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潤物無聲地塑造孩子的優秀品性 (3)(3 / 3)

“為什麼不借呢?”火火媽知道兒子並不是個自私的孩子,當中肯定有原因。

火火一邊把作業本、課本從書包裏掏出來擺在桌子上,一邊說:“蘇凱平時從來不把自己的學習用品借給有需要的同學,他太自私了,所以他美術課沒帶蠟筆,也沒人願意借給他。他就找我借,可是我的東西借給誰都行,就是不借給他,這是對他的懲罰!”

嗬嗬,小東西還學會了懲罰別人!

火火媽一邊在心裏偷笑,一邊正色道:“他不借給別人東西,是他自私。如果你也這麼做,那麼你不就也成了個自私的孩子了麼?”

小家夥一聽就著急了,趕緊辯解道:“我不自私,誰讓他平時不幫助別人的,昨天張慕天找他借個橡皮,他都不借。”

“可是你如果借給他了的話,那麼下次也許他就願意把東西借給別人了呢?”

“誰知道呢,算了,以後給他就是了!”小家夥撇撇嘴,低頭寫作業去了。

“現在的獨生子女啊,太自私了,家長真該管管。”火火媽想。

【家長備課】教孩子學會分享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受到全家人的嬌慣,一切行為都圍繞著“我”字,凡事唯我獨尊,在家說一不二,要什麼就得給什麼,這自然就會令孩子形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隻管自己不顧他人的不良習慣。很多剛上小學的孩子,都有自私的表現,例如在學校的時候,自己的東西和物品不肯借給同學使用,但是別人的東西則漫不經心,不愛護,亂丟亂扔,對公共財物更加不愛護。同學有了困難不理不睬,不聞不問,對別人的困難毫不理會。對於能給自己帶來名利的事則積極熱心地去做,爭先恐後地去做;而對默默無聞的事情,對自己無利可圖的事情則不願做,不去做。在家裏則好吃偏食吃獨食,有了好吃的好玩的東西不願與他人分享。事事從個人利益出發,自私自利,對自己與他人都沒有好處。

火火媽一邊看一邊想,確實很多一年級的孩子都存有這樣的問題,有的還非常明顯。她繼續讀了下去——

小學階段是培養自己多方麵素質的重要階段,如果不注意認識自私自利的害處,不努力改變自私的心態,其危害將持續一生。要糾正孩子自私自理的習慣,就要從教孩子學會分享做起。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表現欲和好勝心都很強,喜歡聽到大人的鼓勵和讚揚,因此在培養孩子分享精神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揚。隻要孩子做到了分享,即使大人認為“這是你應該做的”,也不要對此不屑一顧,可以裝作驚喜的樣子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和鼓勵,祝賀孩子所做的行為是“長大了、懂事了”的表現。當然,在表揚孩子的時候,不能用模糊不清的言語,要針對具體事例、結合分析來表揚,然後再暗示孩子,爸爸媽媽相信你以後會堅持下去、做得更好。

如果孩子依然像以前一樣很自私的話,家長不妨直接告訴他:你已經是小學生了,不應該再這麼自私。不要小看“你已經是小學生了”這樣一句既普通又簡單的話,因為它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句很鼓舞心靈的話,暗含著巨大的行動催使能量。

再有,家長要給孩子創造分享的實踐機會。例如經常讓孩子與小朋友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通過共同活動來分享活動的快樂。還可以有意思地讓孩子主動為家人服務,例如家裏買了水果、糕點時,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時表揚強化。

如果孩子做得比較好的話,家長也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獎勵。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孩子的分享帶上功利性的色彩,不能讓他認為分享“有利可圖”而去分享。在給他獎勵的時候,必須要給孩子講清楚:爸爸媽媽獎勵的是你的好習慣,希望你以後一直能保持下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以前家長沒有下意識地培養過孩子分享的精神,那麼此時再行動可能稍有困難,家長要有充足的耐心,不可以焦躁,否則會適得其反,使孩子出現一係列的反抗行為。隻要花時間肯努力,百分之百地相信孩子,孩子終有一天能夠達成您的期望。

吃不到的葡萄不一定是酸的

【家長備課】虛心接納,遠離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