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企業來說,各種企業福利項目在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的同時,也成為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主要激勵方式。包括帶薪休假在內的企業福利已經成為當今員工對企業的期待。現金和員工福利都是留住員工的有效手段,但是兩者特點不同。盡管看得見、拿得著的現金可以對人才產生快速的衝擊力,短時間內消除了員工福利的差異化要求,但其非持久性的缺點往往會使其他企業可以用更高的薪水將人挖走,尤其對於資金實力不足的中小企業而言,如果僅僅依靠現金留人,將很難幸免人才大流失的災難。而具有延期支付性質的員工福利,不但可以避免財力匱乏的尷尬,還可以很好地維係住人才,成為減緩企業勞動力流動的“金手銬”。
對於員工來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等法定企業福利項目,可以使員工生病得到醫治、年老能有依靠、遭受工傷後獲得賠償等,從生理上滿足員工的需要。而更多企業自主福利卻可以滿足員工在情感上的需要。例如企業提供的帶薪休假福利,能夠更好地緩解員工的工作壓力,讓他們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從而滿足人們在感情、親情方麵的需要;企業舉辦的各種集體出遊活動、公司宴會活動可以使員工在工作之外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增進員工之間的了解,融洽公司內部成員間的同事關係,也有助於人們獲得情感上的滿足。這些都可以讓員工感覺到企業和自己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經濟契約關係,而是帶有了某種程度的類似家庭關係的感情成分,這無疑改善了員工的工作境遇。
農村合作醫療——從此不再怕看病
【經濟學釋義】
在群眾自願互助的基礎上,依靠集體經濟,在防病治病上實行互濟互助的一種福利性質的醫療製度,合作醫療是由我國農民自己創造的互助共濟的醫療保障製度。
【與讀者侃經濟】
江西上栗縣的村民李武元的愛人因得“風濕性心髒病”幾度危及生命,多次轉院,經湖南湘雅醫院手術治療後恢複健康,卻用去醫藥費肆萬餘元,高額的費用已使他們的家庭經濟陷入困境。正當李武元夫妻一籌莫展的時候,縣農醫局人員把一萬元醫療補償金送到他們手中。李武元說:“想不到隻出10元錢就能得到這麼多的補償金……”。
這一切得益於農村合作醫療的作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從2003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到2010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
2002年北京市隻有二個區縣開展了新農合試點工作。到2004年底,北京市13個涉農區縣全部鋪開了新農合工作,在實現以區縣為單位100%覆蓋的基礎上,實現了100%的村覆蓋。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13個涉農區縣從2007年開始統一人均籌資標準,即2007年220元,2008年320元,2009年420元,2010年520元。在每年增加的100元中,政府投資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2009年北京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共籌資11.9億元,其中市、區(縣)、鎮(鄉)三級政府籌資占籌資總額的85.7%。
2006年,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的人次僅為19.8萬,到2008年,增加到27.4萬人次。住院補償受益麵由2004年的2.9%擴大到2008年的6.1%。
2004年住院補償率僅為29%,到2008年提高到48.4%,2009年將達到50%以上,這就意味著農民每花100元的住院費能拿回50元補償,門診補償也由2004年的6%增加到2009年前三季度的32%。新農合保障水平的提高,極大地減輕了農民醫療費用負擔。
隨著國家、省、縣財政對參合農民配套資金的增加,全國各縣對新農合製度實施辦法進行了修訂,拓寬了新農合藥品目錄,增加補償範圍,大幅度提高了補償比例,提高了鄉鎮醫療機構補償比例到80%,使參合農民住院診療人次不斷增加,補償率明顯提高,受益麵不斷擴大,參合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性質由“互助共濟”逐步轉變為政府主導的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統籌模式由側重大病統籌為主逐步向住院與門診醫療費用統籌兼顧過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設計定位由側重減緩“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進程向進一步擴大參合農民醫療補償受益麵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