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逃避行為:有的學生對學習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預期目標一旦不能實現,難以正視挫折。先是產生恐懼感和焦慮感,進而會懷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性格外向的學生會變得少言寡語,不苟言笑;性格內向的學生會變得更加心灰意冷,消極悲觀,放棄目標,逃避現實。
4.報複性行為:大量因父母離異而受挫的小學生有較強的報複心理,同學之間稍有磕磕碰碰,就不原諒,哪怕是同學在寫字的時候挨了他一下,他也會立刻反碰一下。有的甚至用撕別人的作業本、偷別人書籍或文具的方式進行報複。
5.固執性行為:一些常受教師指責的學生,其實心中已經知道自己的某種行為不當。如果教師采用懲罰手段,或是經常性地訓斥,則會使學生更加固執,堅持不當行為。
小學生受到挫折,不但會使學習成績下降,還會使他的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受到不良影響。因此,家長要在家做好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使孩子能夠正確理解和麵對挫折,掌握對待挫折的方法,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弱點,激發起奮鬥和進取的精神。
具體來說,家長在家不要太過分疼愛孩子,要讓他學著吃點苦受點累,以此來培養堅強的意誌力,或是利用心理防衛方式來緩解受挫心理。心理防衛方式是指一個人受到挫折後,采取一些暫時減輕受挫感的自我防衛方式,以獲得一時的心理寬慰,其主要目的在於避免或減輕由於心理壓力或挫折而引起的緊張、不安、焦慮和痛苦,以謀求自我安全,恢複心理平衡,避免行為失常。例如,孩子在這次測驗中考得不好心裏很難過時,家長可以用合理化作用來安慰孩子,告訴他這次測試,你考得不好,是因為你複習得不夠,下次測驗,你複習好了,一定會考得好,不要灰心。這樣就能使孩子的心裏暫時得到寬慰,從而減少受挫感。
再有,家長平時在家可以偶爾故意製造一些困難,鼓勵孩子勇敢麵對,想辦法去解決它。當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去戰勝困難之後,就能充分感受到這種生理的愉悅,而這種愉悅的感覺,自然會令他信心倍增,從而有勇氣去麵對以後的挫折和困難。
孤獨的人最可怕
小學生除了假期,每天都要上學,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裏、在班裏和同學們一起度過的。和同學們一起高高興興,互相幫助,就會覺得生活愉快。在小學生最不高興的事中,就有“大家不愛和我玩,沒有自己的好朋友”等等。可見在小學生活中,和同伴關係相處融洽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很多孩子在剛剛上小學的時候,卻並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這種現象在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中極為普遍,通過走訪班主任及隨機調查,發現30%的小學生與同齡人在一起時未感到快樂,其中12%的學生感到不合群、孤獨。MHRSP(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測量中教師、家長對“交新朋友困難”、“在集體場合適應困難”、“不能融洽地與同學相處”的評定分別為8%、16%、11%。孤獨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學生情感的封閉性,導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也包括親子交往、師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親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誼。
“你家的孩子和同學相處的怎麼樣啊?”火火媽也曾被家有小學生的同事朋友問起過這樣的問題。好在,兒子的人緣還算不錯,但是他的班裏確實存在一些不太合群的孩子。“這與獨生子女和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火火媽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