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誰在導演“貨幣戰爭” (3)(2 / 2)

外彙儲備——高順差孕育中國“神話”

【經濟學釋義】

外彙儲備又稱為外彙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彙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

外彙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彙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幹預外彙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彙率。

【與讀者侃經濟】

1998年8月的中國香港,“山雨欲來風滿樓”。國際金融“大鱷”調動巨額資金衝擊港幣,一時間香港聯係彙率製度風雨飄搖。8月14日到8月2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先後調動1180億港元的外彙儲備投入市場,與國際炒家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國際金融“大鱷”遭到迎頭痛擊,最終铩羽而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功捍衛了香港聯係彙率製度。

在這場金融阻擊戰中,外彙儲備的作用不可小覷。

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中國大陸外彙儲備達到2.64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如此巨額的外彙儲備是怎麼來的呢?

外彙儲備的增加主要來源於國際收支順差。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放經濟發展是突飛猛進的,這段時期裏,中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特點之一就是對外貿易增長快於國民經濟增長,對外貿易依存度持續上升到國際最高水平,中國多年的出口導向戰略為中國創造了世界第一的外彙儲備,國際組織對認為中國的外貿神話是全球化時代最大的成功故事。正是連年的貿易順差才積累起如此龐大的外彙儲備。

很多人認為外彙儲備越多越能代表國家經濟強盛,事實上,持有外彙儲備的多少不一定能代表國家經濟發展的好壞。

外彙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誌,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抵禦金融風暴,穩定本國彙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彙儲備。但是,外彙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中國外彙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麵影響。

1.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彙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中國的外彙儲備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

2.帶來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彙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彙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彙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彙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將嚴重縮水。

3.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中國每年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中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彙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麵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麵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彙管理體製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彙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彙儲備的增長,外彙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彙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製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彙儲備過多會使中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彙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中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6.加速熱錢流入,引發或加速本國的通貨膨脹。那麼,如何才能有效管理外彙儲備呢?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彙儲備,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個原則。

但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一般高風險才能有高收益,盈利大的資產必然安全性差,而安全性、流動性強的資產必然盈利低。所以,各國在經營外彙儲備時,往往各有側重。比如富國多重視流動性,以隨時幹預外彙市場或用於對外支付,小國和資源貧乏國家多看重價值增值和財富積累。一般來說,應盡可能兼顧這三項原則,采用投資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實行外彙儲備的多元化經營,降低風險,實現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