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負轉嫁”有多種方式,包括前轉、後轉、混轉、旁轉、消轉、稅收資本化等多種方式。在此我們僅對其中幾種舉例加以簡要說明。
1.前轉
納稅人沿商品流轉方向,以提高商品價格的方式將稅負轉嫁給消費者,稱為前轉。比如前麵所舉衣服的例子,商家將稅負轉嫁給了消費者。
2.後轉
與前轉相反,納稅人逆著商品流轉的方向,以壓低購進商品價格的方式將稅負轉嫁給商品的提供者。比如,在零售端對營養補品征稅時,零售商便壓低進貨價格向廠家購買,從而將稅負後轉給廠家。
3.混轉
又叫散轉,納稅人將自己的稅負分散轉嫁給多方負擔。嚴格說來,它是前轉和後轉等轉嫁方式的結合。比如印染廠在麵對稅負時,將其中一部分用提高產品價格的辦法轉嫁給購貨商,一部分用壓低原料購進價格的辦法轉嫁給紡紗廠等。
累進稅——越富的人交稅越多
【經濟學釋義】
按照課稅對象數額的大小,規定不同等級的稅率。課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課稅對象數額越小,稅率越低。通俗地講,就是誰收入越高,誰交的稅就越多。
【與讀者侃經濟】
稅收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調節收入差距。其原則是從富人那裏多征一點,用於幫助低收入階層的教育、醫療、市內交通等開支。一般所采取的辦法是累進稅。比如,王先生和李先生是某公司的職員,王先生是普通銷售員,每月實發工資3500元。李先生是銷售經理,每月實發工資5000元。李先生就要比王先生多交個人所得稅。
累進稅率的形式有全額累進稅率和超額累進稅率。
1.全額累進稅率
簡稱全額累進稅率,即征稅對象的全部數量都按其相應等級的累進稅率計算征稅率。金額累進稅率實際上是按照征稅對象數額大小、分等級規定的一種差別比例稅率,它的名義稅率與實際稅率一般相等。
全額累進稅率在調節收入方麵,較之比例稅率要合理。但是采用全額累進稅率,在兩個級距的臨界部位會出現稅負增加不合理的情況。例如;某甲年收入1000元,適用稅率5%某乙年收入1001元;適用稅率10%。甲應納稅額為50元,乙應納稅額為100.1元。雖然,乙取得的收入隻比甲多1元,而要比甲多納稅50元,稅負極不合理。這個問題,要用超額累進稅率來解決。
2.超額累進稅率
超額累進稅率簡稱超累稅率,是把征稅對象的數額劃分為若幹等級;對每個等級部分的數額分別規定相應稅率,分別計算稅額,各級稅額之和為應納稅額,超累稅率的“超”字,是指征稅對象數額超過某一等級時,僅就超過部分,按高一級稅率計算征稅。如下表:
五級超額累進稅率速算表
級數 所得額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所得額在1000元以下(合1000元) 5 0
2 所得額在1000一2000元部分 1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