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國家——高福利養懶漢
【經濟學釋義】
由國家提供公益事業和救濟保險等福利。這種獨具特色的高福利製度,為他們的國民提供了“從搖籃到搖椅”的保障:免費的教育、高額的醫療補貼、完善的就業保障體係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些國家的居民從生到死都可以高枕無憂。
【與讀者侃經濟】
到過瑞士的人大多會對瑞士的湖光山色以及居民的悠閑自在羨慕不已。有人說,瑞士人放著大錢不掙,隻追求生活質量。由於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製度,瑞士人上至政府官員下到黎民百姓,生活都是悠然舒適。
瑞士的社會福利製度相當完善,瑞士人一旦參加工作,雇主就必須為其建立社會保險賬戶,未雨綢繆,為他儲蓄養老金。雖然近年來全球經濟的不景氣波及瑞士,但是這並不影響瑞士人“休息,是最重要的權利”這一座右銘。瑞士是極為重視員工福利的國家,作息時間均製度化,員工每年除一般假日外,尚享有四至六周帶薪休假(長短視年齡而不以年資定),每年年底並加發第十三個月薪為年終獎金(試用期間按規定依照比例發給)。此外,雇主並須依規定負擔員工第一及第二退休保險費,以及失業保險費、子女補助費、工作意外保險費、保險公司行政手續費等費用的半數(合計約為員工月薪毛額的13%至15%左右),故員工每名子女可由各邦政府發給100至260瑞郎不等(各邦所規定的數額不同)的子女補助費。
長期以來,瑞士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一直都是由政府出資,而且大部分住房和保險也都是免費的。有資料顯示,2006年瑞士領取社會救濟的比例為33‰,即有14萬多人領取了社會救濟,近25萬人獲得了社會援助。在領取社會救濟金的人群中,兒童、青少年以及不足25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較高。在接受社會援助的人群中大約有44%持外國國籍,其中54.4%沒有受過職業培訓。
瑞士是一個典型的福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繁榮,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引發了人們社會觀念的大變革,使社會保險在世界較大的範圍內實現了向國家化、全民化和福利化方麵的轉變。為達到更廣泛的社會平等和更大程度的經濟平等的目標,1948年英國宣布第一個建成了福利國家。此後,瑞典、荷蘭、挪威、法國、意大利等國也紛紛參照執行了英國的全麵福利計劃,使社會保險製度在世界範圍內得到空前發展。到1993年,實行社會保險製度的國家已達到163個。
北歐國家的社會福利製度持續發展了很多年,到今天已經形成一套非常完善的製度和機製。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危機出現後,“北歐模式”曾廣遭詬病。
按照主流經濟學的邏輯,“高福利養懶漢”,這似乎是基於“不變的人性”得出的“鐵律”。經濟學家們認為,高福利必定會增長人們的惰性,不利於激發國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新動力;高福利靠高稅收支撐,而高稅收必定不利於國民經濟私營部門的發展。
後來由於歐洲經濟陷入困境,以英國撒切爾夫人為代表的部分國家開始轉向自由市場經濟,不斷改革全民福利製度,在私有化大部分國企的同時,削減福利開支。近年來,西方許多國家紛紛采取措施,削減社會福利。因此,我國當前的福利改革,盲目向西方福利製度看齊是不現實的。
企業福利——工資之外的收入
【經濟學釋義】
企業福利就是企業給員工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質量的,以非貨幣工資或延期支付形式為主的各種補充性報酬和服務。
【與讀者侃經濟】
張孌在某市一家生產特殊材料的集團公司工作,屬國有企業。公司待遇很好,每年到年底的時候,可以為她報銷3500元的供暖費和2000元的物業費。
張孌2009年大學畢業後到了她現在的公司,基本工資並不高,每月隻有2000多一點,這樣的工資並不能讓張孌滿意,能讓她繼續留在公司的原因,是工資之外的“福利”。
“除了住房不用自己花錢之外,平常的交通補助、防寒費、防暑費以及報銷的供暖費和物業費都是不錯的‘福利’。”說這話時,張孌很滿意。
按照張孌提供的公司福利水平,粗略計算了一下,張孌的月收入能達到5000元以上。難怪她會感覺比較“滿意”。
企業福利包含的內容很多,比如企業給員工提供的防暑降溫用品、班車、免費旅遊服務、福利房,等等。企業福利成為知名企業搶奪人才的重要法寶,在美國,企業福利在員工收入中的比例高達40.2%。
一般來說,企業福利由法定福利和企業自主福利兩部分組成。法定福利是國家通過立法強製實施的對員工的福利保護政策,主要包括社會保險和法定假期。企業自主福利,即企業為滿足職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自主建立的,在工資收入和法定福利之外,向雇員本人及其家屬提供的一係列福利項目,包括企業補充性保險(如企業年金)、貨幣津貼、實物和服務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