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社會財富怎麼會有這麼多?是不是搞錯了?其實不是,我們在了解了購買力平價理論後就清楚是怎麼回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形式動蕩不安,各國通行不兌現紙幣,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加速。卡瑟爾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確立各國新的官方彙率,從而消除因物價變動而造成的貿易困難,恢複正常的國際貿易關係,這就是本國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彙率應等於本國與外國價格水平之間的比率。
例如,如果有代表性的一組貨物在美國值2美元,在法國值10法郎,彙率就應該是1美元等於5法郎。因此,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一個平衡的彙率是使所比較的兩種通貨在各自國內購買力相等的彙率,偏離於使國內購買力相等的彙率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如果一件貨物在美國所值的美元價格相當於法國所值的法郎價格的1/5,而彙率卻是1美元等於1法郎,那麼,每個持有法郎的人就會把法郎換成同數的美元,而能夠在美國購買5倍的貨物。但市場上對美元的需求會使彙率上漲,一直達到1美元等於5法郎為止,也就是達到它的貨幣購買力的比率與各國貨幣所表示價格水平的比率相等為止。
購買力平價的大前提為兩種貨幣的彙率會自然調整至一水平,使一籃子貨物在該兩種貨幣的售價相同(一價定律)。不過,該一“籃子”貨品一般選用麥當勞連鎖快餐店裏售賣的巨無霸漢堡包。選擇巨無霸的原因是,巨無霸在多個國家均有供應,而它在各地的製作規格相同,由當地麥當勞的經銷商負責為材料議價。這些因素使該指數能有意義地比較各國貨幣。
兩國的巨無霸的購買力平價彙率的計算法,是以一個國家的巨無霸以當地貨幣的價格,除以另一個國家的巨無霸以當地貨幣的價格。該商數用來跟實際的彙率比較;要是商數比彙率為低,就表示第一國貨幣的彙價被低估了(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相反,要是商數比彙率為高,則第一國貨幣的彙價被高估了。
巨無霸指數是一個非正式的經濟指數,用以測量兩種貨幣的彙率理論上是否合理。假設一個巨無霸在美國的價格是4美元,而在英國是3英鎊,那麼經濟學家認為美元與英鎊的購買力平價彙率就是3英鎊-4美元。而如果在美國一個麥當勞巨無霸的價格是2.54美元,在英國是1.99英鎊、在歐元區是2.54歐元,而在中國隻要9.9元的話,那麼經濟學家由此推斷,人民幣是世界上幣值被低估最多的貨幣。因為根據一價定律,相同的商品在全世界都應當有相同的價格。如果巨無霸指數大於1,則說明在這個國家麥當勞的價格較美國低,反之則比美國高。從彙率的角度說,就是這個國家貨幣的彙率被低估,或者美元彙率被高估。
因此,購買力平價理論用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現行的貨幣彙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可是,這並不表明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以比索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將會翻倍),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墨西哥人的生活質量的惡化。如果采用購買力平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布雷頓森林體係——不得不說的國際貨幣體係
【經濟學釋義】
二戰後,22個盟國代表簽署了一份盟約——《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彙率製,是構成這一貨幣體係的兩大支柱。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係。
【與讀者侃經濟】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相當程度上行摧毀了世界貿易。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使得金本位製度徹底破產。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係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蕩不定,因為每一經濟集團都想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解決自身的國際收支和就業問題、呈現出—種無政府無組織的狀態。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固。這就使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有利於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係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