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衡量國民經濟的晴雨表 (1)(1 / 3)

GDP——社會財富增加了嗎

【經濟學釋義】

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與讀者侃經濟】

自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庫茲理茨建立這個體係以來,GDP這個指標一直在使用和改進中。應該說,GDP是能基本反映一國整體經濟運行狀況與曆史趨勢的。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能提出廣為公眾接受的另一種指標體係來替代GDP,也沒有一個國家不使用GDP這個指標,或者放棄GDP統計的計劃。

在經濟學中,GDP常用來作為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

1.生產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從國民經濟各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和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的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為:總產出-中間投入=增加值

GDP=各行業增加值之和

也可以表示為

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

2.收入法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GDP的一種方法。即各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等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淨額和營業盈餘四項之和。這四項在投入產出中也稱最初投入價值。各常住單位增加值的總和就是GDP。計算公式為:

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淨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

3.支出法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計算GDP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GDP的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淨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GDP(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淨出口

從生產角度,等於各部門(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之和;從收入角度,等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和營業盈餘之和;從使用角度,等於總消費、總投資和淨出口之和。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他將GDP比做描述天氣的衛星雲圖,能夠提供經濟狀況的完整圖像,能夠幫助領導者判斷經濟是在萎縮還是在膨脹,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製,是處於嚴重衰退還是處於通脹威脅之中。如果沒有像GDP這樣的總量指標,政策製定者就會陷入雜亂無章的數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CPI——物價究竟上漲多少

【經濟學釋義】

所謂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與讀者侃經濟】

進入2010年後,普通居民對物價的感覺是更貴了,CPI恐怕是大家談論最多的經濟詞彙了。確實,我們周邊的很多朋友,不管他從事什麼工作,不管他的年紀是長是幼,甚至連英文字母都不認識的老大媽,也在談論CPI。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大家對CPI的關注歸根結底還是對日常生活所需品的價格變化,比如說豬肉的價格變化、麵粉的價格變化、蔬菜的價格變化等的關注。

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它為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它稱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鑒於以上原因,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某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5%,則表示你的生活成本比上一年平均上升2.5%。當生活成本提高,你擁有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換句話說,一年前麵值100元的紙幣,現在隻能買到價值97.5元的貨品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