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和以前可不一樣了,”火火媽想,“以前每家都是兩三個孩子,而且住在平房大雜院裏,從很小的時候就有許多同齡的孩子一起玩,所以孩子們自然懂得團結、謙讓,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但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每天的活動幾乎都在家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圍著轉,這無疑會造成孩子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的特性。上學以後,必須要改掉孩子的這種秉性,否則對他今後的學習生活會很不利。”
因此,在火火未入學之前,火火媽就這樣告訴過他,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在這種時候,朋友可以給予我們幫助和鼓勵,使我們增加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如果你能夠與集體中的每個同學都友好相處的話,就可以使每天的校園生活過得很愉快。所以,要和學校裏的同學好好相處,要學會謙讓,當同學有困難的時候,要想辦法盡力去幫助他,不可以太自私,要做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家長備課】教孩子學會與他人相處
火火媽記起有一本兒童心理學的書上談到過現在較為常見的一種兒童心理疾病——兒童孤獨症。裏麵說道,患有孤獨症的兒童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他們會說話,但是不知道如何與別人說話;他們不與別的小夥伴來往,人家來找他,他就趕緊躲開;他們可以整天在那裏不說一句話,就一個人待著;就算是老師他的名字,他也不做回答。孤獨到這種程度的結果是無法與外界有任何交往。這是一種治療起來比較困難的病症。
真正患上兒童孤獨症這種心理疾病的孩子火火媽還未遇到過,卻總聽有家長抱怨說孩子不會與人相處。思考了一番,火火媽在論壇上發了一則分享貼——
現在,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又因為居住條件所限,也較少有同齡的玩伴,在家又備受父母多方麵的關心與照顧。因此,容易缺乏對同齡夥伴的理解,這也就是有些獨生子女剛進入幼兒園、小學等集體環境時,容易不適應,與同伴不相容,不合群,甚至陷入孤獨境地的原因。了解到這一點,就需要在集體環境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合作精神,學會人際交往的本領,合群,友愛,擺脫孤獨。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有意識地多與同齡夥伴一起學習和遊戲,鍛煉自己與同伴相處的能力。
我認為,要培養孩子合群友愛的好性格,必須鼓勵孩子融入集體中去,到同學、同伴中去。一個小學班集體的班會、中隊會、小隊會、出黑板報、排練節目等等,許許多多的活動,都需要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因此要積極參加這些活動,成為活動的積極分子,在活動中體會合作的必要,學習合作的技巧,鍛煉與不同性格不同類型的同學打交道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個人在集體中的快樂。
對於一個在家裏受父母嗬護的孩子,到了學校的環境,開始總會有不適應和磨合過程,出現一點小問題,那是極為正常,家長不值得大驚小怪,更不用怕孩子吃虧而掐掉孩子與集體、他人接觸的路徑。這就和剛學遊泳的人嗆水一樣,學遊泳開始喝兩口水完全正常,沒有這樣一個過程就不能真正掌握遊泳的技巧。所以,家長不能總是擔心孩子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吃虧受欺負,這同樣也會令孩子難以真正與他人相處。
社會生活需要合作,學會合作是今後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因而,人際關係的處理自然也就成為小學生努力培養自己多方麵素質的重要方麵,家長萬萬不可忽視對此的培養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