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為劉誌偉教授等著《齊梁蕭氏文化概論》。是著圍繞齊梁蕭氏中的關鍵人物之文化活動與文學研究作係統的分析評價,以展示這支文化大姓的發展曆程與輝煌成就,從而填補國內相關研究的空白。
其五為曹旭教授等選注《齊梁蕭氏詩文選注》。是著精選三十餘位齊梁文人三百餘篇作品加以注釋和箋說。所選詩文均係源自原始文獻之佳作,所寫注釋均為獨力研究成果,所作箋說不僅紀實而且探索心靈感應,以此讓讀者感受此期詩文之美學價值。
其六為張敏編審編著《南蘭陵蕭氏著作綜錄》。是著以人物係書目,全麵梳理南蘭陵蕭氏的著作。其功力在於詳列各著作在文獻中的著錄及存佚狀態,並通過校訂而對作者、卷數、內容等項在諸文獻中的記載差異進行辨析,此外還對版本以及後人的整理工作加以介紹,為翔實完備的工具書。
其七為常州齊梁文化研究課題組薛鋒、儲佩成方家主編《齊梁故裏與文化論集》。是著在2009年《中國常州?齊梁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之基礎上精選而成,經修訂而編為兩輯。第一輯編人常州市齊梁文化研究課題組的長篇調查報告《南蘭陵桑梓本鄉,武進王業所基——齊梁故裏考》等論文,均為關於南蘭陵蕭氏故裏的考據文章;第二輯編人二十餘位專家研究齊梁文化的文章,是當代學者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的重點展示。
其八為常州市齊梁文化研究課題組薛鋒、儲佩成主編《常州齊梁文化遺存》(修訂本)。是著依常州及武進地區現存的物質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存、傳說故事與軼事掌故劃分為三大部分。其後,載有兩項附錄:一是建康和京畿具有代表性的物質遺存照片及台灣省的幾幀齊梁文化遺存照片;二是近三十年來國內外出版的一百四十多部相關著作之內容一覽表。全書彙集大量珍貴文物圖片和文獻資料,頗具文化價值和美學意義,為研究齊梁文化和常州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書。是著係常州市齊梁文化研究課題組多年通力合作的辛勤積累,為常州人民所作的重大貢獻。
上述八部著作構成了一套完善的叢書,其間貫穿著常州市《齊梁文化研究叢書》編委會高瞻遠矚的宗旨,那就是立足南蘭陵,著手齊梁文化,置身江南傳統,放眼中華文明。在這樣的宗旨指導之下,就能高屋建瓴地把握叢書的全局,曲徑通幽地展示各書的章節。既做到了選題角度新穎,又能涉及廣泛內容;進而開創新的領域,填補學科空白;而且考據鞭辟人裏,論證深刻精到,文字暢達而富有說服力。
這套《叢書》所以編著得出色,因為具有三方麵的良好因素:其一,常州市《齊梁文化研究叢書》編委會與課題組,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懷抱親鄉愛家的熱情,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終年累月地奔走呼籲,長期不懈地辛勞努力,終於成就正果。其二,作者都是學界名流,或者揚名中外,或者著作等身;既有年高德劭的資深大家,也有近年崛起的新銳:這就必然能編撰出這套學術水準高而又可讀性強的精品叢書。其三,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享譽中外的專業出版機構,不但為文稿的完善盡心盡力,而且為叢書的裝幀設計錦上添花。
我高興地看到,常州市《齊梁文化研究叢書》編委會與課題組發揚季劄的謙遜進取精神,將常州境外的學者與本地學者密切結合,以協作研究地方文化和從事著述的方式,不僅能使科研成果質量確有保障,而且可以推動本地文化的研究更上一層樓,進而將地方曆史文化的影響弘揚至全國乃至世界。常州齊梁文化研究課題組的經驗,值得學習與借鑒。
《齊梁文化研究叢書》即將出版,可喜可賀!常州市《齊梁文化研究叢書》編委會囑我寫序,因為是故鄉鄰縣之大事,雖然誠惶誠恐,卻不敢推辭。我深信,延陵後裔閎覽博物,必能發皇古義,作出令人歎為觀止的成就,因此向讀者呈獻以上文字。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李憑謹識甲午處暑於橫琴
序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紅可惜春”。時序剛進入金秋,由常州市齊梁文化研究課題組編著的《常州齊梁文化遺存》這部新著,即將由南京大學出版社隆重推出,我有幸首先讀到這部書稿,想起古代詩人元好問的這兩句詩,心情特別激動,喜悅與亢奮之情溢於言表。
首先,我對它的麵世表示熱烈的祝賀!常州是齊梁故裏,蘊藏著和保存著大量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存,新著以大量的實證雄辯地證明了正史的這個結論。這是常州市第一次將這些遺存挖掘、整理、全麵展示出來,是研究齊梁文化的嶄新收獲和又一豐碩成果,對於常州和省內外了解、研究、傳承和弘揚齊梁文化,無疑具有科學意義和重大作用,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並促進常州曆史文化名城的建設,推進文化強市的建設。
《常州齊梁文化遺存》一書,是常州齊梁文化研究課題組,遵照常州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市領導的支持和廣大文史工作者的積極協助與配合下,繼續通過廣泛深人的田野調查、實地考證和對文物文獻的挖掘、整理等細致艱苦的工作,“咬定青山不放鬆”,克服了各種困難,曆時兩年多才殺青的,誠如江澤民同誌詩雲:“曆盡天華成此
作者為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景,人間萬事出艱辛。”它是我市繼《齊梁故裏考證與齊梁文化新論》之後的又一部重要的文史專著,堪為“姊妹篇”,值得重視,值得研讀和推介。
細讀《常州齊梁文化遺存》這部新著,我明顯感到有如下三大特點:
第一,題括文意,文切題旨,精致精巧,三大部分和兩個《附錄》渾然一體,主旨突出。第一部分為物質文化遺存,包括寺(廟)觀、寶塔、祠堂、碑刻、山水、古橋、古樹、古井、陵墓、墓誌、村落及出土文物,等等;第二部分為非物質文化遺存,包括正史、方誌、譜牒、古籍、辭書、曆代文化名人的有關著作(詩、詞、題詞、匾額、楹聯、文章)等等;第三部分也為非物質文化遺存,包括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名人軼事、掌故和民俗,等等。兩個《附錄》:一是建康(南京)和京畿地區較有代表性的遺存照片,以及台灣省的幾幀齊梁文化遺存照片,旨在表明齊梁文化不隻是一個時代或某一地區的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二是“錄以備要”,它是將近三十多年來國內外出版的近140部重要的史學、文學著作和辭書等等,以表的形式簡要列出,一表萬言,可資讀者查閱,了解學術界的廣泛共
第二,材料(史料與實物)豐富、翔實、確鑿,其中有不少文物文獻鮮為人知,是首次披露。譬如,乾隆的匾額和楹聯,司馬光、王安石、陸遊、謝應芳等古代大家的有關著作,尤其是清代江陰知縣、進士蔡澍的《重建梁昭明太子讀書樓碑記》,等等,非常具有實證價值和說服力,彌足珍貴。鑒於眾多的物質的文化遺存具有不可移動性及非物質文化遺存(主要是文獻部分)的收藏性,全書采用了數百幀老照片和新照片,輔以簡潔的文字來展示和反映,用【文獻來源】標明出處,用【文獻要旨】或【點評】突出要義,可謂是一大亮點,圖文並茂,情文並重,相得益彰,給人賞心悅目的美感。
第三,以史實和事實敘述,擺事實,講道理,無空泛的議論,文字深人淺出,通俗易懂。民間故事、傳說、名人軼事等口口相傳代代流播的齊梁文化遺存,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史誌所載的事實,也頗具文學性、可讀性,同時也是齊梁故裏齊梁文化與風土人情的活化石。
總而言之,我認為《常州齊梁文化遺存》是一部科技含量很高,學術價值尤其是史學價值頗重的好書,填補了齊梁文化研究的空白。
人類創造文化,文化創造人類。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隨著曆史推移而遺存下來的齊梁文化遺存,博大精深,極為珍貴,正愈益煥發出異彩。作為孕育之地和主要發祥地的常州(南蘭陵),今天更要加強對它的保護、傳承和弘揚,這既是曆史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也是建設好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建設好文化強市的需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要。我希望課題組的專家學者們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天長地久屬年豐”,再創輝煌。同時亦希望得到更多專家學者的指導和廣大讀者的幫助,這正是本人撰寫此文的目的。
是為序。
2011年8月18日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