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緊縮——錢值錢了,為什麼還不高興
【經濟學釋義】
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製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價格指數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
【與讀者侃經濟】
經濟學有句話叫通縮比通脹更可怕,寧要通脹不要通縮。大家也許會覺得奇怪,通貨膨脹讓我們擔心錢包裏的錢貶值,而通貨緊縮使得大家手裏的錢越來越值錢,用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對消費者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2008年,某城市某樓盤的價格年初開盤時是2800元一平方米,後來卻1800元都無人問津;鋼材價格,從6000元每噸的高位迅速回落到3000元,繼續下行;某品牌1.5的電纜線前幾天是90幾元一捆,過了幾天就隻要70元了;豬肉的出欄價年初還是9元一斤,很快也滑到了5元左右。
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正代表著抑製通貨膨脹的目標得到了實現嗎?這是好事啊。其實不然。物價的持續下滑會讓通貨膨脹轉為通貨緊縮,而嚴重通貨緊縮的後果是,企業關門倒閉,失業大量增加,商品供過於求,銀行壞賬增多,經濟嚴重衰退。
其實,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都屬於貨幣領域的一種病態,但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比通貨膨脹更嚴重。比如,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如果消費者能維持原有的收入,那麼物價的下降將提高消費者的生活質量,但是很多情況下企業會因利潤下降被迫降薪或裁員。
絕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價出現負增長,這種狀態說明一國通貨處於絕對不足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極易造成經濟衰退和蕭條。根據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又可以分為輕度通貨緊縮、中度通貨緊縮和嚴重通貨緊縮。而這三者的劃分標準主要是物價絕對下降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長度。一般來說,物價出現負增長,但幅度不大(比如—5%),時間不超過兩年的稱為輕度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幅度較大(比如在—5%~—10%),時間超過兩年的稱為中度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幅度超過兩位數,持續時間超過兩年甚至更長的情況稱為嚴重通貨緊縮,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所對應的通貨緊縮,就屬此類。
由於通貨緊縮形成的原因比較複雜,並非由單一的某個方麵的原因引起,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性通貨緊縮,因此治理的難度甚至比通貨膨脹還要大,必須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真研究,才能找到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
一般而言,要治理通貨緊縮,必須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支出,調整政府收支結構。而通貨緊縮既然是一種貨幣現象,那麼治理通貨緊縮,也就必須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以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是治理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的主要政策措施。
中央銀行——“最後的放貸者”
【經濟學釋義】
中央銀行是“國家的銀行”,它是國家貨幣政策的製定者和執行者,也是政府幹預經濟的工具;同時為國家提供金融服務,代理國庫,代理發行政府債券,為政府籌集資金;代表政府參加國際金融組織和各種國際金融活動。
【與讀者侃經濟】
中央銀行是一國最高的貨幣金融管理機構,在各國金融體係中居於主導地位。中央銀行的職能是宏觀調控、保障金融安全與穩定、金融服務。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它集中保管銀行的準備金,並對它們發放貸款,充當“最後貸款者”。
中央銀行所從事的業務與其他金融機構所從事的業務的根本區別在於,中央銀行所從事的業務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為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目標服務,這是由中央銀行所處的地位和性質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