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讀者侃經濟】
從哥本哈根到達沃斯,從政治博弈到全球經濟利益競爭,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的焦點。時下,“低碳”已經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詞彙,這緣於人類對全球氣候變暖和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日益匱乏的普遍焦慮和關切,也意味著“低碳”引發了一場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內的巨大變革。
隨著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為人們所關注,“低碳”這個名詞正在走入和改變我們的生活。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為我國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操作性詮釋。備受矚目的2010年中國兩會中“石頭紙”、廢舊紙做成的鉛筆,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隨處可見低碳設施的使用和示範,這無不詮釋著低碳經濟的深刻內涵,低碳之風勁吹中國。
事實上,“低碳”之風早就在世界上刮了起來。“低碳”理念從2003年提出後就日益受到各國的青睞。且不說世界頭號大國美國出台了新能源政策,就是亞洲的日本也總是未雨綢繆,積極搶占先機。2007年,日本環境部提出低碳規劃,倡導物盡其用的節儉精神,希望用更簡單的生活方式達到“低碳”目的,但生活質量並不會降低。2008年,日本政府還提出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將“低碳”社會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政府的長遠目標。南美的巴西則是通過發展生物能源來實現“低碳”目標。巴西政府於2004年頒布了關於使用生物柴油的法令,規定從2008年起,全國市場上銷售的柴油必須添加2%的生物柴油;到2013年添加比例則提高到5%。
目前,我國的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尷尬:我們既是別國曆史汙染的受害者,如今又是別人眼中新興的汙染加害者;我們一方麵要苦苦爭取今天的發展權,同時又要為明天人類的生存權承擔起責任。
2009年11月25日,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麵積、森林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這是我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充分體現了中國對全人類高度負責的精神。
“低碳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從國家到企業再到個人,我們都贏積極行動起來,用我們的雙手開創我們的低碳生活。在可預見的將來,任何企業今後都勢必麵臨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和排放要求,與其被動拖延,無所作為,使自己在未來麵對更狹小的企業生存空間,不如主動出擊,提升企業碳價值鏈條每個環節的內在價值,力爭成為未來低碳經濟的領跑者。
有人認為,企業在低碳轉型時要解決發現需求、調整產品、技術創新等核心問題,而這對於剛剛轉型的中國企業來說,意味著高成本。因此,企業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一方麵要即時關注國家對一些行業的補貼細則,積極申請政策扶持,另一方麵也要向一些優秀的低碳企業學習,搶占低碳知識、低碳資金和低碳技術、產品與服務等製高點。
低碳生活,其實離普通人並不遙遠。“走路還是開車”、“爬樓梯還是坐電梯”、“室溫28度還是27度”……這些選擇題,理應成為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關掉不必要的電燈難道不是舉手之勞嗎?事實上我們往往忘記了這一點。以實際行動減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支持中國政府提出的碳減排目標,做一個“低碳族”,讓“低碳”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