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貿易補貼中的出口補貼,又稱出口津貼,是一國政府為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加強其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在出口某種商品時給予出口廠商的現金補貼或財政上的優惠待遇。其方式有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補貼,出口某種商品時,直接付給出口廠商的現金補貼。間接補貼,政府對某些出口商品給予財政上的優惠。
美國是世界上貿易補貼最多的國家之一,尤其是農業補貼最多。對於美國的農民而言,無論在地裏種什麼,他們都不用擔心將來賣不出去,因為在他們背後,有美國的農業補貼。美國農業補貼的形式繁多,種類各異,幾乎覆蓋了所有大宗農產品,每年平均每個農戶能從政府那裏得到1萬多美元的補貼。巨額的補貼使得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長期占據“半壁江山”,美國的小麥、大豆和玉米占有率分別高達45%、34%和21%以上。
高額的農業補貼使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顯著的價格優勢。比如在2000年,美國對小麥的直接補貼為每噸45美元,對玉米的直接補貼為27美元。這也就意味著:美國的農民可以將每噸小麥降價45美元,每噸玉米降價27美元,降價後再與其他國的生產者競爭。這樣,對於那些無力提供補貼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則極為不公,因為他們的農民無法與美國進行價格戰。相比較其他國家的農民而言,美國農民的日子過得更加舒適。
貿易補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利用為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非關稅壁壘。長期以來,各國政府為了國內經濟發展或其他政策的需要,或者為了促進出口,在不同的時期對不同的行業或產品實行補貼,這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一國政府有權采取它認為適當的任何政策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是一國的主權所在,也是符合聯合國憲章精神的。一國政府采取什麼樣的經濟政策,實行何種具體方法,對哪些行業予以補貼,這都是一國的內政,其他國家本來是無權幹涉的。
然而,一國對國內工業的補貼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對外貿易,而一旦這些國內措施影響了給予補貼國與他國的經濟交往,則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國際貿易中,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問題一直是一個複雜棘手、爭議頗多的問題。從下麵列舉的一些數字可以看出,一國政府采取補貼措施,受到補貼措施影響的國家采取反補貼措施,而受到反補貼措施影響的國家又采用其他方法對付,這種補貼與反補貼的鬥爭成了國際貿易中的一個重要方麵。
當前補貼與反補貼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的突出問題,我國也應該切實重視起貿易補貼引起的糾紛問題,並開展補貼與反補貼的立法與實踐。
加工貿易——中國甘於做“世界加工廠”嗎
【經濟學釋義】
加工貿易主要指對外加工裝配、中小型補償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發展加工貿易的好處是投資少,時間短,見效快,有利於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利於擴大出口,增加外彙收入。。
【與讀者侃經濟】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從中國進口“芭比娃娃”玩具,進口價為2美元,在美國的零售價為9.99美元。在付給中國的這2美元中,1美元是運輸和管理費用,65美分用於進口原材料,中國隻獲得35美分的勞務費。
故事是10多年前的老故事,價格也是10多年前的舊價格,然而時至今日,中國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的情形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拿的依然是低利潤,扮演的仍舊是“世界加工廠”的角色。
20多年前,珠海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加工貿易項目,此後,我國的加工貿易一發而不可收。1981年,全國加工貿易出口11億美元,占出口額的5%;到1990年,加工貿易出口254.2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1%;截至2003年,加工貿易帶來的累計貿易順差達3942億美元。2006年前7個月,來料加工裝配、進料加工、出料加工3種貿易方式出口總額2682.2億美元,占同期出口總額(5089.02億美元)的52.7%。加工貿易在我國的對外貿易中始終占據著約50%的份額,是我國外貿出口的主導力量,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