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眾多馳名於世界的曆史文化名城。江蘇的常州(古稱延陵、舭陵、晉陵、南蘭陵等,又號龍城),便是其中甚為璀燦奪目的一個星座。

常州,這座有著二千五百多年文字記載的曆史文化名城,左攜長江,右攬太湖,雄踞江南,京杭大運河穿越而過,鍾靈毓秀,素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美譽。清乾隆皇帝弘曆“吳越襟帶舟車會”的詩句、“龍城象教”的禦賜天寧寺匾額及“合相證三摩光融西竺,眾香超萬有界現南蘭”(即“南蘭陵”)的楹聯,將常州的地理形勝與文化特色更是凸現得淋漓盡致,偉哉美哉。自常州的人文始祖吳公子季劄將這裏作為采邑(即“延陵邑”)那時起,常州這座三吳重鎮就開始以它獨特的風貌,特有的風景名勝古跡、無限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以及“蘇常熟,天下足”(宋?陸遊《常州奔牛閘記》)、“江山代有才人出”(清?趙翼《論詩》)的雄姿,向世人展示一幅幅曆史畫卷,以宏富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精粹,從各個不同角度、不同的領域層麵,生動反映了它源遠流長的文脈,展現了它“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清?龔自珍《常州高材篇》)、“常州星象聚文昌”(清?袁枚《仿元遺山論詩之一》)、“儒風蔚然,為東南冠”的文化大觀和光輝形象。且不說早在六千多年前這塊被譽為“物華天寶,地靈人傑”的沃野上就有吳地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史前文化,以後又給我們留下了圩墩、寺墩等文化遺址,給人們以無垠的推測想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也是每一座城市或每一個地區的根和魂。每一座城市或地區都有或應該有自己的文化生命和文化命脈。常州作為我國的一座很有特色的曆史文化名城,它的文脈源自春秋之季劄,而形成波瀾壯闊一瀉千裏的巨流,則首先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朝齊、梁時期。以後一直綿延隋、唐,影響兩宋、元、明,在清代中晚期又形成一大文化高峰。齊梁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愧是常州文化史上第一座豐碑!

眾所周知,常州是齊梁故裏,為齊梁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是齊朝創建者蕭道成和梁朝創建者蕭衍的故鄉。公元318年左右,即西晉“7欠嘉之亂”後,他們的祖先、曾任淮陰令的蕭整,為避戰亂,率大批族人從山東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之蘭陵),“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一帶,設郡置縣,冠以“南”名,自此皆“為南蘭陵蘭陵(即武進)人”,蕭整被奉為南蘭陵蕭氏的始遷祖,武進成為“蕭齊”和“蕭梁”皇室的“桑梓本鄉”、“王業所基”,成為齊梁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所有這些,正史(國史)上皆有明確的記載。眾多的古今誌書、通史、史學、文學著作、權威的辭書,眾多的“蕭氏族譜”、“蕭江氏宗譜”上,也有同樣記載。“蕭江氏宗譜”說他們的祖先是南蘭陵郡蘭陵(今江蘇武進縣)的蕭整。唐末,蕭楨(梁武帝蕭衍的後裔)為躲避朱溫追殺隱居黃山一帶(今江西婺源),改為江姓,遂為今“蕭江氏”。自我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國內各地及港澳台和海外許多國家的南蘭陵蕭氏後裔,他們一次次組團來到常州認祖歸宗,在當年齊梁蕭氏皇室的祖居地萬綏古鎮(古稱“萬歲鎮”,為故武進縣城、南蘭陵郡、縣治所,今屬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祭祀悼念,或商量編纂蕭氏大宗譜,或捐資募建梁皇寶殿,表達對故裏的一往情深。而作為他們祖居地、發祥地的常州市,無論是政府或人民群眾,對這一曆史和曆史文化情結尤為珍視與重視,十分熱忱,都把遠方來的客人視為一家人,把博大精深的齊梁文化視為瑰寶,加強了研究齊梁文化、保護齊梁文化遺存的力度,不斷加以弘揚。

今天,盡管時移世易,齊梁兩朝已經過去一千多年了,蕭氏皇室的祖居地和齊梁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常武地區已發生了巨變,但仍保存著大量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存。這些遺存,不僅是齊梁故裏的重要見證和齊梁文化的象征,是研究齊梁文化彌足珍貴的活化石,也是常州人記憶中難以磨滅的精神家園。自2009年春天常州市人民政府成功主辦“中國?常州齊梁文化研討會”後,常州市齊梁文化研究課題組遵照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根據市領導“工作不斷、聯係不斷、研究不斷”的指示精神,在市政府領導的支持和廣大文史工作者的積極參與下,繼續通過廣泛深入的田野調研、實地考察和對文物文獻的挖掘整理等細致的工作,曆時兩年多,終於編著了這部《常州齊梁文化遺存》作為《齊梁故裏考證與齊梁文化新論》一書的姊妹篇,旨在進一步發揚光大齊梁文化,讓更多的讀者了解齊梁文化,給學術研究提供更多的參考實證與資料。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建設好曆史文化名城、名鎮。曆史文化名城和名鎮的保護與建設,是當今世界各國都在關心和研究的課題。曆史文化名城和名鎮的重要價值,不僅在於它是古城古鎮,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它們是曆史、科學、文化、藝術、文物、古跡、建築等等價值的綜合體,隨著曆史的延長,它們的價值也愈會迸發出異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驕傲,也是一個城市和地區亮麗的名片。然而,曆史文化名城名鎮的有些文化遺存(如,街巷、亭台樓閣、寺院、橋梁、寶塔、陵墓等等)的底蘊經過千百年曆史風雨的衝刷往往又很脆弱。因此,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理解它,嗬護它,千方百計大力保護好它,使其保留住曆史的真麵目。這樣,也才能建設好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宋代的司馬光在《題常州東山亭》一詩中說得好:“常憂勝概一朝盡,豈信風流千古還。……不使蘭陵風月閑”。他不僅以史學家的眼光道出了曆史上的蘭陵就是常州,更道出了我們編著這本書的心聲和常州人民共同的心願。

《常州齊梁文化遺存》,依據編著的宗旨和內容構建,由三大部分和兩個附錄組成,以文字敘述與圖片說明。第一部分為物質文化遺存。包括:寺(廟)觀、寶塔、祠堂、碑刻、山水、橋梁、古樹、古井、陵墓、墓誌、村落及六朝(以齊梁時期為主)出土文物,等等。由於這些遺存具有不可移動性,有的因曆史的久遠已經煙滅或被嚴重損壞,我們采用常州市博物館、常州市檔案館的部分老照片,或由我們近年新拍攝的照片來反映。第二部分為非物質文化遺存,包括:正史、方誌、家譜、古籍、辭書、曆代文化名人的有關著作(詩、詞、題詞、匾額、楹聯),等等。為便於閱讀和理解,我們在每一篇文獻前都標明【文獻來源】,在篇下設有【文獻要旨】,其中不少文獻是鮮為人知的,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另外,對一些詩文,也作了簡明扼要的【注釋】和【點評】。第三部分為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名人軼事、掌故和民俗等等,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存。之所以將它們與第二部分分開,單列,是因為這些民間文化遺存與文獻還是有所區別的,它們長期在南蘭陵民間口頭流播傳承,有的還有文獻與實物依據等佐證,是民間文藝工作者采集整理的,有一定的情節和故事性,通俗易懂,為人們喜聞樂見。由於這部分數量大,我們僅選了其中一小部分,可資研究者參考。最後的《附錄》有二:一是常州以外地區部分齊梁文化遺存。主要是南京(南朝時為京城,稱“建康”)及鎮江(含句容、丹陽)、無錫(含宜興、江陰)、蘇州(含常熟、吳縣)等兄弟城市的齊梁文化遺存,它們和常州一樣,當時為京畿,都有一些六朝的寺院、寶清、陵墓、石刻或讀書台(樓)等等,是齊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選了幾幅實地拍攝的照片一並予以推介。同時,我們也選了台灣省的幾幀齊梁文化遺存照片,旨在說明齊梁文化不隻是一個時代或某一地區的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二是《錄以備要》,即是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版的有關齊梁文化書目列出。一表勝萬言,讀者從中可以清楚看到我國學術界的學者他們對齊梁皇室曆史人物籍貫的認同,這對了解齊梁文化很有幫助。總之,我們力求將此書做得精致,材料豐富翔實,圖文並茂,既有可讀性,又有學術價值,突出其現實意義。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在晉陵(常州)時寫下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中春日美好詩句。今天,研究齊梁文化的春天已如“雲霞出海曙”一般來到,也必將如江邊梅柳那樣春意盎然,充滿生機。可以深信,《常州齊梁文化遺存》一書的問世,會給廣大讀者提供更多的曆史文化信息,促進齊梁文化的發揚光大,促進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建設,受到歡迎與青睞,這正是我們編著出版此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