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心理教育先行,教出好孩子 (4)(2 / 3)

【家長備課】教育好孩子,要懂些心理規律

從學校回來之後,火火媽迫不及待地翻開了剛剛發的《家長要知道的十條重要心理學規律》手冊,逐條認真閱讀了起來——

1.羅森塔爾效應——“暗示”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家長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2.南風效應——“人情味”很重要

南風效應也叫做溫暖法則,意思是溫暖勝於嚴寒,人們更喜歡溫暖的環境。這就說明,在家庭教育中,一味采取棍棒恐嚇之類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和鼓勵,遵從孩子的發展規律,順應孩子的內在需要,引導孩子自覺向上,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教育才能“潤物細無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超限效應——對孩子的過錯隻準批評一次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當孩子被逼急了以後,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隻批評一次”,而不是揪著孩子的錯誤五次三番地說,也不要總是翻舊賬、算總賬。如果非要再次批評的話,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4.德西效應——獎勵也要分時機

德西效應說的是,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這就表明,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時,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應用到家庭教育中來講,當孩子尚沒有形成自發內在學習動機時,家長從外界給以激勵刺激,以推動孩子的學習活動,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學習活動本身已經使孩子感到很有興趣,此時再給孩子獎勵不僅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一味獎勵會使孩子把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習目標的轉移,而隻專注於當前的名次和獎賞物。因此,作為家長,要特別注意正確使用獎勵的方法而不濫用獎勵,要避免“德西效應”。

5.木桶效應——警惕孩子身上的“短板”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就像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家長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同樣,木桶效應也可以應用在孩子行為品行上,除了學習能力和習慣之外,家長還要注意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社會行為習慣、全方麵綜合素質能力,使孩子真正做到全麵優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