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大國抉擇 (2)(2 / 2)

沒有人否認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但在中國麵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關口時,我們應當更多地看到爬坡的艱難、蛻變的痛苦,而不是覺得自己可以與美國G2共治了。如果我們尊重其他國家的發展成就,G2也不應該成為未來。

但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目前中國還無意競爭國際領導權,但中國不得不麵對的一個現實是,它需要在國際事務中擔負越來越多的責任。這既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中國的要求,也是中國自身作為世界大國應盡的義務和應有的姿態。在意願和實力仍不具備全球領導者的現階段,中國承擔國際義務隻需堅守兩個原則,一是量力而行,二是多邊合作。

中國製造——世界已經離不開中國產品

【經濟學釋義】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在很多國家的市場上,能看見各種商品,打著"MadeinChina"的標簽。

【與讀者侃經濟】

一位美國記者薩拉曾經突發奇想:如果沒有中國製造,世界將會怎樣?於是她決定從2005年1月1日開始帶領全家不買中國產品,看看這一年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薩拉把這一年的很多生活經曆與有趣的故事記錄了下來,這就是後來成為著名暢銷書的《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

在這一年中,薩拉一家的生活中接連遇到了很多有趣而充滿挫折的真實經曆——薩拉不得不給4歲的兒子購買標價為68美金的意大利鞋;老鼠橫行,一家人還得為使用“人道”的中國捕鼠器還是“非人道”的美國捕鼠器而犯難。最後,為了不讓老公造反、不讓兒子失望,在2006年元旦,薩拉隻能向中國製造“投降”,薩拉在《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的結尾寫道:“我們最終決定,還是跟中國進口產品共存的好。發誓一輩子不用中國產品,似乎不太現實。不靠中國產品過日子太難了,至少不懈地堅持下去太難了。我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勇氣再來一次,從某些方麵來說,我情願不去設想,未來10年不靠中國產品過活,日子會有多難。”

提起中國“中國製造”,人們不禁感到頗為自豪——中國製造可以說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的記錄,也讓全世界的消費者重新認識了中國的製造能力。從新中國成立時連最簡單的火柴和鐵釘都被稱為“洋火”、“洋釘”的一窮二白,到我們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係,飛機、衛星、導彈、輪船、火車、汽車、計算機、通訊電子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我們來看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據商務部2008年統計,目前世界500強除了極少數公司沒有在中國投資投產外,95%以上把中國作為自己的生產基地,通過合資或OEM代工的方式進行“中國製造、全球消費”的運營。現在我國在全球製造業中所占的份額,2006年已經達到8%,總量上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製造大國,有172類產品總量居世界第一,同時我國還參與大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已經形成了。這是我們製造業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中國製造”取得如此世界矚目的成就,是否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就目前來看,“中國製造”之所以遍布世界,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價廉物美。“中國製造”的主體貿易有一半以上是加工貿易,其產品完全按照外國提供的要求和標準生產,產品的附加值很少。因此,即使有了這樣輝煌的出口成績,中國還不能稱作真正的世界工廠,最多隻能稱作一個世界加工廠。

與日韓製造相比,客觀而論,“中國製造”也有一些產品具有高端、高質、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特性,但就整個出口產業來說,“中國製造”還普遍缺乏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

除了自身具有的短板之外,“中國製造”還麵臨著諸多挑戰。第一,隨著中國國家經濟水平逐步縮短與西方發到國家的差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低工資、低待遇的中國勞動力初期開發階段已經成為曆史,以往的核心競爭力是擁有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但目前這種優勢正在衰退,而且這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大勢。第二,各種原材料、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成本優勢更加麵臨被遺失殆盡的危險。此外,全民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更加對原有的中國製造業企業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