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心理教育先行,教出好孩子 (4)(1 / 3)

課堂是一個“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地方,有的孩子舉手發言踴躍過了頭,不等老師允許就擅自搶話說,而有的孩子無論如何都抬不起他的右手。孩子上課不敢舉手,有的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師的問題,還沒有做好發言的準備,這是比較正常的現象。但是,一年級的課程比較簡單,老師提出的問題也比較容易回答,孩子隻要經過簡單的思考,大多數問題都能回答出來。可為什麼總有孩子還是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呢?

這其實與孩子的心理活動有關。有的孩子是因為平時比較膽小怕事,對自己不自信,怕答錯了被同學嘲笑、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不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有的是習慣於傾聽別人,他們習慣了上課隻聽別人發言,自己保持沉默,因為他覺得這樣沒有壓力。也有的孩子比較追求完美,總想著自己要把問題考慮全麵再舉手,因此往往被別人搶了先機。

孩子在課堂上能否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是孩子對知識點的學習是否能達到深入、透徹程度的一個表現,有利於讓老師了解孩子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師生交流的一個重要過程。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自己的孩子上課積極舉手發言。

【家長備課】多用心理暗示給孩子壯壯膽

看到這裏,火火媽想:小東西上課不搶話就已經不錯了,不用擔心他有這個問題。但是抱著學習的心理,火火媽還是繼續讀了下去——

要讓不敢舉手的孩子變得踴躍起來,家長需要先和孩子談談心,問問孩子為什麼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再對症下藥。如果孩子是因為膽子小怕被老師和同學看不起而不敢舉手的話,家長要多從正麵鼓勵孩子,疏導孩子的情緒,說些“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是勇敢的”、“老師最喜歡上課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回答錯了也沒關係,還有好多同學都不敢舉手呢”之類的話,為孩子打消心中的顧慮。如果孩子總是想把問題考慮全麵再舉手的話,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先舉手回答問題,等以後再想到什麼,再舉手就可以了”,以此來鼓勵孩子及時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

一年級的孩子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大多數都是因為“不敢”而不是“不會”。所以家長不妨多用一些心理暗示的方法,告訴孩子“你可以”、“爸爸媽媽相信你”,給孩子壯壯膽,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再有,也可以在家和孩子做一個模擬課堂的情境練習,例如先是由爸爸提問,讓孩子和媽媽舉手回答問題,再倒換角色,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請其他家長或孩子的同學朋友一起加入練習,讓孩子在放鬆的心情下還原課堂的真實情境。當他在家裏已經能做的很好的時候,他再回到學校,基本就沒什麼問題了。

教育寶貝,先打好心理戰

學校專門給一年級新生家長展開了一場“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培訓,要求每位家長準時參加。

家長會上,年級主任和各班班主任分別講了許多生動的心理學案例和心理學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其中,年級主任談到,教育心理學認為,不懂得心理學的老師不是一個好老師,因此掌握心理學知識是成為一個優秀老師的重要條件。家長以無可爭議的資格成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在孩子的第二任、第三任老師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這個第一任老師不但沒有卸任,而且更多地承擔著孩子人格形成與性格等心理因素發展的重任。孩子未來的成就更多地取決於其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而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則更多地取決於孩子的家庭教育水平。

而火火的班主任張老師則說,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通曉孩子的心理活動。人的行為是心理過程的最佳折射,有的時候家長的教育不見成效,並不是說教育方法有誤,而是沒有準確把握和迎合孩子的心理。隻有對症下藥,教育才可見成效。

家長會結束後,每位班主任都給自己班裏學生的家長發了一本《家長要知道的十條重要心理學規律》手冊,讓家長回家後仔細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