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在其曆史上共進行了5次擴大:1973年1月1日吸納英國、丹麥和愛爾蘭;1981年1月1日接納希臘;1986年1月1日吸收西班牙和葡萄牙;1995年1月1日,歐盟進行了第4次擴大,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歐盟;2002年12月,歐盟與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文尼亞、馬耳他和塞浦路斯結束入盟談判,確定上述10國將於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2003年4月16日,10個中東歐候選國在希臘雅典與歐盟簽署入盟條約,從法律上確保了10國按期入盟。
從理論上說,最理想的經濟一體化當然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在這個體係內,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濟彼此開放,相互聯係,相互依存。但是事情總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實中的做法是先實施地區經濟一體化。在這個區域內,建立一個由各國政府授權組成、具有超國家性的共同機構,並製定統一的貿易、財政與金融等政策,從而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一個高度協調發展的有機體。
在東亞建立一個貿易共同體的想法已有悠久的曆史。東亞地區經濟發展迅猛,成為繼西歐、北美經濟區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區。統計數據顯示,中、日、韓外貿總額超過兩萬億美元,其中58%來自三國之間的區域內貿易,高於北美自由貿易區的55%,遜於歐盟的65.5%。一個“相互依賴”的區域性貿易鏈正在東北亞地區逐漸成形。東亞共同體雖然目前還隻是一個概念,但是,東亞各國的合作早已經開始。
國際分工——誰賣農產品,誰賣工業品
【經濟學釋義】
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係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超越國界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與讀者侃經濟】
亞當·斯密曾經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在狩獵社會,一個人在一開始既打獵又造弓箭,後來她發現自己更擅長造弓箭,他專門造弓箭去換獵物比二者都幹的效率更高;另外一個人在開始的時候也是既打獵又造弓箭,後來他發現自己更擅長打獵,他專門打獵去換弓箭,比二者都幹的效率更高。於是,他們各自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然後進行交換,這樣他們比以前生活得更好。
國際分工主要分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兩種形式。我們經常見到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形式是垂直型分工,即部分國家供給初級原料,而另一部分國家供給製成品,如發展中國家生產初級產品,發達國家生產工業製成品。當然在國際經濟中,分工並不是如此簡單,往往某個產品從原料到製成品,須經多次加工。經濟越發達,分工越細密,產品越複雜,工業化程度越高,產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發達國家的相互貿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分工的基礎上的。水平分工可分為產業內與產業間水平分工。產業內分工是指同一產業內不同廠商生產的產品雖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程度,但其外觀設計、內在質量、規格、品種、商標、牌號或價格有所差異,從而產生的分工和相互交換,它反映了寡頭企業的競爭和消費者偏好的多樣化。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工業部門內部專業化生產程度越來越高。部門內部的分工、產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種加工工藝間的分工越來越細。
比如說,波音公司能夠24小時工作,光纖電纜、網絡將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連接起來。波音747噴氣式客機的450萬個零部件是由世界上8個國家的100個大型企業和15000個小型企業參與協作生產出來的,人們已經無法判斷波音的飛機是哪個國家的產品。
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發展有先有後,側重的工業部門有所不同,各國技術水平和發展狀況存在差別,因此,各類工業部門生產方麵的分工日趨重要。各國以其重點工業部門的產品去換取非重點工業部門的產品。工業製成生產之間的分工不斷向縱深發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