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最正當的“劫富濟貧” (2)(1 / 3)

2.增加稅收。

增加稅收包括開增新稅﹑擴大稅基和提高稅率。但它具有相當的局限性,並不是彌補財政赤字穩定可靠的方法。納稅人對稅收的增減變化是極為敏感的,這就使得政府依靠增稅來彌補財政赤字的嚐試往往受到很大的阻力,從而使增稅議而不決。拉弗曲線表示增稅是受到限製的,不可能無限地增加,否則將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的惡果。

3.增發貨幣。

增發貨幣是彌補財政赤字的一個方法,至今許多發展中國家仍采用這種方法。但是從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貨幣的增長速度,貨幣的發行速度過快會引起通貨膨脹,引發惡性後果。因此,用增發貨幣來彌補財政赤字隻是一個權宜之計。

4.發行公債。

通過發行公債來彌補財政赤字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這是因為從債務人的角度來看,公債具有自願性﹑有償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從債權人的角度來看,公債具有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發行公債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對認購者都有好處,通過發行公債來彌補財政赤字也容易被社會公眾接受。

稅負轉嫁——國家為什麼要強製征稅

【經濟學釋義】

稅負轉嫁是指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提高銷售價格或壓低購進價格的方法,將稅負轉嫁給購買者或供應者的一種經濟現象。

【與讀者侃經濟】

也許有些人對此還是有些迷惑。以個人所得稅為例,工薪階層對於它是非常熟悉的,其納稅人自然是有一定工薪收入的個人,而它的稅收負擔者不也正是這個人嗎?是的,在這種情況下,兩者是一致的。但是,以商場裏的衣服為例。按照我國稅法,商家是要繳納增值稅的,此時商家是法定的納稅人。然而,此刻的實際稅收負擔者卻往往是消費者——他們所承擔的數額就包括在衣服的價格裏。隻不過,在消費者的小票上沒有標明而已。在經濟學上,這種行為被稱為“稅負轉嫁”。

作為實際的稅收負擔者,消費者不知道自己納了多少稅。納稅人經常是通過消費活動來納稅的,但是由於繳納的稅金隱藏在商品之中,納稅人不但不知道自己在消費活動中到底納了多少稅,有時候,甚至連自己是不是納稅人都不知道。像在超市買衣服,就有不少人錯誤地以為自己根本就不是納稅人。

在這裏需要指出的一個原則是,“隻要消費,就會納稅”,我們每一個消費者都是納稅人。到目前為止,我國共有22種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城市房地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契稅、印花稅、煙葉稅、關稅、船舶噸稅等)。在這些名目繁多的稅當中,有些是由個人上繳的,有些是由企業上繳的。

曾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我國,假如1袋1公斤的鹽價格為2元,其中就包含大約0.29元的增值稅和大約0.03元的城建稅。而每瓶3元的啤酒包含大約0.44元的增值稅、0.12元的消費稅和0.06元的城建稅。如果你花100元買了一件衣服,其中包含14.53元的增值稅和1.45元的城建稅。如果花100元買一瓶化妝品,其中除14.53元的增值稅外,還包含25.64元的消費稅和4.02元的城建稅。如果你吸煙,每包煙8元,其中大約4.70元是消費稅、增值稅和城建稅。如果去餐館吃飯,最後結賬時不論多少,餐費的5.5%是營業稅及城建稅。你如果使用一次性木筷,還會包括些許消費稅。你去理發店理發,同樣,費用的5.5%是營業稅及城建稅……總之,一個人隻要生活在社會中,隻要有購買行為,就免不了交稅。因此,可以說,我們人人都是納稅人。但是,正如剛才提到的,稅收負擔者和納稅人並不一致,為此,需要進一步了解“稅負轉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