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大國抉擇 (3)(2 / 3)

“走出去”戰略是以中國的公司為主導,服務於中國公司戰略的一種跨國整合模式。當前,無論從開拓市場空間,優化產業結構,獲取經濟資源,爭取技術來源,還是突破貿易保護壁壘,培育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種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重要標誌。

【與讀者侃經濟】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初期主要集中在進出口貿易、簡單加工和餐飲等行業,近年來已拓展到設計研發、生產製造、資源開發、航運物流和農業合作等眾多領域。目前,跨國並購已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2003~2008年間,跨國並購金額超過500億美元,約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40%。“走出去”已成為國內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繞不開的話題,對於大型企業來說,更是背負著保護各自行業國際競爭力的重任,麵對國外大型企業的激烈競爭,盡管跨出國門的步伐必須謹慎,國際化仍然成為必然選擇。然而“走出去”並非單純地複製分支機構那麼簡單,而對企業的整體運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對外貿易依存度超過70%的情況下,國家必須考慮通過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和擴大對外投資兩個輪子,主動地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在保持製造業優勢的同時,向產業鏈高增值環節邁進,提升中國在國際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國內企業的國際化情結由來已久,而海外並購作為企業國際化快速、有效的途徑,自然被諸多國內企業爭相采用。縱觀國內企業的海外並購曆程,盡管在廣度上參與其中的企業越來越多,在規模上大手筆也是屢見不鮮,然而真正成功的案例並不多,在海外並購上,國內企業仍然在交著昂貴的學費。

在國內呼風喚雨的中移動,卻遭遇了海外並購的曲折坎坷,在接連並購努力泡湯後,隻好拿Millicom旗下的Paktel試手,最終收購價還不到3億美元。TCL在海外並購中曾經風光無限,接連與國際巨頭湯姆遜、阿爾卡特成立合資公司,結果前者持續虧損,後者在合資僅一年後就以失敗告終。此外,華為競購英國馬可尼、中海油競購美國優尼科,均由於競爭對手的抬價或百般阻撓而最終放棄。

一樁樁看似輝煌實則蘊藏巨大風險的海外並購案,折射出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麵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走出去”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整體結構、管理、企業戰略等多方麵進行深入變革。

“走出去”需要新型政企關係。“走出去”涉及的政企關係主要有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如何將企業盈利的微觀目標與國家宏觀目標協同起來。二是如何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政策手段,鼓勵和支持企業更好更安全地“走出去”。在全球化的今天,“走出去“對政企關係要求更高,僅僅做到“政企分開”還不足以適應全球競爭的需要。政府對企業的支持,以及與企業的聯合和協調行動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但政府如何支持企業,就要處理好政府用什麼手段支持,在哪些領域支持,什麼時候支持和支持什麼等問題。加快政府職能的轉換,明確哪些必須“分開”,哪些必須“不分”,建立新的政企關係和新的管理機製。

如果說過去30年,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內容是“引進來”,那麼,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普遍經驗。

低碳經濟——氣候變暖下的不得已選擇

【經濟學釋義】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製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