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教師人格魅力的特征(2 / 3)

二、寬容與公正

引例:

假設我們要從以下四個候選人中選擇一位來造福全世界,你會選擇哪一位呢?先來作一些對比:

1.候選人A:

篤信巫醫和占卜家

有兩個情婦

有多年的吸煙史,而且嗜好馬提尼酒

2.候選人B:

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

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床

讀大學時曾經吸食鴉片

每晚都要喝一誇脫(大約一公升)的白蘭地

3.候選人C:

曾是國家的戰鬥英雄

保持著素食習慣

從不吸煙,隻偶爾來點啤酒

年輕時沒有做過什麼違法的事

4.候選人的D:

學校給他的評定不怎麼好。在他念過書的學校檔案室裏找到的舊記分冊,他的化學成績評為3分,而物理、代數和幾何成績也是3分。

早在中小學就善於利用女生的好感。從五年級起與女同學接吻。

在大學二年級時差一點被除名。

是一位摔跤運動的高手。

候選人A是富蘭克林·D·羅斯福;候選人B是溫斯頓·丘吉爾;候選人C叫做阿道夫·希特勒;候選人D是普京。

愛迪生小時候,老師對他媽媽說:“你孩子是弱智兒,我們沒辦法教他。”媽媽不信,把他帶回家親自教導。結果,這個被認為IQ(智商)低的人,成了人類曆史上的偉大的發明家。海倫·凱勒,從一歲半,因一場大病,就成為一個又聾又盲又啞的幼兒。她後來居然成為通曉5種語言、知識淵博的學者,成為擁有14部著作的美國著名女作家。她還會騎馬、遊泳、滑雪、下棋、欣賞古希臘雕塑的美。人們為海倫驚奇,也為她的老師安妮·薩利文·麥西讚歎。假如給海倫三天光明,她首先最想看到的是她的老師薩利文。試想,我們的“問題學生”不至於連學習的基本條件——視、聽、說都沒有吧,我們教“問題學生”不比教一個雙目失明、兩耳失聰、不能說話的孩子更難吧。

還有這麼一個故事。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上散步。他一邊沿著海邊走著,一邊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這些小魚都會幹死的。

他忽然看見前麵有一個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個水窪旁彎下腰去——他正在撿起水窪裏的小魚,並且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這個男人停下來,注視著這個小男孩,看著他一次又一次地拯救小魚們的生命。

終於,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的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老師們永遠要記住:“這條小魚在乎!這條小魚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裴斯泰洛齊在其《與友人談斯坦茲經驗的信》中指出,“即使最窮苦最沒有照顧的孩子,上帝也給他們天生的能力。我已經觀察了一個長時期,在孩子們的粗笨、怕羞以及顯然無能的背後,蘊藏著最優秀的才能,最珍貴的能力。”

教育要特別關注問題學生,優秀教師,學生愛戴的教師,最偉大的地方就是持續不斷的關注幫助問題學生。“問題學生”是最有毅力的學生,因為他即使聽不懂課堂上的內容,也得老老實實地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坐在教室裏每天上完七、八節課,不能講話,不能亂動,不能打瞌睡,不能幹別的事情。我們說“問題學生”是最能承受挫折的學生,因為他經過了麵臨著無休止的考試,屢考屢敗,但他還能屢敗屢考。他經常受批評、諷刺、挖苦甚至打罵,早就築起了抗挫折的“長城”,再遇失敗,也能勇敢地、樂觀地麵對人生。

什麼是人才?一定場合裏的人的長處被發現、發展、發揮了,這個人就是人才。《學習的革命》作者之一的美國珍尼·沃斯有個觀點:“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因此,我們不能瞧不起“問題學生”。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淳樸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他們差在知識上,但他們有了個性品質這些優勢,還有什麼不能戰勝、不能克服、不能容納呢?我們驚奇地發現,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當年班級中十名左右的學生。眾多敢於“下海”闖蕩並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班級中的“後進生”。

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終生實驗,研究青少年將來的成就與他們在校成績的關係。他對300多名中學生每隔5年作一次麵試,實驗進行了60年。教授去世後,他的學生繼續從事這一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直接的聯係。《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在北大的演講中就曾經說過:“考第一名並不代表一切,我所記得的這個世紀比較有名的科學家,考第一名的很少。”古代有個著名的典故“江郎才盡”說明小時候的聰明不等於長大就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