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誰在導演“貨幣戰爭” (2)(2 / 2)

但是日元升值後,外貿首當其衝受到打擊,日貨的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上揚直接削弱其競爭力。出口增長的放緩導致依靠“外向型經濟”的日本陷入了由日元升值帶來的不景氣。數據顯示,1985年10~12月出口同比負增長;1986年出口額減少15.4%,經濟增長率由前一年的4.4%降至3.0%。除此之外,國內物價暴漲、勞動力成本急劇攀升,大批製造業企業紛紛轉移陣地,去海外謀求生存空間,日本產業“空洞化”現象加劇。

另一方麵,由於存在升值預期,“熱錢”大量湧入,而日本政府為了維持彙率,阻止日元進一步升值,不得不放出大量貨幣幹預市場。市場上資金過剩,加上低利率,兩種因素相加作用,資金自然而然流入了獲利最快最高的行業——房地產和股票,房地產、股票的價格隨之飆升,泡沫經濟由此而生。1986年到1989年,東京市中心地價提高了2.7倍。日本房地產已經炒到了什麼程度,打個比方,如果把東京23個區的土地全賣了,就可買下整個美國。

到1989年,日本的經濟泡沫徹底崩塌了,房價暴跌、股價暴跌、企業關門、銀行倒閉。日本經濟由此走上了下坡路,一直陷入衰退之中,在低穀徘徊了20年之久。

今天的中國和當初的日本有這太多的類似之處。第一,人民幣升值了;第二,中國產品充斥世界;第三,西方國家還在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迫使人民幣升值。我們理應從日本升值的案例中得到一些啟示。從長期來看,中國麵臨升值的壓力是毋庸置疑的,人民幣也必須要升值。但為了不重蹈日本的覆轍,政府不能屈從於西方的壓力,要處理好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和處理好升值的時間點。

必須要考慮到持續升值的後果,例如,到中國直接投資的成本就會加大,外商就會減少在華投資,新的投資企業可能會停滯,已有的企業規模也可能會縮小,這當然會影響到我們的就業;同時,由於升值的原因,國外遊客就會減少來華旅遊和消費,這也會對我們的服務業、旅遊業等造成衝擊,進而影響到這部分的就業人群。人民幣升值,也會使進口商品大量湧進國內市場,這會讓國內的部分市場份額被國外企業占領。這兩個方麵都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國內部分企業需要重新調整,很多人可能會因此失業。

從狹隘的角度來看,升值對老百姓有好處,但如果從整體的國家或者經濟層麵考慮的話,人民幣急劇升值以後,給國家宏觀調控帶來不確定性,甚至給就業帶來困難,個人收入很有可能會減少。

貨幣貶值——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外國商品

【經濟學釋義】

貨幣貶值是貨幣升值的對稱,是指單位貨幣所含有的價值或所代表的價值的下降,即單位貨幣價格下降。

【與讀者侃經濟】

從國內角度看,貨幣貶值在金屬貨幣製度下是指減少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屬量,降低其對金屬的比價,以降低本國貨幣價值的措施;貨幣貶值在現代紙幣製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紙幣數量超過所需要的貨幣需求量即貨幣膨脹時,紙幣價值下降。從國際角度看,貨幣價值表示為與外國貨幣的兌換能力,它具體反映在彙率的變動上,這時貨幣貶值就是指一單位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能力的降低,而本國貨幣對外彙價的下降。例如,如果100美元去年兌換300元人民幣,今年兌換400元人民幣,則人民幣貶值了。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有效貶值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兩個國家、兩種貨幣,即隻有本國與外國、本幣與外幣,本幣貶值即是外幣升值。現實情況卻是,目前全球有200多個經濟體,出於主權的考慮,幾乎每個經濟體都有自己的貨幣,因此,一種貨幣麵對的不是一種外幣而是多種外幣,外國也是一個集合概念、一個國家的外國,同時也是他國的外國,每個國家麵對的是一個共同的而不是分割的國際市場,況且出口市場也並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進口國還會設置很多進口限製措施。國家之間僅存在貿易夥伴關係,還存在出口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