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中央銀行的獨門秘籍 (2)(3 / 3)

4.投資風險。貸款人隨時有破產、潛逃或欠債不還的風險,放款人需收取額外的金錢,以保證在出現這些情況下,仍可獲得補償。

5.流動性偏好。人會偏好其資金或資源可隨時交易,而不是需要時間或金錢才可取回,利息也是對此的一種補償。

這裏存在一個問題,作為利率應該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製,在某一時點上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利率,它能真實的反應資金成本和供求關係。但是實際上,利率是由中央銀行實施利率管製的,使利率盡力與市場變化相適應。

費雪效應——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利率的關係

【經濟學釋義】

將名義利率與預期通脹聯係起來,用來分析實際利率的長期行為:長期中當所有的調整都發生後,通貨膨脹的增加完全反映到名義利率上,即要求名義利率對通貨膨脹的一對一的調整,這種長期效應被稱之為“費雪效應”。

【與讀者侃經濟】

著名的經濟學家費雪第一個揭示了通貨膨脹率預期與利率之間關係的一個發現,它指出當通貨膨脹率預期上升時,利率也將上升。

假如銀行儲蓄利率有5%,某人的存款在一年後就多了5%,是說明他富了嗎?這隻是理想情況下的假設。如果當年通貨膨脹率3%,那他隻富了2%的部分;如果是6%,那他一年前100元能買到的東西現在要106了,而存了一年的錢隻有105元了,他反而買不起這東西了!這可以說就是費雪效應的通俗解釋。

費雪對經濟學的主要貢獻是在貨幣理論方麵闡明了利率如何決定和物價為何由貨幣數量來決定,其中尤以貿易方程式(也做費雪方程式)為當代貨幣主義者所推崇。費雪方程式是貨幣數量說的數學形式,即MV=PQ。其中M為貨幣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P為價格水平,Q為交易的商品總量。該方程式說明在V、P比較穩定時,貨幣流通量M決定物價P。

在某種經濟製度下,實際利率往往是不變的,因為它代表的是你的實際購買力。於是,當通貨膨脹率變化時,為了求得公式的平衡,名義利率,也就是公布在銀行的利率表上的利率會隨之而變化。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90年代初物價上漲時,中國人民銀行製定出較高的利率水平,甚至還有保值貼補率;而當物價下跌時,中國人民銀行就一而再,再而三的降息。費雪效應表明:物價水平上升時,利率一般有增高的傾向;物價水平下降時,利率一般有下降的傾向。

如果費雪效應存在,則名義利率的上升並非指示緊的貨幣政策而是反映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因此必須慎用名義利率作為貨幣政策鬆緊程度的指標。

而費雪效應又可分為長期費雪效應和短期費雪效應。長期費雪效應的存在,意味著當通貨膨脹和名義利率水平值都顯示出強勁的趨勢時,這兩個時間序列會按同一趨勢變化,從而表現出較強的相關關係。在長期中通貨膨脹與利率之間存在近似一對一的調整關係表明高的名義利率反映存在高的預期通脹率,並不反映貨幣政策的實質內容,通貨膨脹上升多少,名義利率就上升多少,因此貨幣政策可能影響通脹率,但卻並不影響實際利率。

同時,短期費雪效應成立說明即使在短期中名義利率的變化也主要反映預期通脹而不是實際利率的變化,從而無論在長期還是在短期,名義利率與貨幣政策之間的聯係都沒有得到反映。既然利率不能反映銀根的鬆緊變化,也就不適宜作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這一特殊性一方麵是因為我國存貸款利率沒有市場化,受政府及央行管製,因此缺乏一個靈敏、有效的市場利率體係;另一方麵在於利率作為一種政策工具主要被政府用來控製通脹。此外,本文的分析表明利率對平穩物價所起的杠杆作用不僅取決於利率的實際水平,還取決於利率每年的調整幅度,這對將來利率調整幅度的具體確定與計算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