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最正當的“劫富濟貧” (1)(1 / 2)

財政政策——國家的錢要怎麼花

【經濟學釋義】

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

【與讀者侃經濟】

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實行簡政輕稅、預算平衡的財政政策,以利於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製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的經濟職能逐漸增強,財政政策不僅為實現國家政治職能服務,而且成為政府幹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工具。

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產生,財政政策成為調節經濟、挽救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常常在經濟蕭條時期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社會總需求,加快經濟複蘇;在經濟高漲時期,則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以減少社會總需求,延緩經濟危機的來臨。

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財政政策,根據經濟建設的任務和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在不同時期,我們國家也采取相應的財政政策:

1993年到1997年間,為應對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實施了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並與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相配合,促使國民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形成“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局麵。

1998年,由於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國內出現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趨勢明顯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果斷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有效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而且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快速增長。

2004年以來,我國經濟開始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但是出現了部分行業和地區投資增長過快等問題,通脹壓力不斷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從2005年起積極的財政政策轉向穩健的財政政策。

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物價由結構性增長轉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同時,著力優化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因此,我們的財政政策采取“有保有壓”,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控製財政支出,從而促進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金融危機發生後,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從2008年11月起對財政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是1998亞洲經濟危機後再次轉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國家預算。主要通過預算收支規模及平衡狀態的確定、收支結構的安排和調整以實現財政政策目標。

2.稅收。主要通過稅種、稅率來確定和保證國家財政收入,調節社會經濟的分配關係,以滿足國家履行政治經濟職能的財力需要,促進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公平分配。

3.財政投資。通過國家預算撥款和引導預算外資金的流向、流量,以實現鞏固和壯大經濟基礎,調節產業結構的目的。

4.財政補貼。它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和一定時期的政策需要,通過財政轉移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對農民、企業、職工和城鎮居民實行財政補助,以達到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和社會安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