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中央銀行的獨門秘籍 (2)(1 / 3)

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準備金本來是為了保證支付的,但它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副產品”,就是賦予了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職能,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現已成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是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整再貼現率和存款準備金比率來控製自身的資產規模,從而直接決定基礎貨幣的多少,進而影響貨幣供給。

我國的存款準備金製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來的,至今存款準備金率經曆了20多次調整。最低的一次是1999年11月存款準備金率由8%下調到6%;最高一次為2008年6月由16.5%上調至17.5%。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央行減少商業銀行流動性泛濫的一個重要措施,會減少信貸的資金供應量,是緊縮信號,對投資有直接聯係。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可提供放款及創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為準備金率提高,貨幣乘數就變小,從而降低了整個商業銀行體係創造信用、擴大信用規模的能力,其結果是社會的銀根偏緊,貨幣供應量減少,利息率提高,投資及社會支出都相應縮減。反之,亦然。

比如,如果存款準備金率為7%,就意味著金融機構每吸收100萬元存款,要向央行繳存7萬元的存款準備金,用於發放貸款的資金為93萬元。倘若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7.5%,那麼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將減少到92.5萬元。

在存款準備金製度下,存款準備金製度有利於保證金融機構對客戶的正常支付。隨著金融製度的發展,存款準備金逐步演變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當中央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時,金融機構可用於貸款的資金增加,社會的貸款總量和貨幣供應量也相應增加;反之,社會的貸款總量和貨幣供應量將相應減少。

這樣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達到控製經濟增長的目標。

流動性——金融領域的“洪水猛獸”

【經濟學釋義】

流動性指整個宏觀經濟的流動性,指在經濟體係中貨幣的投放量的多少。所謂流動性過剩就是指有過多的貨幣投放量,這些多餘的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於是就有了投資/經濟過熱現象,以及通貨膨脹危險。歐洲中央銀行(ECB)的就把流動性過剩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

【與讀者侃經濟】

在宏觀經濟上,流動性表現為貨幣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就銀行係統而言,則表現為存款增速大大快於貸款增速。嚴格地說,流動性過剩無論是從表象、還是從成因或解決方法上來看,都是一個複雜的經濟和金融理論問題,並不僅僅是通常所說的貨幣發行過多、存貸差過大等問題而已。

作為一個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在金融方麵的貢獻同樣為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著名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凱恩斯認為,人們的貨幣需求行為是由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三種動機決定的。交易動機是指為購買商品和勞務而持有貨幣的動機.預防動機是指為防止發生意外而持有貨幣的動機.投機動機是指為了進行投機活動而持有貨幣的動機。由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決定的貨幣需求取決於收入水平;基於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則取決於利率水平。凱恩斯的理論對世人產生了巨大的啟發,凱恩斯的理論至今仍有許多擁護者。

我國銀行體係中存在的流動性過剩,是國內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內部因素來看,有經濟結構不平衡、儲蓄和投資傾向強於消費傾向等。儲蓄投資缺口,造成了貿易順差和外彙儲備的急劇增長。按目前的外彙管理製度,我國的外彙收入必須結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央行為收購外彙必須增加貨幣發行。與此相關的是,貿易順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國外資本的流入顯著增加。因此,貿易和資本流動的雙順差,使我國的外彙儲備急劇增加,2006年末,我國外彙儲備達到了10663億美元。而央行為收購這些外彙儲備就需要發行貨幣超過8萬億元,這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內部原因。從外部因素來看,美國“9·11”事件以後,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一度普遍實行低利率政策,導致各主要貨幣的流動性空前增長,出現了全球流動性過剩。在全球經濟失衡的誘導下,大量資金從美國流入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這是造成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外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