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從“守夜人”到“幹預者” (3)(1 / 2)

“公地悲劇”最初由英國人哈定於1968年提出,又稱哈定悲劇。哈定說:“在共享公有物的社會中,每個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這就是悲劇的所在。每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迫使他在有限範圍內無節製地增加牲畜的製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會當中,每個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給所有人帶來了毀滅。”

城市公用設備是最容易破損的,公共場所的衛生是最令人頭疼的……我們都知道,對公共物品而言,你不從中獲得收益,他人也會從中獲得收益,所以人們隻期望從公共物品中撈取收益,但是沒有人關心公共物品本身的結果。

對公地悲劇有許多解決辦法,哈定說,我們可以將之賣掉,使之成為私有財產;可以作為公共財產保留,但準許進入,這種準許可以以多種方式進行。

防止公地悲劇有兩種辦法:一是製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無論這種權力機構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私人對公共地的擁有即處置便是在使用權力;第二種便是道德約束,道德約束與非中心化的獎懲聯係在一起。在實際中也許可以避免這種悲劇。在悲劇未發生前,如果建立起一套價值觀或者一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這種權力機構可以通過提高成本控製數量或采取其他辦法控製數量。

有人可能說,避免公地悲劇的發生,就必須不斷減少公地。但是,讓公地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公地依然存在,這就要求政府製定嚴格的製度約束,將管理的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人,這樣,在公地裏過度放牧的人才會收斂自己的行為,才會在政府幹預下合理“放牧”。

在20世紀90年代初,莫斯科街道上出現過這樣的怪現象。一方麵,街道兩邊的店鋪大量空置;另一方麵,街道旁湧現出許多金屬做成的箱型銷售攤。在高峰期的1993年,莫斯科街道上有1.7萬隻這樣的金屬箱子。為什麼在莫斯科寒冬裏街道兩邊叫賣的商販不搬到溫暖的店鋪裏去?為什麼街邊的擁有者要放棄可觀的租金收入?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經濟學者黑勒認為原因是莫斯科店鋪有許多擁有者,而且他們的每一個都有權阻止其他人使用,最終沒有人能夠使用。他把這種現象概括為“反公地悲劇”。

黑勒於1998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中正式提出“反公地悲劇”概念:“反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但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權力阻止其他人使用稀缺資源,最終沒有人擁有有效的、實質性的使用權。“反公地”的產權特性不是虛置、不明晰的產權,而是支離破碎的產權,導致資源的閑置或使用不足。

乘數效應——砸玻璃帶動經濟發展

【經濟學釋義】

乘數效應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種宏觀經濟控製手段,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擴張效應;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削減、稅收增加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收縮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緊縮效應。

【與讀者侃經濟】

“砸玻璃能帶動經濟發展”?按照凱恩斯主義的邏輯,家裏的門窗玻璃被打破了,的確是一種財產損失,但因過後要修理,安上新的玻璃,於是家裏就會增加開支,對社會經濟構成需求,從而創造了新的GDP,刺激了經濟,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情。

在宏觀經濟學中,支出的變化會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最初投資的增加所引起的一係列連鎖反應會帶來國民收入的數倍增加。假設投資增加了100億元,若這個增加導致國民收入增加300億元,那麼乘數就是3,如果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量是400億元,那麼乘數就是4。

為什麼乘數效應所帶來的乘數會大於1呢?比如某政府增加100億元用來購買投資品,那麼此100億元就會以工資、利潤、利息等形式流入此投資品的生產者手中,從而國民收入增加了100億元,這100億元就是投資增加所引起的國民收入的第一輪增加。這100億元轉化了工資、利息、利潤、租金的形式流入了為製造此投資品的所有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口袋,因此,投資增加100億元,第一輪就會使國民收入增加100億元。隨著得到這些資本的人將開始第二輪投資、第三輪投資,經濟的增長就會以大於1的乘數增長。

乘數效應也叫“凱恩斯乘數”,事實上,在凱恩斯之前,就有人提出過乘數原理的思想和概念,但是凱恩斯進一步完善了這個理論。凱恩斯的乘數理論為西方國家從“大蕭條”中走出來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甚至有人將其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提並論,認為20世紀兩個最偉大的公式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基本公式和凱恩斯乘數理論的基本公式。