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美國老太太與中國老太太的故事新解
【經濟學釋義】
美國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
【與讀者侃經濟】
2007年年初,大西洋彼岸刮起了一場“金融颶風”,以美國著名的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為代表的貸款機構、以美林為代表的投資銀行,以及以花旗為代表的金融超市等成為這場“金融颶風”的直接風眼,同時,大大小小的對衝基金、海外投資者等都遭受了颶風的波及。眾多金融機構暴露出的巨額虧損消息,一時成為美國社會的熱點新聞。美國大多數人認為這隻是美國金融的一次小感冒,直到2007年下半年,有關金融危機的報道和評論逐漸平息下來,人們似乎又恢複了平靜的生活,人們已經暫時忘記了次貸事件。
然而,2008年初,有關次貸危機的報道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不斷出現的壞消息提醒人們次貸危機不僅沒有結束,反而是在向縱深方向發展。這不是一場感冒,而是實實在在的一場危機,從虛擬經濟波及實體經濟,人們的生活已經受到影響,破產、倒閉、裁員、減薪,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全世界的神經都隨之緊繃了起來。
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危機怎麼來得如此急促?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伴隨著經濟下滑、工作崗位減少、收入降低等一係列的連環事件,人們切實感受到一場新的危機已經來到身邊。要了解這場危機的來龍去脈,必須首先了解什麼是“次貸危機”。
有一個故事曾被中國人所津津樂道:有一個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中國老太太攢了一輩子的錢,到了臨死前才攢夠了買新房的錢,才住上了新房,而美國老太太則先貸款,住進了新房,到死貸款也還完了,她也因此住了一輩子的新房。但是這個故事的結局在次貸危機發生時完全發生了改變。
在美國,大多數人崇尚提前消費,在住房方麵更是如此,“貸款買房”的製度就是一種非常好的金融製度。
但是問題是,並不是每個美國人都能有資格申請貸款買房。這時候,美國人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創新出了“次級債”。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根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從而形成了兩個層次的市場。信用低的人申請不到優惠級,隻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兩個層次市場的服務對象均為貸款購房者,但次級市場的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貸款高2%~3%。次級抵押貸款由於給那些受到歧視或者不符合抵押貸款市場標準的借款者提供貸款,所以在少數族裔高度集中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很受歡迎。從這一點來看,應該說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出發點是好的,在最初的l0年裏,這種金融產品的適度發放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l994~2006年,美國的房屋擁有率從64%上升69%,超過900萬的家庭在這期間擁有了自己的房屋,這很大部分應歸功於次級房貸。
那麼,“次貸危機”是如何引發的呢?通俗點來說,“次貸”就是為那些本來沒有資格申請住房貸款的人創造一個市場,使這些信用不足的人或者貸款記錄不良的人也可以來貸款。這些次級貸款是需要通過中介機構來申請,中介機構本來應該把住第一關。但是,中介機構為爭取更多的業務,他們開始違規、造假,提供假的數據和假的收入證明。銀行看到過去的信用記錄很好,於是就向這些申請人貸款,然後銀行又把這些貸款轉化成債券,賣給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再把這些債券分割成麵值更小的債券,賣給普通投資者。
就這樣,連收入證明都拿不出來的人也可以貸款,通過中介機構的包裝欺騙銀行,銀行再把債券賣給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分割成麵值更小的債券賣給全世界,包括AIG等公司。終於有一天,這些次級債的借款人開始還不起利息了,銀行拿不到利息,就不能向房地美和房利美兌現,房地美和房利美拿不到錢就無法給社會大眾,於是引發了一連串的經濟崩潰。
正是如此,一場原本隻涉及單一地區、單一金融產品的危機已經通過蝴蝶效應演變成了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
金融危機——都是貪婪惹的禍
【經濟學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