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啦!”小家夥肯定地回答。
“你最好再想想,再拿出來看看,把東西一樣一樣地整理好再放回去。”
“都整理好了?”火火媽走過去,攔住了要去開電視的兒子,扳著他的小腦袋,讓他直視著自己的目光。
小家夥開始有些猶豫了:“都放好了啊……”
“是嗎?你可想好了,要是落下些什麼我可不管給你送,到時候老師批評你,你別說我沒提醒你啊!你看你書包裏邊亂的,讓老師跟同學看見,一定笑話你。”
小家夥扭頭就進了裏屋,把書包扣打開,把裏麵的東西一件一件地擺出來,還伸出右手食指一樣一樣的清點著,突然大聲嚷道:“哎呀,數學課用的小棒沒拿!”說著馬上把小棒找了出來擺在旁邊,然後又查了一遍,才把所有的東西一點一點地碼在了書包裏。
“你看,我不提醒你,就忘了吧!”火火媽擺出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其實,她一直偷偷摸摸地看著小東西收拾書包呢,也知道他忘帶了小棒,但就是故意不直接告訴他,要他自己去整理、去想。用火火媽的話說,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長記性!
【家長備課】讓孩子學會整理學習用品
火火媽常和別的孩子家長說: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生活中的細節中往往蘊含著促使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巨大能量,因此家長千萬不能忽視細節上的教育。
整理學習用品,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其中也蘊含巨大的“玄機”。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提高孩子學習成績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對於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一件小事既可以鍛煉他的自理能力,還能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促使孩子今後的行動具有規律性和條理性,這些無疑對他的成長大有裨益。如果家長總是覺得孩子小而連本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去代勞的話,看似是愛護孩子,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無情的剝奪。
開學之前,火火媽就開始了對兒子的特訓——給兒子做示範,讓他學著怎麼整理文具盒、課本和作業本怎麼疊放,給他講小的學習用具放到哪容易找到等等,然後讓兒子自己去做一遍。從開學那天起,火火媽隻告訴兒子“每天寫完作業後,對著課表看清楚第二天都要上什麼課、老師都要求帶什麼東西,然後根據要求整理第二天要用的學習用品”,之後就再也沒幫兒子整理過書包,雖然小家夥有時因為著急而弄得亂糟糟的,但火火媽也僅僅是隻做提醒,如果兒子願意重新整理自然好,如果他不願意,聰明的火火媽自然也不強製,就讓兒子嚐嚐上課找不出東西的苦頭。
這種“三不管”式的教子方式,使火火的自理能力在開學初就明顯表現得超人一等。火火媽雖然心裏為兒子充滿了驕傲和自豪,但從來不讓兒子看到,因為用她的話說,這是要避免孩子驕傲。
“玩”出來的學問
彬彬是一位二年級的小男孩,他從小就特別喜歡玩木偶,每天放學回到家,也不急著寫作業,而是跑到房間裏和他的小木偶先玩會兒遊戲。彬彬媽媽覺得,如果橫加幹涉的話,兒子一定會強烈抗議,不如利用他愛玩的天性,去引導他發展能力。於是,在每次兒子玩木偶時,她都會主動參與進來,為每個木偶分配一個角色,拉著兒子一起擺弄著木偶表演故事。開始的時候,是彬彬媽媽在講,他在聽;但是慢慢地,兩個人的角色就換過來了,變成了兒子講媽媽聽。彬彬媽發現兒子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好,並且還會主動地去讀一些寓言故事和經典名著,然後再用木偶表演出來,就連彬彬的語文老師也誇他,作文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火火媽在書上讀了上麵一段後,暗暗佩服文中彬彬的媽媽,因為現實生活裏,太多的家長一看到孩子玩就急得火冒三丈,恨不得孩子天天趴在書桌前做作業才好。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順利地學習,取得好成績。但是很多父母盡管每天對孩子苦口婆心地說教,而孩子就是對學習毫無興趣。這其實完全可以理解,因為玩才是孩子的天性,能讓孩子在玩中激起孩子的求知欲,讓孩子對學習充滿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孩子就能輕而易舉地掌握新的知識。而鼓勵孩子在玩中求學,這才是明智家長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