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為參加"二零零三年東亞漢學國際會議"而做,日本九洲大分縣立藝術文化短期大學主辦,初稿完成於二〇〇三年十月二十三日星期四。
[2]參見拙著:杜保瑞,2003年1月,<對勞思光宋明儒學詮釋體係的方法論反省>,《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七期 頁55至105。杜保瑞,2001年7月,<當代宋明儒學研究與中國形上學問題意識>,《輔大哲學論集第三十四期》頁147-192。
[3]參見拙著:杜保瑞,2001年4月,<對牟宗三宋明儒學詮釋體係的方法論探究>,《哲學雜誌第三十四期》頁120-113。杜保瑞,2001年7月,<當代宋明儒學研究與中國形上學問題意識>,《輔大哲學論集第三十四期》頁147-192。
[4]杜保瑞,2003年6月,<周濂溪境界哲學進路的哲學體係探究>,《揭諦學刊》第伍期,頁33至71,南華大學哲學係主編。
[5]參見拙作:杜保瑞,1999年11月30日,<易傳中的基本哲學問題>,山東《周易研究》一九九九年第四期 山東大學中國周易學會主編。
[6]參見其言:「動物本諸天,以呼吸為聚散之漸;植物本諸地,以陰陽升降偽聚散之漸。物之初生,氣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氣日反而遊散。至之謂神,以其伸也:反之為鬼,以其歸也。」張載《正蒙》<動物篇>,《張載集》,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1983年初版。以下引文同於此書,故將僅注篇名。
[7]參見其言:「氣於人,生而不離、死而遊散者謂魂;聚成形質,雖死而不散者謂魄。」張載《正蒙》<動物篇>。
[8]參見其言:「寤,形開而誌交諸外也;夢,形閉而氣專乎內也。寤所以知新於耳目,夢所以緣舊於習心。醫謂饑夢取,飽夢與,凡寤《寐》【夢】所感,專語氣於五藏之變,容有取焉爾。」張載《正蒙》<動物篇>。
[9]參見其言:「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穀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是皆物感之良能,人皆習之而不察者爾。形也,聲也,臭也,味也,溫涼也,動靜也,六者莫不有五行之別,同異之變,皆帝則之必察者歟!」張載《正蒙》<動物篇>。
[10]參見其言:「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聞見小知而已。」張載《正蒙》<誠明篇>。
[11]張載《正蒙》<太和篇>。
[12]張載《正蒙》<太和篇>。
[13]張載《正蒙》<太和篇>。
[14]張載《正蒙》<太和篇>。
[15]張載《正蒙》<神化篇>。
[16]張載《正蒙》<神化篇>。
[17]張載《正蒙》<太和篇>。
[18]張載《正蒙》<太和篇>
[19]張載《正蒙》<動物篇>。
[20]張載《正蒙》<太和篇>。
[21]張載《正蒙》<神化篇>。
[22]張載《正蒙》<神化篇>。
[23]張載《正蒙》<神化篇>。
[24]張載《正蒙》<動物篇>。
[25]張載《正蒙》<天道篇>。
[26]張載《正蒙》<天道篇>。
[27]張載《正蒙》<天道篇>。
[28]張載《正蒙》<天道篇>。
[29]張載《正蒙》<太和篇>。
[30]張載《正蒙》<誠明篇>。
[31]張載《正蒙》<誠明篇>。
[32]張載《正蒙》<誠明篇>。
[33]張載《正蒙》<誠明篇>。
[34]張載《正蒙》<太和篇>。
[35]張載《正蒙》<太和篇>。
[36]勞思光先生就說「張氏之係統仍是形上學與宇宙論混和之係統」。《新編中國哲學史》卷三上,頁一七一。台灣三民書局,1990年11月六版。作者所使用的本體論名詞與勞思光教授所使用的形上學名詞有一定的差異,由於形上學這個辭語在其它當代學者的使用上有時候也包括了宇宙論問題,所以作者便舍棄形上學這個專有名詞而使用本體論這個專有名詞來和宇宙論問題作明確的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