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傳家要傳打不垮的好心態 (2)(1 / 3)

總而言之,孩子出現攀比心理說明他上進心,家長要引導孩子向積極正麵的地方攀比,例如學習、品行、技能等,切勿讓孩子往追求物質、不良行為等方向發展;其次,家長要鼓勵孩子以正當方式,通過個人努力來贏過別人;最後,要杜絕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長就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麵前發表“誰不如誰”、“誰有××而誰就沒有”之類對比的言論,避免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心理影響。

寶貝好像得了“紅眼病”

火火和鄰居家的芊芊一直特別要好,兩個孩子從小就在一個幼兒園,上小學以後還經常在一起寫作業。但是最近,火火媽發現,當自己提起芊芊的時候,火火總是一臉的不高興,有時還氣鼓鼓的,在樓道裏看見芊芊也不理不睬。

“兩個小家夥是不是鬧別扭了?”火火媽決定問問兒子。

原來,芊芊成為班裏第一批的少先隊員,而且還評上了一年級文明小標兵和優秀班幹部。芊芊的這些成績,令火火有些不平衡了。“切,她有什麼了不起的!”小家夥雖然嘴上不屑,但是言語中明顯透露著一絲絲的“醋意”。

“這小東西,嫉妒人的毛病是從哪學來的?”火火媽突然發現,兒子最近添了一些“壞毛病”,於是連忙給張老師打了個電話,詢問了火火最近在學校的表現。

張老師的回答有些令火火媽意外,因為張老師說,班裏不少孩子都有嫉妒他人的情緒,相對而言,火火算“症狀”較輕的,但必須盡早杜絕,以防“後患”。

【家長備課】割掉孩子心中嫉妒的毒瘤

張老師說,一年級的孩子知識淺薄、眼界狹小、虛榮心強,有的孩子比較敏感,發現自己不如人,從心理上表現出一種恐懼與擔心,他們想的不是如何通過正當手段超過別人,而是希望看到對方退步,這就是一種嫉妒心理。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說一些觸發孩子虛榮心的話,將社會競爭灌輸給孩子,把孩子的進退榮辱與別的孩子比較:例如“你們在一個教室裏,人家每次考試都比你好”、“老師表揚了這麼多同學,就沒有你”,家長或許是想激勵孩子,但是這些話卻往往讓孩子感覺,正是因為別人比自己強了,才受到家長的斥責,別人進步給自己帶來的往往是懲罰,於是產生了強烈的嫉妒心。班裏同學學習成績比自己好、受到了老師的稱讚和表揚、獲得了某個榮譽、在班裏特別受歡迎都會令一年級的孩子產生嫉妒心,此外,認為某個同學備受老師的重視和喜歡,看到別人有好的衣服、文具等,也會令孩子產生嫉妒心。

雖然嫉妒心理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態,但是火火媽很清楚嫉妒心對一年級孩子的危害:首先,當一個人嫉妒另一個人的時候,就不會對那個人友善、熱情,兩個人的關係必然冷淡。嫉妒的對象越多,關係冷淡的對象越多,這就給人際交往帶來極大的阻礙。其次,嫉妒心強的人,常常會陷入苦惱之中不能自拔。時間長了會產生自卑,甚至可能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去傷害別人,使自己陷入更惡劣的處境。所以,對於孩子的嫉妒心理,必須要及早消除。

經過一番查閱研究,火火媽就“如何消除孩子的嫉妒心”列了以下幾個著手點:

1.不要總拿孩子和別的孩子對比,讓孩子感覺自己不如人,也不能用貶低孩子所嫉妒的對象的辦法來減輕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樣會導致孩子過多地去看別人的不足而放棄自己的努力。當孩子處於劣勢時,要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積極進取贏得進步,而不是寄希望於對手退步。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