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覺得,興趣班要跟著孩子的興趣來,別給它加上太多功利的色彩。家長給挑的班,孩子不一定愛上,也出不來效果。到時候錢都白扔進去了不說,孩子也累的慌。孩子自己想上嗎?”
“就嚷嚷著讓我給報輪滑班。你家兒子報班沒有?”
“他興趣更多,什麼都想報,可我覺得他壓根就堅持不下來。昨天還跟我說了呢,我讓他再考慮幾天,選兩個最想學的再給他報。有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家長要是稀裏糊塗都給報了,多數時候都是半途而廢,孩子上兩次就不愛去了。”
【家長備課】遵從孩子的興趣所向
火火媽在報紙上看見了這樣一個調查,上麵是這樣寫的:
在調查的300名小學生中,240名孩子感到學習負擔重,其中84%都認為負擔來自於興趣班。記者隨意抽取一個班級重點調查,在53名學生中,所有孩子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負擔來自興趣班。這裏所說的興趣班主要指的是英語班和奧數班。“被逼無奈”是孩子們普遍的態度,孩子們往往迫於家長的壓力,“別人都學,你不學就會和別人拉開差距”、“爸爸媽媽小時候沒有那條件,你現在條件這麼好還不好好學”,多數家長都以這樣的理由說服孩子,但也不乏“威脅”的方式。
孩子們在英語班和奧數班學習的效率高不高呢?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40名孩子都舉手說,上英語班和奧數班的時候多數時間在玩、做小動作,一半的孩子說,老師教的內容其實都聽不太懂。
但對於自己喜歡的興趣班,孩子們就表現出了極大的樂趣。記者也發現,多數父母會支持孩子的興趣,喜歡畫畫、彈琴、遊泳、跆拳道……隻要孩子喜歡,家長都會送孩子學。然而,在家長眼裏,學習至上的位置還是不能撼動的,一旦孩子想上的興趣班和學習發生衝突,家長往往就會“一刀切”地中止掉。
興趣班還是要根據孩子的興趣來,家長真的不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所謂興趣班,顧名思義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能發展能力固然很好,但能力的發展同樣是以興趣為前提,沒有了興趣這一前提,興趣班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變成了“無聊班”、“壓力班”和家長的“比賽班”。
晚上一回家,火火就跑過來說:“媽媽,我想報個輪滑班學輪滑,別的先都不太想學。”
“是不是男孩都愛玩這個呢?”火火媽一邊想著,一邊拿出來輪滑班的報名表格,填了起來。
“我們班有個‘小老頭’”
“媽,跟你說,我們班有個‘小老頭’”
“媽媽不是說過了嗎,不能亂給同學起外號。”
“是真的,他上課都沒精神,平時都不跟我們玩。今天張老師找他談話,我都聽見了,他說他爸爸媽媽給他報了好多學習班,每天回家寫完作業還要寫學習班的作業,作業多的做不完。”
火火媽心想:這孩子,真慘!
【家長備課】不要過早的給孩子太多負擔
晚上,火火媽隨手打開張老師的博客,看見張老師也寫下了這件事:
最近,總有任課老師向我反映班裏的朱思琪上課沒精打采,注意力渙散總打瞌睡,成績有下滑趨勢,班裏學生也反映說這個孩子平時不怎麼愛和大夥玩。據我觀察,這個孩子比較懂事、守紀律,剛入學時成績在班裏也比較好。今天下午找他聊了聊,才知道原因出在家裏,他的家長每天給他安排了大量的課外作業,還給他報讀了奧數、劍橋少兒英語等好幾個學習班,孩子完全沒有休息和玩的時間,每天晚上都要念書做作業到十一點多,這自然會使平時課堂表現和學習成績受到牽連。其實,才一年級的孩子,家長還是不要給他們過重的學習負擔,否則隻能將孩子稚嫩的肩膀摧垮。
目前一年級教學要求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程度並不深,但新課標實行之後,知識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這自然會令現在的孩子較以前的同齡孩子學習負擔重一些。倘若在此基礎上,再額外給孩子“加碼”的話,那麼孩子自然是不堪重負的。負擔過重,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會給孩子留下心理上的負擔,使孩子長時間處於緊張、沉重的心理狀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所以,希望家長適當給孩子“減減負”吧,畢竟,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