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開始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美國金融風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美國金融體係搖搖欲墜,世界經濟麵臨巨大壓力。
【與讀者侃經濟】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在金融市場中混跡的人多會對自己的財富如此感歎。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使得曾經令人矚目的“華爾街模式”一夜坍塌,令無數財富蕩然無存。普通百姓也已經切身感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因此對我們來說,十分有必要了解金融危機在美國的演變曆程。
突然之間,擁有85年曆史的華爾街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賤價出售給摩根大通;擁有94年曆史的美林被綜合銀行美國銀行收購;曆史最悠久的投行——158年曆史的雷曼宣布破產;139年的高盛和73年的摩根士丹利同時改旗易幟轉為銀行控股公司。擁有悠久曆史的華爾街五大投行就這樣轟然倒下,從此便成了曆史。華爾街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濫用就是導致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災難的罪魁禍首。
鑒托·約·鄧寧格曾有一句名言:“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金融危機的爆發原因可以歸結為一句話:當欲望變成魔鬼時,貪婪必然鑄成危機。
我們可以簡單地演示一下金融危機是如何爆發的。
1.杠杆
許多投資銀行為賺取暴利,采用杠杆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杆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杠杆是一柄雙刃劍,在牛市中,利用杠杆借款可以獲得暴利;相反,熊市來臨,地產行業出現危機並導致市場轉折的時候,杠杆就變成自殺工具。
2.CDS
把杠杆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杆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A對B約定,B幫A的貸款做違約保險,A每年付B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A銀行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就直接歸B。假如違約,B要為A賠償,為A承擔風險。對於A來說,如果不違約,就可以賺45億,這裏麵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還能淨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B來賠。所以對A而言既規避了風險,還能賺到錢。B經過認真的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雙方成交並皆大歡喜。
3.CDS市場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並且賺到錢後,C也想分一杯羹,就跑到B處說,隻要B將100個CDS賣給他,C可以將每個合同2億成交,總共200億。對於B來說,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當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每個CDS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認為自己還是有賺頭,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複的炒,以至於CDS的市場總值炒到了何種程度已經沒人知道。
4.次貸
A、B、C、D、E、F……所有的人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裏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享受次級貸款的這些人經濟實力本來不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次貸為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房地產市場中,房價持續上漲,盡管次級貸款的利息一般比較高,但是享受次級貸款的人們在此時並不擔心貸款利息的問題,隻要房子處於升值的過程中,窮人還是賺錢的。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麵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