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我們該抵製外國貨嗎 (1)(1 / 3)

經濟全球化——世界越來越小

【經濟學釋義】

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係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與讀者侃經濟】

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包括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相互滲透,以前那些由於民族、國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礙日益減少,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生產全球化。舉例而言,美國波音公司生產的波音客機,所需的450萬個零部件,來自6個國家的1500家大企業和1.5萬家中小企業。波音公司所完成的不過是科技的設計、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和產品的最終組裝而已。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40%的產品是由跨國公司生產的。

2.貿易全球化。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各國市場逐漸融為一體,並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範圍不斷擴展,世界市場容量越來越大,各國對世界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日益增大。

3.金融全球化。各國金融命脈更加緊密地與國際市場聯係在一起。迅速擴展的跨國銀行,遍布全球的電腦網絡,使全世界巨額資本和龐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範圍內流動。

4.投資全球化。國際投資中資本流動規模持續擴大。1995年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總額達到了2.66萬億美元,是1945年的130多倍。資本流向從單向發展為雙向,過去隻有發達國家輸出資本,現在發展中國家也對外輸出資本,包括向發達國家輸出。

5.區域性經濟合作日益加強。區域經濟組織遍及全世界,如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許多區域集團內部,都實現了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的自由流通,使得區域內能夠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資源組合,實現規模經濟,提高經濟效益。

全球化一方麵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麵,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不僅麵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嚴重挑戰。正因為如此,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兩重性比喻為“一柄雙刃劍”。

經濟一體化——歐洲用一個聲音說話

【經濟學釋義】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由政府間通過協商締結條約,建立多國的經濟聯盟。在這個多國經濟聯盟的區域內,商品、資本和勞務能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並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監督條約的執行和實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與讀者侃經濟】

歐洲一體化是在二戰後起步的,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向西德總理阿登納提議將兩國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超國家的高級機構管理之下,並將該機構向其他國家開放,這項建議得到了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6國在巴黎簽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正式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年3月25日,6國在羅馬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於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67年7月1日,6國正式將“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煤鋼共同體”的部長理事會及委員會等主要機構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

1991年12月9日,歐共體在荷蘭馬斯特裏赫特召開特別首腦會議,簽訂了《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條約》及《歐洲政治聯盟條約》,通稱為《馬約》,1993年11月1日,該條約在得到所有成員國的批準後正式生效,歐共體正式更名為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