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最正當的“劫富濟貧” (3)(1 / 3)

拉弗曲線——征稅越多越好嗎

【經濟學釋義】

當稅率為零時,稅收自然也為零;而當稅率上升時,稅收額也隨之上升;當稅率增至某一點時,稅收達到最高額,這個點就是最佳稅率。當稅率超過這個最佳稅率點之後,稅收額不但不增,反而開始下降。因為當稅率的提高超過一定限度時,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投資減少,收入減少,即稅基減小,反而導致政府的稅收減少。

【與讀者侃經濟】

1980年1月,裏根剛競選上總統,其競選班子特別安排了一些經濟學家來為裏根上課,讓他學習一些治理國家必備的經濟學知識。第一位給他上課的就是拉弗。拉弗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向裏根推銷了一通他的關於稅收的“拉弗曲線”理論。當拉弗說到“稅率高於某一值時,人們就不願意工作”時,裏根興奮地站起來說:“對,就是這樣。二次大戰期間,我正在‘大錢幣’公司當電影演員,當時的戰時收入附加稅高達90%。我們隻要拍四部電影就達到了這一稅率範圍。如果我們再拍第五部,那麼第五部電影賺來的錢將有90%給國家交稅了,我們幾乎賺不到錢。於是,拍完了四部電影後我們就不工作了,到國外旅遊去。”

正因為裏根本人的經曆與“供給學派”提供給他的理論如此契合,所以他主政後,就大力推行減稅政策,從而也使得一開始並沒有引起人們注意的“拉弗曲線”理論登上了經濟學主流的大雅之堂。

拉弗畫的這條用來描繪稅收與稅率之間關係的曲線就被叫做“拉弗曲線”。而拉弗畫這條線的意思是提醒政府:適時降低稅率能夠刺激生產,稅收總額反倒會因為稅率的降低而增加。如上圖所示,這條曲線是兩頭向下的倒U形。當稅率超過圖中拋物頂點時,挫傷積極性的影響將大於收入影響,所以盡管稅率被提高了,但稅收收入卻開始下降。

要理解這一理論,先從一般人的認識說起。一般人認為,稅率越高,對於相同數量的稅基來說,能征收到的稅收越多。比如對100元的收入征稅,100元是稅基,如果稅率是5%,那麼國家可以從中收取5元稅收;而如果將稅率提高到10%,國家可以從中收取10元的稅收,與原來相比,國庫中多了5元錢。

但是,在一定範圍內對征稅對象多賺到的收入提高稅率,國家的確可以多征到稅;但稅率提高一旦突破某個限度後,人們工作的積極性下降,加之主動納稅的熱情不高,相反,偷稅漏稅的動機增強,由此導致稅基下降,國家能征到的稅反而減少;如果國家將稅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時,企業將因為利潤下降而出現投資積極性下降,甚至可能因為不堪重負而倒閉,稅基進一步下降,從而國家可能征到的稅也進一步減少。

經濟學家拉弗教授就因為發明這條著名的“拉弗曲線”而著稱於世,並當上了裏根總統的經濟顧問,為裏根政府推行減稅政策出謀劃策。

增值稅——我國第一大稅種

【經濟學釋義】

增值稅是以增值額為課稅對象,對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及進口貨物征收的一種稅。通俗來說,增值額是企業和個人從事生產經營,或者提供勞務新創造的價值額。

【與讀者侃經濟】

增值稅於1954年產生於法國,它是法國為適應經濟發展和財政需要,對原來征收的營業稅加以改進而演變而來的。原來法國的營業稅製和世界各國傳統的流轉稅製一樣,是按照每個生產經營者的生產經營銷售收入全額征稅的,其他多環節階梯課稅特征。

舉個例子,一件襯衣的稅收的營業稅稅率為5%,生產環節的銷售收入為60元,應納稅額為60×5%=3元;批發環節銷售收入為80元,應納稅額為80×5%=4元;零售環節銷售收入為100元,應納稅額為100×5%=5元。則襯衣的整體稅負在生產、批發、零售三個環節分別為5%、8.75%、12%,呈階梯式的遞增。

傳統流轉稅的這種課稅製與現代化大生產和財政需要相矛盾,嚴重阻礙了專業化協作生產經營。法國政府對營業稅製進行改革,並逐步演變為現代的增值稅製。而現代的增值稅製,則可以克服傳統流轉稅的弊端。仍以上例說明,生產環節的增值額為60元,應納稅額為60×5%=3元;批發環節增值額為80-60=20元,應納稅額為20×5%=1元;零售環節增值額為100-80=20元,應納稅額為20×5%=1元。則襯衣的整體稅負為5元,各個環節的稅負之和等於整體稅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