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擔係數——上有老,下有小
【經濟學釋義】
負擔係數也稱撫養係數、撫養比,是指人口總體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它表明,從整個社會來看,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非勞動年齡人口。用公式表示為:
總負擔係數=(小於14歲人口數+65歲以上人口數)/15歲至65歲人口數×100%
【與讀者侃經濟】
1980年世界平均負擔係數是71.2,1999年時60.0。我國1980年的負擔係數是67.4,1990年時57.6,1999年時47.9,呈現出一種下降的趨勢,但是這種下降的是計劃生育的必然結果。因為低於14歲的兒童人口增長受到了極大的限製。然而,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多,這種趨勢已經在發生逆轉。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化社會。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億。同時,聯合國預測,21世紀上半葉,我國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下半葉,我國將僅次於印度位居第二老年人口大國。
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間,中國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萬,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85%,高於1.17%的總人口增長速度。200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
中國的傳統向來重視親情,孟子語:“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也就是說一個家庭至少要包括父母、子女兩代。如果經濟富足,壽命較長,加上其他條件,可以上有父母,祖父母,下有兒子孫子,四世同堂,這樣的家庭被稱為“義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口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而且這種趨勢仍在延續。據統計,1953年我國家庭平均人口為4.33人,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體穩定在4.23-4.43人之間。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識的變化,獨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漸下降,家庭構成呈現小型化趨勢。1982年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4.4人,2005年為3.13人,23年間家庭平均人口減少了1.27人。獨生子女人數已超過1億人,占總人口的8%左右,而由獨生子女加父母組成的獨生子女家庭也成為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
作為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而言,如今正當“而立之年”,他們在擔起社會責任的同時,社會特看到他們肩上的承重負擔。對於絕大部分80後年輕家庭來說,要至少供養四個老人,還有自己的小孩,這樣的負擔確實很沉重。
每個人都會有年老的一天,但是在不久的將來,一對夫妻要養四位老人,全社會有接近4億的老年人口,我們將如何麵對?解決的基本辦法就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養老保險製度,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係。隻有重視起以養老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製度建設,才能切實減輕80後乃至90後的負擔,促進社會的穩步發展。
恩格爾係數——從柴米油鹽看生活水準
【經濟學釋義】
恩格爾係數(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