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3 / 3)

曹洞宗

曹。乃撫州曹山本寂禪師。嗣洞山良介禪師。初離洞山。入曹溪禮祖塔。回吉州之吉水眾響山名。遂請開法。師擬曹溪。凡隨所居處。立曹為號。洞山之宗。至師最隆。故稱曹洞宗也。

率然

輕忽也。

衡陽

湖南道。衡州府。衡陽縣也。

高舉也。張示也。

涕泗

目出汁曰涕。鼻出汁曰泗。

遑處

居處不安之貌。又急也。

婦女

但有閨門之誌。而無境外之心。

下板

官謂下僚。下板。言居於下位也。

穀泉

南嶽芭蕉菴大道穀泉禪師。泉州人。嗣汾陽善昭禪師。南嶽下十世也。

大愚

瑞州大愚山。守芝禪師。嗣汾陽。

汾陽

汾州太子院。善昭禪師。太原俞氏子。嗣首山念禪師。南嶽下九世也。

混火隊中

汾陽道望天下。慈明等決誌親謁。當時河東澤潞。皆屯兵。眾皆無行。惟公等。不顧危阻。渡河登太行山。易衣混軍隊中。露眠草宿。不辭勞苦。遂造汾陽參見。詳見僧寶傳。

萬菴曰。先師移梅陽。衲子間有竊議者。音首座曰。大凡評論於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詎可於無過中求有過。夫不察其心。而疑其跡。誠何以慰叢林公論。且妙喜道德才器。出於天性。立身行事。惟義是從。其量度固過於人。今造物抑之。必有道矣。安得不知其為法門異時之福耶。聞者自此不復議論矣(智林集)。

移梅陽

即廣東潮州府。梅陽縣也。侍郎張九成。未第時。因談楊文公呂微仲。諸儒所造精妙。皆由學禪而至。於是慕禪學。聞寶印楚明禪師道風。敬往參請。師舉柏樹子話。令時時提撕。一日聞蛙鳴釋然契入。有偈曰。春天月下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宋高宗紹興七年。七月十一日。詔妙喜住徑山能仁寺。至紹興十一年。張九成與諸大夫輩往謁。評議格物話。妙喜曰。公祇知有格物。不知有物格。諸公茫然。妙喜大笑。公曰。師能開諭乎。喜曰。不見小說載。唐人與安祿山叛者。其人先為閬州守。有畫像在焉。時唐明皇。幸蜀見之怒。令使臣以劍擊之像首落。時閬州守。隱居陝西。首忽然墮地。公聞頓領深旨。呈偈題於軒壁。曰。子韶格物。妙喜物格。欲識一貫。兩個五百。妙喜重其悟入。時為上堂。引神臂弓一發。透過千層甲。老僧拈來看。直甚臭皮襪之句。是時軍國邊事。方議神臂弓之用。右相秦檜。以為譏議朝政。五月民佛日。竄衡陽。貶九成為南康軍。妙喜紹興七年。住徑山。十一年五月內貶衡陽。著正法眼藏三帙。被人重譖。復貶梅陽。未幾。詔復形服。時四方虗席以邀。不就。紹興二十年十一月。詔住明州阿育王寺。二十八年。再詔住徑山。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初一日。示寂。宋時自秦檜專國。士大夫名望者。悉屏之遠方。齷齪委靡不振之徒。一言契合。即登正府。仍止除一廳。謂之伴拜。稍出一言。斥而去之。不異奴隷也。

音首座謂萬菴曰。夫稱善知識。當洗濯其心。以至公至正接納四來。其間有抱道德仁義者。雖有讎隙必須進之。其或姦邪險薄者。雖有私恩必須遠之。使來者各知所守。一心同德。而叢林安矣(與妙喜書)。

又曰。凡住持者。孰不欲建立叢林。而鮮能克振者。以其忘道德。廢仁義。捨法度。任私情。而致然也。誠念法門凋喪。當正己以下人。選賢以佐佑。推獎宿德。疎遠小人。節儉修於身。德惠及於人。然後所用執侍之人。稍近老成者存之。便佞者疎之。貴無醜惡之謗。偏黨之亂也。如此則馬祖百丈可侔。臨濟德山可逮(智林集)。

齊也。

臨濟

鎮州臨濟院義玄禪師。曹州南華邢氏子。嗣黃檗希運禪師。南嶽下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