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生活好習慣,讓獨立自然而然 (2)(3 / 3)

1.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家務勞動是提高孩子動手能力的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徑,一年級的孩子有能力做的家務活,就要讓他做,這樣還能提高他的家庭責任感。可以建立一套家務勞動分工表,做到責任細化,該孩子能做的事情,家長絕對不要插手。

2.鼓勵孩子多多嚐試。剛開始獨立動手的孩子難免會有懷疑和不自信的心理,作為家長在孩子猶疑不定的時候要給他多多的鼓勵和肯定的眼神。當孩子行動失敗的時候,家長也要多多鼓勵他繼續嚐試,幫孩子加油,給他十足的信心。

3.適當進行指導。一年級的孩子由於思維發育的原因,很多時候難免考慮不周全、不細致、邏輯性和條理性差,家長可以適當給予孩子一些行動方麵的指導,如在孩子嚐試過以後,給孩子示範一次更簡單易操作的辦法,或是啟發孩子的好奇心理,鼓勵他進一步進行動手實驗等。

4.引導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不要一手攬過幫忙解決,而是要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通過思考而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孩子對自己的想法不肯定、征求家長意見的話,家長可以先不予指導,告訴孩子自己試試看。教育孩子重要的是教育方法,而不是授予答案。要記住,引導孩子自己動手去解決一個問題,遠比告訴孩子千百個答案要有實際效用。

家庭是訓練孩子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的主要場所。但是,很多家長都對孩子過度寵愛,不忍心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有的還認為孩子年齡還小、能力差,覺得以後再學習也不晚,更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做事做不好,與其給孩子收拾殘局這麼麻煩,倒不如自己去做。正是由於上述種種觀念,造成了孩子好吃懶做、動手能力差的問題。要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就要學會放手。

瘋跑瘋跳也沒罪

“火火,你給我安靜會兒!”

孩子六七歲的時候,淘氣真是到了一個“巔峰時刻”,整日上躥下跳,一刻不得清閑。

寫完作業出去玩,沒過一會兒便“掛彩而歸”,右腿膝蓋和兩隻手掌都搓破了。

火火媽又氣又心疼,急忙拿出消毒棉棒和紅藥水,處理好之後一問,才知道是下樓的時候蹦樓梯,一個踩空摔了個“狗啃泥”弄破的。

“真是活該!”火火媽掩飾不住自己的怒氣,忍不住狠狠說了一句:“看你下次還跑不跑!”

小家夥安靜了還沒片刻,扭頭又瘋跑著出去玩了。

“傷疤還沒好呢,就忘了疼了!”

【家長備課】給孩子留些運動的時間

為排解心中的怒火,火火媽打開了電腦,瀏覽起了教育論壇,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這在部分家長眼裏,卻變成了“不安分”的反常標識。

目前,小學生肥胖比率越來越高,這多數和飲食結構不當、缺乏運動有關。並且,還研究報告指出,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症也與缺少運動、小腦發育不良有關。因此,加強運動鍛煉應及早提到家長培養孩子的日程上來。

強壯體魄,是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小學生的有力保障,經常運動的孩子身體強壯,抵抗力強,性格開朗,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和反應能力也較快。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家長不僅要抓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也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讓孩子從小養成每天定時運動的習慣,給孩子留出運動的時間。

研究報告指出,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症與缺少運動、小腦發育不良有關。這提示我們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讓孩子從小養成每天定時運動的習慣,強壯體魄,是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小學生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