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發揮長處和逆向比較: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和劣勢。因此,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勢,並為他們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如果孩子總是“羨人之長,羞己之短”的話,也不妨采用逆向,選擇別人的短處作為比較的對象,這對於消除自卑心理,達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家長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當中的“度”。
合夥作弄人可不行
正在公司裏忙活時,火火媽接到了班主任張老師的“告狀”電話,說是火火和班裏幾個平時愛調皮搗蛋的男孩一起,把一隻蜻蜓放在了一個女孩的鉛筆盒裏,害的女孩在數學課上當場嚇得大哭,怎麼哄都哄不住,而旁邊幾個搗亂的孩子,卻在一旁哈哈大笑。“幾個搗亂的孩子都被我教育過了,也罰站了。我了解了整個事情,火火不是帶頭的,這孩子就是跟著湊熱鬧。您晚上回家問問孩子,給孩子講講道理就行了,千萬別體罰孩子。”
“這小東西怎麼也學會作弄人了?”火火媽帶著一肚子的鬱悶回到了家,看見兒子正乖乖的窩在屋裏不做聲地悶頭寫作業呢!“八成是知道自己的行為敗露了吧!要不這麼老實!”火火媽心想,但並沒有立即去打擾他,而是扭頭進廚房準備晚飯。
吃過飯,火火媽把兒子叫了過來,心平氣和地問道:“說吧,今天怎麼回事?”
“不是我幹的,是李浩和王凡雨出的主意,然後又有好幾個人說要一起捉蜻蜓,他們臨出門時才叫的我,我就跟著去了。”小家夥一臉委屈。
“你知不知道作弄同學是不對的?”
“我知道,可是他們幾個都這麼幹啊。”
“那結果呢?”
“孫小雅嚇哭了,我們幾個被張老師批了,還罰站了。”
“為什麼被批了,被罰站了?”
“因為我們欺負同學是不對的。”
“知道不對了,以後再有人叫你一起作弄同學,你還去不去?”
“再也不去了。”
“明天你看見孫小雅,是不是要跟她說點什麼?”
“我知道了媽媽,我明天會跟孫小雅說對不起的。”
“媽媽,老師和同學不會以為我是壞孩子以後都不理我了吧?”
“隻要你能主動承認錯誤,就不算是壞孩子。以後再有同學叫你的時候,要是這件事你覺得不對,就不要去,多少人去做了你也不能去,知道了嗎?”
“知道了,媽媽。我去寫作業了,今天的生字還沒寫完呢!”
【家長備課】避免群體心理的反作用
看著火火乖乖地寫作業,火火媽相信,兒子以後都不會再和人一起“幹壞事”了。想起今天白天張老師的囑托“千萬別體罰孩子”,火火媽暗自發笑:“我怎麼會幹這麼不明智的事呢!體罰孩子,起不到任何正麵的作用。”仔細回想剛剛與兒子的對話,火火媽突然覺得,人的群體從眾心理,在這麼小的孩子身上就已經顯現了,真不知是好是壞。
人都有“隨大流”的從眾心理,人雲亦雲。積極的從眾心理可以調動孩子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而消極的從眾心理則能給孩子消極不良的行為習慣“壯膽”,助長這種不良行為滋生蔓延。一個班級裏三十幾個孩子,相互影響是不可避免的,“被人帶壞了”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一年級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還較差,意誌也不夠堅定,即使感覺到某種行為不好,但大家都去做了,他也就可能自然而然地跟著做了,結果惹出事端。明智的家長會用循循善誘的辦法,引導孩子去主動反思自己的行為,認清自己的錯誤;而衝動的家長往往是不問是非的嗬斥辱罵,孩子就有可能會變得膽小畏縮,或是變本加厲地重複錯誤的行為。
火火媽想了想,給張老師發了這樣一條短信——“問清了整個過程,孩子也主動承認了錯誤,表示以後不會再犯,明天上學時會向同學道歉。我告訴孩子以後覺得不對的事情,就不要隨大流地跟著去,凡事要想明白再去做,孩子認真聽了、反省了。相信以後不會再發生同樣的事情,還請張老師多多監督教導。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