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食物及能源去除後的,稱為“核心PPI”(CorePPI)指數,以正確判斷物價的真正走勢——這是由於食物及能源價格一向受到季節及供需的影響,波動劇烈。corePPI短期內會產生誤導作用。
PPI上升不是好事,如果生產者轉移成本,終端消費品價格上揚,通脹上漲。如果不轉移,企業利潤下降,經濟有下行風險。因此,生產者物價指數的上升也提醒,政府決策機構和企業生產者一定要盡早預防通脹。
基尼係數——貧與富的距離有多大
【經濟學釋義】
基尼係數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隻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隻能介於0~1之間。
【與讀者侃經濟】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社會現象:富者很富,窮者很窮。用經濟學術語來說,這就是收入分配中的“馬太效應”。在國民收入分配領域,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出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狀態,因此,用以測量貧富差異程度的基尼係數應運而生。
基尼係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1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
為了研究國民收入在國民之間的分配問題,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茲1907年提出的了著名的洛倫茲曲線。它先將一國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隊,然後考慮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將這樣的人口累計百分比和收入累計百分比的對應關係描繪在圖形上,即得到洛倫茲曲線。
一般來講,洛倫茲曲線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彎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別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餘人口均一無所獲時,收入分配達到完全不平等,洛倫茲曲線成為折線OHL。另一方麵,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於其收入百分比,從而人口累計百分比等於收入累計百分比,則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倫茲曲線成為通過原點的45度線OL。
一個國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相應的洛倫茲曲線,既不是折線OHL,也不是45度線OL,而是像圖中這樣向橫軸突出的弧線OL,盡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將洛倫茲曲線與45度線之間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麵積”,當收入分配達到完全不平等時,洛倫茲曲線成為折線OHL,OHL與45度線之間的麵積A+B叫做“完全不平等麵積”。不平等麵積與完全不平等麵積之比,就是基尼係數。用公式表達即G=A/(A+B)。顯然,基尼係數不會大於1,也不會小於零。
目前,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係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采用。
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一般發達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4到0.36之間,美國偏高,為0.4。將基尼係數0.4作為監控貧富差距的警戒線,應該說,是對許多國家實踐經驗的一種抽象與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但是,各國、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會價值觀念都不盡相同,所以這種數量界限隻能用作宏觀調控的參照係,而不能成為禁錮和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