兩條蘭陵河,為南北走向。圖7-1為建在鎮邊的一座以蘭陵命名的“蘭陵橋”。
古蘭陵橋改建成公路橋(圖7-2)
《武進縣湯莊鄉誌?大事年表》載:“1982年,呂(墅)湯(莊)公路建成”,“蘭陵橋改建成公路橋”。原橋為古老石橋,舊址未變。
圖7-2 1982年由古蘭陵橋改建成的公路橋
《湯莊橋鄉誌》載宋故池陽權郡崇道蕭公墓誌(圖7-3)
下麵為墓誌全文:
權郡蕭公,始以延賞,晉階仕途;隨以精誠,結知隆眷。當……嘉定間,……天子薄伐,犬戎殘邊,民乘隙為盜。公以已已尉固陵,義不顧身,奮擒張軍大餘黨,聲撼淮墣。仁勇終更不自以為功,姑叢選曹,擬慶元府慈溪縣令。西淮□使者喬公,會諸□勞績,命改京削。丁醜以乘務郎知平江之常熟縣丞。辛已綰寧國涇州之銅章,□民□聲洋溢。清朝雅望如文昌陳公、諫坡盛公,皆剡公詳練,以副顯庸。
寶慶改元,恩轉宣義郎資格,赤紱銀章,進秩宣教郞。寶慶□戌,通守池陽。當……倉薦敫佐州明敏。幾兼旬,被□令攝本郡。時序……終,民懷吏治,播譽翕然,(歸之者如市)。重為媒孽,已□任□其秩二,公幡然歸□新居於刊溪東訪□□中興家學,絕口不□世□,公之口……上憫其枉,畀台州□道,□□前非,辛卯再任□祿。雖……壽慶,龍澤霑……首,以窺顯用,動靜行止,視良君子,實為光明。其……業,見諸身,行諸鄉,……治官臨民,……於狀其行……述惟ff,f早,f手苧,
寧,f事字等,f^……甲轉$,……寧導哮……命今口,羊_冬亨,載諸……k……贈iiii,父鶚?登?隆.興進4秦,至朝本郎……賜……平縣事,廉正奉公,剛正無撓,一介不以取人。娶吳氏,生……已鄉薦。不幸,公娶謝氏先十一年卒。自朝奉後,……並……莩亭亨羊寧+*,男二……孫男四……守家傳……屢……適吳,守節不'辱。’女孫童齔。公以紹定壬辰二月朔,無疾而終。……丁酉,合葬孺人於大墓,英靈不可磨。相與鏤石,納諸幽室,以昭無窮。公享年越古稀,……雲,孤哀子泣血書,表弟免解進士錢瑱諱……
時太歲壬辰紹定五□十有□□癸醜二十有二日丁酉立石。
《湯莊橋鄉誌》對所錄墓誌有如下兩點說明:
一、 □為缺字,……為缺多字,加()為疑似字形,字與字之間空格為舊習對尊長之抬頭示敬,錄時遵碑文空“抬頭”。
二、 標點係錄者所加,因上下文不續,恐有謬誤欠當、句逗不妥處,節、段亦錄者所分。
此碑原在蕭氏宗祠壁間。祠堂,解放後改為蕭巷小學禮堂。
1984年前,石碑尚完整,但碑文殘損較多。蕭巷是南蘭陵蕭氏主要的聚居地區之一。據現丹陽市訪仙鎮蕭家巷看守蕭氏宗祠的蕭誌衡老人說:丹陽蕭家巷蕭氏後人是宋朝時,從萬綏和湯莊蕭巷遷過去的,解放前,村民每年清明、七月半、冬至都要到南蘭陵祭祖,吃祠堂酒,不少人是坐船帶著兒孫去的。蕭崇道又名“好古”,為南蘭陵蕭氏後裔,宋時曾在池陽權郡(今安徽貴池一帶)為官。
蕭氏宗祠及碑文(圖7-4)
蕭氏宗祠,又名蕭文元祠,位於湯莊鎮蕭巷村,始建於唐朝,宗祠號“慈健堂”。祠堂麵南背北,三進三廍。宗祠廣場門前,是橫貫的蘭陵河(也叫蘭陵溪、蘭陵瀆、蘭陵河)。據蕭巷村蕭培根老人(他為蕭何七十二世孫)介紹,這個祠堂本是蕭氏總祠,在奔牛有蕭家壙村,村人是從這裏遷出的一個支脈;丹陽嘉山那邊(指訪仙鎮)有蕭家村,也建有蕭氏宗祠,是宋朝時建的。從前,他們每年都要來湯莊蕭氏總祠吃祠堂酒……新中國建立後,祠堂改為蕭巷小學。後來,小學撤並,改為村委辦公室。
在蕭氏宗祠裏,有清代大學士、宰相程景伊撰寫的《蕭文元穎士祠記》(茲錄開頭部分,全文見本書第二部分,並有“點評”)。
“羊學手率旱坪半,舊有文元先生祠,千年以來,興廢
屢矣。裔孫潤ii‘誌,辟祠宇,置祠田,既請於官,得臚於春秋
戊祭,因錄其事,略求為記,以永諸碑,所以敬國典揚前休也……”
程景伊的這篇《祠記》,印證了謝應芳詩所描述的“蘭陵溪上梅花村,世居齊梁之子孫”。蘭陵瀆(河)為齊梁蕭氏世居的中心地區之一。圖7-4為在今橫山橋高級中學紫霞湖畔的謝應芳讀書亭。
原為湯莊橋鎮的蕭家巷村,現並人新北區羅溪鎮,距萬綏約15公裏,由蕭東、蕭西、蕭前三自然村構成,有蕭姓135戶。村內原有一座“蕭氏總祠”共三膺,每膺三間,祠堂旁邊還有一個“圓通庵”。村前有一條蘭陵河(溝、溪)一直通到丹陽仙訪嘉山蕭家巷村,從前丹陽蕭家巷的群眾每年都要派代表坐船過來吃祠堂酒。據這裏的《蕭氏族譜》記載:湯莊蕭家巷的村民為梁昭明太子蕭統的苗裔。1949年解放後,“蕭氏總祠”改建為蕭家巷村小學,圖7-5為今日蕭家橋巷一景致。
村上蕭姓群眾對橋名用“肖”代“蕭”不滿意,要求改為“蕭巷橋”。
龍珠山東嶽廟遺址(圖7-6—圖7-7)
湯莊鎮東北四華裏處的龍珠山,髙丈餘,廣十畝,與孟河黃山一脈相承,古跡甚多。據《武進縣湯莊鄉誌》(第二章古跡、古碑、古墓)所記:原山上東嶽廟斷碑殘碣中有建“於唐,曆元明迄今”等文字,清乾隆皇帝巡幸江南至此,禦書匾額“敕建龍珠山”,“並賜免一方賦稅,移作香火之資。”《龍珠山碑記》(殘存)中有“……僅唐以來,四方士民(下缺多字)。廟舊名龍珠山者,東建……巍峨縣東……”該廟實建於東晉或南北朝。[按]:晉大興初,僑置蘭陵郡、縣。南北朝,梁時,改武進縣為蘭陵。該時,僑置蘭陵縣,我鄉之蘭陵溝(今蘭陵河)實為當時僑置及後土斷之蘭陵縣東界,與巍峨縣東語相符。
龍珠山在萬歲鎮之東。“縣東”,是指位於縣城之東。圖7-6為《湯莊橋鄉誌》中的記載:
特別是碑文稱該廟“巍峨縣東”,殊有考證價值。龍珠山在今武進縣治西北約三十華裏處,不在縣東,則該廟實始建於東晉或南北朝。按:晉太興初,僑置蘭陵郡及縣。南北朝?梁時,改武進為蘭陵。該時,僑置蘭陵縣,我鄉之蘭陵溝(今蘭陵河)實為當時“僑置”及後“土斷”之蘭陵縣東界,與“巍峨縣東”語相符。
龍珠山原有廟宇99間半,1959年建王竹園電灌站時被拆。圖7-7為龍珠山秋景。圖7-8為龍珠山原東嶽廟舊址,新建成的京滬高鐵從山旁經過。
八、奔牛古鎮——能仁禪寺(即禪鄉寺?齊朝)與陳氏書樓(梁朝)等遺址
奔牛鎮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鎮。據《奔牛鎮誌》“總述”載:奔牛自漢時得名,是武進的重鎮,曾被譽為“邑西巨鎮”,為“水路要衝,設奔牛堰。齊梁之前,廢堰置閘。隋朝,自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南北貫通後,奔牛閘凸顯重要地位”。南宋時,陸遊曾寫有著名的《重修奔牛閘記》,名聞天下的“蘇常熟,天下足”就出自該篇。據《鹹淳毗陵誌》載:《南齊書》所記齊高帝蕭道成與蕭順之共登金牛台,即此。那時,奔牛為齊梁蕭氏的集中居住地之一,屬南蘭陵郡。
禪鄉寺,《南史》有記載。宋《鹹淳毗陵誌》、元《大德毗陵誌》、清《武進陽湖合誌》等也皆有記載:“在奔牛鎮西,齊黃門侍郎蕭惠開舍宅建,名禪鄉。宋政和間改今額,明洪武初重建,嘉靖間修。”《武進縣奔牛鄉誌》雲:“……明洪武初重建,清同治、光緒年間僧法慧、德意、智遠、隱嵐等募建,內有鐵鑄大佛三尊及韋陀、彌勒佛各一尊。1958年大煉鋼鐵時全部搗毀,現寺殿雖存,但已改為奔牛繭站,寺後有銀杏一株,大有七八人合抱,在今奔牛中學大樓前。”2010年12月由南京大學出版的《奔牛鎮誌》中《南朝皇舅房舍宅建“禪鄉”》一節記載得更詳細。蕭惠開之父蕭思話是出身“武進蕭氏三房中,最先發跡的住居在奔牛的皇舅房”,是劉宋時的國舅,為武進曆史上的第一位宰相。
1。能仁禪寺(禪鄉寺)遺址(圖8-1)
能仁禪寺(禪鄉寺)遺址,位於今江蘇省奔牛中學教學大樓地基內。樓前銀杏樹即是《奔牛鄉誌》、《奔牛鎮誌》中所雲的那株銀杏。
圖8-1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教學樓前的銀杏樹
清代詩人鄭朝統的詩《能仁寺感舊》(圖8-2)
能仁寺感舊
清?鄭朝統
古樹藏名刹,風霜飽蘖芽。
停舟吟白雪,豔曲發紅牙。
斷隴看驅犢,斜陽數落鴉。
依然都在目,往事惜年華。
此詩引自清《常郡藝文誌》卷二《國朝五言
律》。《奔牛鎮誌》中也有此詩。 圖8_2《常郡
藝文誌》
陳氏書樓遺址(圖8-3)
清《武進陽湖合誌》記載:“陳氏書樓,在武進安善西鄉奔牛鎮壩口,梁武帝微時與陳文表讀書相善。帝即位授以官。文表願還鄉教子。敕建陳氏書樓。明洪武時増加修葺,至嘉靖乙卯兵燹,今遺址尚存。”《奔牛鎮誌》也有同樣記載,內《梁武帝敕建書樓贈文表》一節,寫得更為詳盡。
《武進縣奔牛鄉誌》中關於禪鄉寺記載
A景
能仁古刹——又稱能仁鐵佛寺。在奔牛鎮西梢。相傳在齊(公元四七九年至五〇二年)間黃門侍郎肖惠開,舍宅建之。當時名“禪鄉”,宋
政和年間( 一年至一 九年)改名能仁
禪寺。明洪武初重建,清同治、光緒年間僧法慧、德意、智遠、隱嵐等又募建,內有鐵鑄大佛三尊及韋陀、彌勒佛各一尊。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時,全部搗毀,現寺殿雖存,但已改為奔牛繭
站。寺後有銀杏一株,大有七、八人合抱,在今奔牛中學大樓前,應珍惜保護。
陳氏書樓附近的古銀杏樹(圖8-4)
據奔牛年長者說,陳氏書樓在原奔牛仁惠觀附近,1958年時尚有斷垣殘磚。這是當時拍攝的仁惠觀古銀杏樹(一千六百年前植,即西晉末、東晉初),後被砍毀,非常可惜。
《武進縣奔牛鄉誌》中《陳氏書樓》的記載
伯牙橋——奔牛鎮西首運河北岸,今奔牛中學東南側。相傳俞伯牙撫琴於此,下為琴瀆,瀆西古香林寺,又名大悲庵,庵中有一室洞空,遊客頓足擊掌則音韻鏗然,若琴聲焉,古為伯牙琴台。今庵早廢,瀆也遊塞不通。
陳氏書樓——在奔牛西街壩口,為梁氏陳文表教子讀書處。據《武陽合誌》記載:梁武帝年少時,曾與陳文表同窗攻書,極為相喜,後武帝即位,授陳官職,陳不願做官,隻願教子讀書。於是梁武帝乃勒建書樓一座,名“陳氏書樓”。明代洪武時曾加修茸。嘉靖乙卯年間毀於兵事,今遺址不存。
金牛台(山、墩)遺址(圖8-5)
金牛墩,即史書、誌書上所說的“金牛山”、“金牛台”,就是當年齊高帝蕭道成與蕭順之(梁武帝蕭衍之父)共登之山,“見枯骨橫道,曰:‘文王以來幾年矣?當複有掩此者乎!’言之凜然動色”。金牛墩這一富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標誌性地名,坐落在今奔牛公園內。
8.五顯靈官廟遺址(圖8-6)
據清《武進陽湖縣合誌》卷一三《廟壇誌一》載,廟“在奔牛鎮,相傳神姓蕭,正廟在徽之婺源縣。國朝乾隆間,華光樓毀於火,後即其基建於屋五植”。另頁又載:“五顯靈官廟,在奔牛鎮後,舊誌郡河南廂五顯王廟。”並注:“載有廟在奔牛鎮,相傳神姓蕭,正廟在徽之婺源縣,有銀杏四株,今存其三。”《奔牛鎮誌》載:五顯靈官廟“在東園巷內,相傳神姓蕭,殿左為觀音堂,右為香光室,殿前大院可容數千人,有銀杏四株。神像於20年代被搗毀,殿作奔牛小學禮堂……1980年大殿被拆,小學遷新址,原址由奔牛供銷社占用。”今為民營華聯商廈。奔牛為南蘭陵蕭氏主要聚居處之一,地多蕭姓,蕭思話及其兒子蕭惠開等,即是最早居此。經考證,五顯靈官廟之“神姓蕭”,指的是齊梁南蘭陵蕭氏皇室後裔、唐代宰相蕭遘的次子蕭楨,後隱居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省),改姓“蕭江氏”,為蕭江氏始祖,後省稱江姓,故雲“正廟在徽之婺源縣”。《蕭江氏宗譜》的譜係記載,與《武進陽湖合誌緗符。
選自江蘇省北部地區泰興、如皋《蕭氏宗譜》(蘭陵鳳舞堂)
九、武進橫山大林寺(梁朝)與白龍觀(梁朝)
“南朝四百八十寺”,位於今武進區芳茂山西麓的大林禪寺,即為其中之一。據清《武進陽湖合誌》記載:“梁有王八百在此修道得仙”,初名“登仙觀”,宋改名“衝虛觀”。後因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敕賜“大林禪寺”匾額一塊,寺名沿用至今。該寺為梁代時建立。
橫山大林寺所在位置古地圖(圖9-1)
橫山,又名芳茂山,因晉朝右將軍曹橫葬於此而得名,在今常州市東十餘裏處的武進區橫山橋鎮境內。梁朝建的大林寺和白龍觀就在橫山之南坡,在古代的橫山圖上,清楚標出大林寺及白龍觀的所在位置。
大林寺古銀杏樹與寶塔(圖9-2)
大林寺這座千年古刹曆經滄桑,依然巍然屹立於橫山南坡。
大林寺門前的標牌(圖9-4)
圖9-4大林寺前標牌(中英文)
大林寺龍井(圖9-5)
據《武進陽湖合誌》與民國十七年《武進年鑒》(地理)載:龍井,也叫“丹井”,是梁代王八百道人煉丹所用的井。
橫山白龍觀(圖9-6)
據文獻記載,位於大林寺不遠處的白龍觀,在梁代即有,後在南宋紹興年間又重建,最初叫“白龍寺”,是佛教活動場所。後亦因與道人王八百有關,遂成為道教活動場所。1997年更名為“白龍觀”。
十、武進鄭陸——昭明太子墓與昭明讀書處所在地(梁朝)
今武進區(原武進縣)的鄭陸鎮,曆史文化悠久,境內有眾多曆史文化遺存。如,三皇廟附近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存(距今四千五百多年)寺墩;有戰國時楚相春申君黃歇在這裏治理芙蓉湖留下的遺存芙蓉圩(《史記》和宋《鹹淳毗陵誌》皆有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相傳在此開崗鑿嶺,引西水人長江。相傳山下還有“天子路”;有梁昭明太子讀書處(昭明墩)和昭明太子墓、祝後墩等。
昭明太子蕭統(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為梁武帝長子。梁朝天監元年(502)立為皇太子,係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主持編定《文選》。幼讀五經,九歲能講《孝經》,通其大義。據傳說,其少年時代曾在當時的蘭陵縣(即武進縣)黃山、橫山與今屬江陰市的顧山等地讀書,建有多處讀書處(樓),留下不少傳說與佳話。中大通三年(531)四月,因蕩舟墜水得疾而卒,諡昭明。昭明太子墓,據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主編出版的《中國曆代名人勝跡大辭典》載:“在江蘇武進縣鄭陸鄉,相傳昭明太子墓,封土呈橢圓形,髙20米,東西長100餘米,南北寬80餘米。”
《中國曆代名人勝跡大辭典》中的昭明太子墓記載
昭明太子墓在江蘇武進縣鄭陸鄉。相傳為昭明太子墓。封土呈橢圓形,高20米,東西長100餘米,南北寬80餘米。
《中國曆代名人勝跡大辭典》封麵(圖10-1)
由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為主編單位,
彭卿雲任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2月出版的《中國曆代名人勝跡大辭典》中,不僅有昭明太子墓在江蘇武進縣鄭陸鄉的詳細記載(第542頁),而且也有梁武帝的記載:
“蕭衍(464—549)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字叔達,小字練兒,即南朝梁武帝……”(第135頁)更有以下詳細記載:
“[故裏]慧矩寺:在江蘇武進縣萬綏鄉,又名萬歲寺。為梁武帝出生故居。蕭衍篤 圖1〇-1《中國曆代
信佛教,於梁天監七年(508),舍舊宅為寺,名人勝跡大辭典》封麵
名‘慧矩’。規模極大,有‘騎馬關山門’之說。”(第135頁)。該書明確了梁武帝故裏“在江蘇武進縣萬綏鄉”,還明確了“蕭統(501-531),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這是頗有權威性的。
《中國曆代名人勝跡大辭典》蕭衍中的“故裏?慧矩寺”詞條
慧矩寺在江蘇武進縣萬綏鄉。又名萬歲寺。為梁武帝蕭衍出生故居。蕭衍篤信佛教,於梁天監七年(508年),舍舊宅為寺,名“慧矩”。規模極大,有“騎馬關山門”之說。後毀,明洪武年間重建,規模縮小。相傳後改為南寺,現寺門尚留“敕建南寺”雕磚門額。南寺有屋二進:一進金剛殿代山門,為硬山式磚木結構。上有門額,南向,殿後大院。舍存古銀杏一株;二進有硬山式平屋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